編輯嚴選
#15 日本的信仰們||神社與寺廟哪裡不一樣(下)

2021/04/1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這次我們就從神社與寺廟在建築外觀、配置與元素的內容,來看看兩者有甚麼不一樣。但為了避免內容太過生硬,所以在這裡我們就以比較輕鬆、顯而易見的地方來討論,畢竟NANA濕婦的目的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去神社裡找觀世音菩薩就好(笑)。至於,詳細地想知道鳥居與本殿是xx造?寺廟的七堂伽藍如何配置...等比較深入的探討,有興趣的人可以再繼續挖下去嘍。
這次我們一樣先以表格的方式,呈現這一篇所提到的兩者差異。
神社與寺廟差異彙整表二(by NANA濕婦)

1.進門前的差異

首先,在進入神社前的那條參拜道路,通常稱之為「表參道」、後面或側邊的則稱為「裏參道」,所以大家孰知的東京表參道,其實就是明治神宮前的「表參道」直接拿來當地名使用。相對的,寺廟的前面也會有參道,但通常比較不會這麼明顯與筆直。關於參道,以前曾經聽過一個蠻有趣的說法,在日文中的「參道」與「產道」的發音相同,皆為「さんどう」。因此,如果經由「參道」前往神社祭拜之後再出來,彷彿就像經過了「產道」,獲得了重生一樣。有個例子是在 鎌倉鶴岡八幡宮前面的那條種滿櫻花的表參道若宮大道(上有高於一旁地面的段葛),據說就是源賴朝將軍當年為了祈求妻子安產,取其諧音所建。
平安神宮本殿前,一整片的玉砂利,資料來源:PAKUTASO
其次,是神社內或甚至是參道上通常會鋪設很多小石頭,我們稱之為「玉砂利」,寺廟則較少見到。這是因為古人多著正裝參拜神社,而以前的道路多只是將泥土路整平而已,只要下雨了,泥巴便會沾在衣服上。因此,鋪設了玉砂利之後,不僅可以防止泥水弄髒衣物,同時也能保持神域裏的潔淨。另一種說法為「下馬論」,因為不管你的官階多大,馬匹遇到砂石路變不好騎乘,於是可以變相地直接要求你下馬,用走的進來參拜,以表示對神明的尊崇。同時,「玉(たま)」與「魂(たまし)」、「御霊」(みたま)的發音皆為「たま」,加上「玉」本身就有美玉、寶石的意思,所以當你走在鋪滿玉沙利的參道上時,便能逐漸淨化心靈,調整成最潔淨的狀態來參拜神明。

2.門本身的差異 以及 3.門旁的東東

之前我們在神話故事的篇幅裡,已經有提到神社的鳥居是怎麼來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前面的內容 #2日本神話故事 ||眾神們的營火晚會與失而復得的太陽。如今,鳥居被視為是分隔人界與神域的結界,因此,在進入神社之前,老一輩的日本人,會在鳥居前一鞠躬後再進入。而且,鳥居的正中間是神走的道路,所以他們會盡量避開正中間,靠邊走進去。
另外,還有一種是有樓門形式的「隨神門」,裡頭鎮坐的兩位,便是當初跟著天孫一起來的「左大臣」與「右大臣」,相當於神社警衛的角色。同時,通常會看到有兩尊「狛犬」站在本殿的兩側,這是一種日本人想像中的靈獸,從石獅子逐漸演變而來,一隻嘴巴打開、一隻嘴巴合起來。而「狛犬」也不限定是神社才看得到,寺廟也很常見到。
靖國神社的狛犬,資料來源:PAKUTASO
相對地,我們在寺廟裡看到的叫做山門(或稱三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這真是太深奧了)。在這裡一樣,比較虔誠的長輩們,也會在此先行一鞠躬後再進入寺廟。比較大型的山門,會有二樓,裡頭也會有佛像,而兩旁的空間裡通常會站著兩尊肌肉男,我們稱之為「金剛力士像」、「仁王」,所以,山門有時也被稱為「仁王門」。有趣的是,這兩尊仁王像通常面露凶光(警衛嘛!很少會看到有慈眉善目的警衛吧!),如果你要進寺廟前看見祂們而心生畏懼,就表示你平常一定有做壞事而心虛不敢進入,這也就達到了他們守衛的目的了。通常我這樣講完,團員們都會看著兩尊仁王,笑笑地說:「喔~不會啊~我覺得他們長得很慈善」。
金峰神社(仙北市田沢湖)的仁王門,資料來源:PAKUTASO
此外,大家還可以注意他們的嘴巴,也是一開一合,開嘴的稱為「阿形」、閉嘴的稱為「吽形」,「阿」代表梵文發音字母中的開始、「吽」則代表結束,因此,合起來的意思便是指「從人生的開始到結束」。而日本人有一個諺語叫做「阿吽の呼吸」,「阿」的發音需要嘴巴張開,就像吸氣一樣;「吽」的發音最後嘴巴是閉上的,就像吐氣一樣,所以意指兩人在一吸一吐之間,無須言談只需看對方的呼吸便可得知對方的心意,表示兩個人默契非常好的意思。從這裡我們再看回「狛犬」,通常也是嘴巴一張一閉的,不知道是不是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呢?(不過,這裡想補充一個小例外,下次大家去京都清水寺的時候可以看看仁王門前的兩隻「狛犬」嘴巴都是張開的,根據日本導遊姊姊的說法是,他們跟大家一樣,從停車場爬了好長一段坡道上來,所以累得喘吁吁的,所以都張開嘴巴是為了喘氣。XD)

