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未來工藝的實踐—2018台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2018/11/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十一月二十五日,走進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掛著「超機體」三個大字的白色立牆映入眼簾。立牆的另一面,對著觀眾侃侃而談,蓄著長髮、戴著圓弧框眼鏡的闞凱宇,是第十三屆台北數位藝術節的「科技藝術講座」講者之一。
「超機體」(trans-robotics)作為本次台北數位藝術節的主題,是關於數位科技和藝術創作的互相結合;而當天講座的主題「未來工藝的實踐」則將焦點拉近於「工藝」,探討其隨著時代科技的發展所衍生的可能性。什麼是「工藝」?有人將它解釋為「做工的藝術」,由於不同工廠的生產條件不同(例如設備、工人能力及熟練程度等),即使是同樣的產品,生產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正符合了「藝術」的不確定性。
闞凱宇從CAD/ CAM開始說起,也就是所謂的「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computer aided design/ manufacturing),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電腦來實現腦中的構想和畫面。還有「數位構築」,將數位科技運用於設計的概念生產和實踐。這些名詞之於他,似乎都是基本中的基本,但對未曾涉獵相關領域的觀眾來說,如同開啟了通往另一新世界的大門。
闞凱宇以影片為輔助,將話題切到工藝使用的不同材料,第一個例子是陶藝品,觀眾可以看見機器手臂「模仿」人類拉坏的影像;第二個例子是木工,影片中的掃描器把鑿刀在木頭上刨出的經驗數位化;再來,他提到了來自荷蘭的設計師Joris Laarman,這位設計師透過軟體進行設計運算,從熱塑材料開始,然後他開始嘗試不同的材料,例如金屬,再來是更大型的作品如橋梁的製作和焊接。
Joris Laarman的Arm Chair作品|來源:JORISLAARMANLAB
Joris Laarman的Gradient Chair作品|來源:JORISLAARMANLAB
現在很多的設計師和藝術家,他們並不一定完全參與自己作品的製作過程,「製造」和「概念」其實慢慢地在分離,早期的工匠從頭到尾都需要自己做,但現代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可將後期的製作交給工廠。(我們可以)透過科技的力量,把數位設計、數位造型用很精巧的製造工具來實現。在過去,一件大型作品可能要經歷很大的工程才能完成,現在則不一定,也可以透過更聰明的製作方式完成。
闞凱宇隨後又列舉了很多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設計師例子,例如法國的Atelier Robotiq、Adidas在德國開設的第一間無人工廠Future Craft和台灣的元器工作室。但他在說的無非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將數位科技運用在藝術創作上所帶來的更多可能性:
機器在未來就像是同事一樣,而我們會以另一種語言與之溝通。
在時代趨勢之下,科技與工藝的結合似乎不可避免,闞凱宇也提出,「如何讓兩者結合之時,仍能保持其藝術的一面」是每個創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另外,他說到,這些技術的發展並不是為了擠壓傳統工藝創作者的市場,反之,他們透過參加各樣的展覽和傳統工藝創作者交流、對話,也幫助其他工作者學習這些技術。甚至,闞凱宇的工作室和台灣最重要的陶瓷聚落—鶯歌當地工廠合作,透過機械手臂製作大型藝術裝置,突破一般傳統窯的限制。
現場觀眾發問
現場觀眾發問
通常說到「機器」、「科技」,我們慣於將其與冰冷而無感情的產物做聯想,但回到最初,科技的發展始終是來自於人的需求,而今在藝術/工藝的使用上也不外乎是如此,藝術和設計,也都只是為了使人的生活變得更為美而豐富。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與藝術再也不是完全沒有關連的兩個領域,而是能夠互相匯聚、交纏、變化,而生出更多美好產物的兩種元素。

臺北數位藝術節參展資訊

時間:2018 / 11 / 22 ~ 12 / 01
地點:松菸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免費入場)
  • 即日在方格子發表臺北數位藝術節的相關文章,就有機會參加抽獎哦!
    詳情請見:點我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Daph
Daph
一生內向彆扭,只是藏得越來越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