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思路:青少年機械工程師學習營—臺北數位藝術節紀實

2018/12/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個互動感應燈是怎麼煉成的

十二月快到了,開始有些涼意的同時,城市街頭也漸漸繽紛了起來。你有想過是什麼「秘密」讓路旁的聖誕燈(Christmas light)一閃一閃、忽明忽滅的嗎?這些背後的科學,當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在螢幕之外真實地與生活相連,人們開始了一股「自己動手」創造世界的Maker風潮:以往在課堂中我們只學原理,現在我們知道原理就能將物件創造出來。
在臺北數位藝術節中,機械製作體驗計畫便這麼是一堂讓孩子透過數位×藝術,實踐maker精神的體驗活動。

目標導向:互動感應燈DIY

由於參與民眾多為國小階段親子,本活動有別於原先青少年智慧機器人的宣傳,調整為結合「藝術拼豆」、「電路板組裝」的互動感應燈實作,讓爸媽與小朋友都能共渡一個充實的假日午後。
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只是沒有機會!
明確成果導向的學習,對於年紀小的孩子有「認識與應用」的成效,在「跟著做」的歷程裡,孩子有空間發揮自己的創意,做出與眾不同的設計。
在簡單說明、確定「我們要做什麼?」後,講師細膩地帶領學員打開材料包,完成屬於自己的互動感應燈。

科學小常識:GND、RGB到底在說什麼?

科學之所以難,常常是因為我們很難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它。拿起Arduino(開發板),你可以在上面看到各種似曾相識、以往只在課本上看過的縮寫——V(伏特,volt)、GND(接地用的地線,Ground)。在動手做的過程,物理知識似乎與我們更親近了一些。
RGB光學混色示意
在過程中,家安老師也留心到有小朋友會「拔掉電線」來測試「燈到底是什麼顏色?」那些大家以前總覺得「先背再說」的RGB三原色概念——三種色光混起來究竟是黑還是白——在活動中,我認為,這些簡單知識若能對中低年級學生再多做說明,想必會是更為扎實且精彩的科普活動呢!

結語:以互動感應燈為題的藝術×科普活動

當時在數位藝術節前導活動
一聽到有這個課程,就立馬報名了!
對於這一代而言,不乏「積極的父母」、「有熱情的教師」。在這之上,就像三原色,只要再有「充沛的資源」,孩子就能學的踏實、學得有意義。今年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非常精彩地示範了如何提供社會資源,以這類數位×藝術的活動提升大眾對科學、藝術的認識與喜愛。
隨著課程的落幕,不免讓人有些期待:這次撒下的「小小機械工程師」種子們,往後會有些怎麼樣的成長呢?嘿,我們明年藝術節見!

參考資料

  1.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2. 簡易拼豆教學
  3. 感應燈程式
如果閱讀這篇文章「讓你有所啟發,請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評論。

若對教育活動評論有興趣,也歡迎透過留言與我聯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家安老師
家安老師
有了12年在師大的能量,創造屬於下一代的非典型意義學習體驗。專長領域:數學/音樂/資優教育,以遊戲/影評/教學等知識普及相關工作進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