4.裡面的東東

先講我們大家都熟悉的手水舍,其實在神社與寺廟裡都會出現,但其實一開始是只有神社裡才有的(由來可以參考#2 日本神話故事: 眾神們的營火晚會與失而復得的太陽)。而早期的寺廟裡則是設有澡堂供民眾淨身使用,現在這樣的配置已經很少見了,NANA濕婦最有印象的是到訪青森縣恐山的菩提寺的澡堂,那是一個據說可以連結人世間與另一個世界,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每年七月還能去那邊透過靈媒與死去的親人連線(太有趣了)。而我到訪的時候觀光客非常少,加上寺廟周遭的地獄氛圍,我實在沒有勇氣在那個溫泉澡堂裡安心泡湯淨身(可能我心中中滿了邪念XD)。
羽黑山五重塔,資料來源:PAKUASO
接著,入口附近比較明顯的建築,應該就是「鐘樓」與「塔」,鐘樓跟我們之前提到的除夜鐘習俗有關。而「塔」,則是來自於佛教建築裡最早的舍利塔,傳到日本之後逐漸演變成三重塔、五重塔的形式。記得過去曾看過一篇日本文章提到,由於日本人建造高塔時,採用了「心柱」這種古老的制震工法。根據有史以來的文獻紀載,即使身處於地震帶的日本,他們自古至今的塔,幾乎都是因為被雷擊、火災而消失,完全被有被震垮的。因此,他們在建造晴空塔的時,也有參考了日光東照宮前的五重塔工法。
慢慢地往神社的本殿或寺廟的本堂走去,在神社的本殿之前,會有比較明顯差異的大概就是那兩棵樹了。以京都的平安神宮為例,從位於本殿中的神的視角往外望,左手邊的稱之為「左近之櫻」,右手邊的稱之為「右近之橘」。話說以前桓武天皇在召見文武百官的紫宸殿(坐北朝南)前,左(東)邊種了一顆梅花樹、右(西)邊種了一棵橘子樹(可參見上面平安神宮的照片)。這兩種樹都是從中國傳來,那個年代的人跟中國人一樣,比較流行賞梅;而橘子樹,則被視為是長生不老的果實,所以各種了一棵。但後來因為紫宸殿火災而燒毀,便將某個親王家的櫻花移植過來,從此以後才變成了一櫻一橘。如今,大概只有祭祀熱愛梅花的菅原道真的天滿宮裡,還保留著一梅一橘的組合了吧。
最後是兩者因為使用目的的差異,而生出了不同的建築,像是神社的「神樂殿」與寺院的「講堂」。「神樂殿」你可以用台灣以前在廟口的歌仔戲表演舞台來想像,還記得小時候在廟門前啃著香腸看戲時,我的屁股可是背對神明的,因為這齣戲主要是演給神明看的,而我們這些小兔崽子只是順便看好戲的概念。神社裡的「神樂殿」也是如此,是巫女們奉納神樂給神看,或是神職人員舉行神事時的場所,少數保留過去沒有屋頂遮蔽的露天形式(例如嚴島神社),現在大多數都有加蓋屋頂可以遮風避雨(如 鎌倉的鶴岡八幡宮)。反觀佛教,比起表演跳舞給釋迦摩尼佛看,他們比較注重講經與教育,所以需要一個大空間給很多人入座聽講,「講堂」便由此而來。

5.附近的東東與儀式

前面我們有提到日本人對於兩個宗教觀念,他們認為「神」照顧他們人生在世的所有大小事;「佛」則指引他們在往生後能夠順利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因此,通常你能看日本人舉辦神前婚禮,並偷拍身穿白無垢的新娘的照片時,就表示你身處神社。相反地,如果你看見有許多墓碑林立的地方,則表示你的附近一定有寺廟,因為他們認為,住在離佛越近的地方,他們越能早日前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道理大概就跟上課時坐在第一排的好學生比較容易被老師看見一樣吧。過去,每當帶著團員前往京都嵐山的竹林前,必定會經過一片墓碑(附近天龍寺的),此時就會發現長輩們開始臉色不太對勁,並眉頭深鎖、閉口不語。因此,後來只要知道接下來有景點會經過墓碑時,NANA溼婦便會先解釋這一段給長輩們聽,告訴他們,你們看到的這些都是好學生,他們離佛很近,表示你現在也離佛很近,不要害怕喔。
明治神宮的神前婚禮,資料來源:明治神宮官網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72會員
    167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