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2018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2018/11/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除了精彩的展覽與工作坊外,亦請來國內外藝術工作者,舉辦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以跨領域的視野深入探討人、機械、藝術之間的共斥與共存,以及未來世界的可能性!本場次為今日(11/23)第一場次,會場外下著微雨,但許多聽眾仍在一早即抵達會場,坐定位置準備聆聽接下來的發表。第一場次的發表人,來自南韓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Sooyoung Lee走上講台,以講題「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為研討會拉開序幕。
講者Sooyoung Lee(左)策展經歷豐富,現為南韓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
「演進」一詞最初來自於達爾文的生物學,指物種與物種間會彼此影響而產生改變的結果,例如掠食者與捕食者間具有相互影響關係的連結。本次講題「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是將演進視為一種隱喻,討論人與機械間的關係,從模控學往後人類時代邁進,是人機共同演化階段的現在進行式。
白南準對於機械與人類關係的思索,深受學者麥可魯漢(左)的媒介理論,與維納(右)的模控學影響
Sooyoung Lee首先由被稱為錄像藝術之父——南韓當代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e Paik)的回憶錄談起。白南準整合了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對於人與傳媒科技關係的思辯,與維納(Norbert Wiener)模控學的理論概念,產生了一套對於人機關係的省思,並將之化為藝術行動呈現。
在現今的社會中,因為機器人的勞動能力高於人類,智慧低於人類,所以在人機關係上,由機器人擔任生產者,而人類擔任觀測者。但當機器人的智慧能力超越人類之時,人類可能要面臨的是「普羅米修斯的窘境」。白南準認為後人類時代的到來是一種「毒」亦是一種「機會」,在面對人機關係改變下的巨大的震撼與面對該狀況進行自我療癒的同時,人與機械的關係亦得到拓展的可能。
〈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與〈Robot k-456〉的創作,呈現了白南準利用藝術對科技與人性間關係的追索與探問。
對於白南準而言,人與科技的關係一直是藝術創作中最重要的課題,呈現出對於科技的喜愛與厭惡同時並存的複雜情結。作品〈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中將兩台電視螢幕作為女性的貼身衣物供模特兒穿戴,所展現的不是奇觀化而產生的拒斥,而是將科技視作為最貼近人的存在。
早期的作品〈Robot k-456〉是架走上街頭,並且會與人互動的擬人化機器人。白南準與阿部修(Shuya Abe)在〈Robot k-456〉上裝置了無線電頻道與數據紀錄器,試圖將許多訊號源加入機械中,隱喻將生命融入機械中,成為有機體的樣貌。
現場聽眾提問:「普羅米修斯的窘境」是困境抑或是轉機?
在會後的Q&A問答中,有觀眾舉手詢問講者,是否對於後人類的時代中「普羅米修斯的窘境」感到憂心,並舉出了Alphgo在先前的圍棋競賽中大勝人類為例。講者回應,當Alphgo打敗韓國九段棋士李世石的新聞傳出時,的確讓韓國社會相當震驚,但也說到對於未來科技的發展,人們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創造一種與機械間的新連結關係。
白南準藝術中心的策展人Sooyoung LEE(右)與館長Jinsuk SUH(左)在早上場次結束後,與現場聽眾進行Q&A討論
對於白南準而言,在後人類的時代中,資訊與形體是不可分割的。後人類不是人類,亦不是賽博格(Cyborg)。後人類時代的來臨代表著對人類中心史觀的解放,人類不再以過去的方式來確認自己的主體,而是能有更廣泛的解釋,在大量資訊與元素的整合之下,主體的邊界會不斷地建構與解構。
後人類的世代中機械與人會產生怎麼樣的關係還未可知,但白南準藉由創作的方式,使人類、機械、藝術能夠產生了精彩的火花。如同他在回憶錄中所說的:「不要只將科技視為工具,而是具有想像力的東西」。
主持人與早上場次的發表人合影留念
▶更多關於白南準的藝術創作資訊,參照以下連結(左側選單第二項):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文本切割
文本切割
雜食性動物,臺灣文學所研究生,在這裡紀錄自己看過的作品。 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或觀點,活動側記、文史計畫相關合作請來信meng90837hotmail.com,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