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79
篇文章
0
專題
17
追蹤者
0
勳章
0
NFT
追蹤
贊助作者
文章
出版專題
NFT
勳章
熱門
・
全部
排序
蟄伏的蟬鳴‧未完的時光——漫談龍瑛宗與北埔
盛夏走入北埔街市,熙來攘往的人潮,廟前街至今皆是往來熱絡,除卻滿溢的柿餅茶香,密集的古蹟是北埔一大特色。常民生活與歷史交疊,勾勒出文學地貌,山城裡的創作者龍瑛宗從北埔開始,透過書寫鋪墊出獨有的視角,那些無能為力又無以名狀的苦澀,紀錄時代的縮影,在蟬鳴如雨的酷暑,蟄伏其中的晦澀暗語,您可曾聽聞?
2023-09-12
7
週一的陽明山—山中的博物館群
週一通常是藝文機構、展演場館的固定休息日,原因主要是配合週休二日制度,讓公眾能在休息時間使用文化設施。儘管週一大多數館舍都在休息,不過在陽明山上仍有四間週一有開放觀眾參觀的館所,它們分別是:華岡博物館、陽明山中山樓、陽明書屋及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下文將介紹各館舍之間的特色
2023-07-13
6
見證風雨飄搖下的一代梟雄──走訪孫立人將軍官邸
搭乘公車行經臺北市南昌路一段,不起眼的路旁卻有三個大字「陸聯廳」映入眼簾,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擇日尋跡探訪,原來這是一座市定古蹟,由日據時代知名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建於西元1907年,為和洋折衷建築。
2023-04-20
5
林語堂文學獎始末
「所謂作家,就是能對時代起反應的人。」 ——林語堂 2007年,林語堂故居首辦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獎,旨在林語堂先生對文學創作之貢獻,並推廣華文創作及鼓勵創作人才。林語堂文學獎的問世,源自於林氏對創作的喜愛,更企盼華文寫手能自我挖掘、盡情書寫,以便有更多優秀作品問世。
2022-12-15
5
展演眷戀時光找到回家的路—側記萬華大鬧熱市集活動
「市集」作為認識城市的場域,逛市集不只是休閒的一種方式,藉由地方產業與人文產業呈現,是走入街區生活的一種途徑,從中窺見巷弄職人工藝,體驗在地節氣與節慶的可能。 參與市集也可能是一趟旅途的捷徑,透過這趟旅途認識各地文化、風俗及巷弄思維;市集也是一個了解這座城市底蘊的平台,在這平台上,
2022-12-11
7
台北民國知識份子圖鑑—漫談林語堂、胡適與錢穆
據《裨海記遊》所載台北城原為氤氳繚繞的大澤,彼時芝山岩為湖中的小島,雖眾說紛紜,但芝山岩考古開挖出貝塚,似乎也間接證明此一說。18世紀中葉大量的跨海移民,慢慢充盈著台北的人口,淡水河沿岸漸漸繁榮,艋舺成為貿易的中心,此時城市的廓圖已形成。
2022-12-10
6
【前山報第十四期】雋永回甘茶滋味 尋訪大稻埕茶記憶
1884年台北府城完工了,「城內」平衡了「艋舺」與「大稻埕」兩河港市街的族群衝突,過往的荒地成了台北核心,隱然成形的「三市街」隨著河港貿易、工業、軍事、交通的聚集,開展出台北的新時代。 從劉銘傳踏上台北河溝頭任職的這段路開始,循著城市商業紋理,於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
2022-11-30
3
【前山報第十四期】山霧裡的寶藏——專訪華岡博物館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這所學校不僅是戰後最早創立的大學之一,同時也有一個不為人所知的成就,在校園裡的「華岡博物館」,同樣作為全台灣第一間創立的「大學博物館」。
2022-06-16
6
【前山報第十四期】屋頂上的說書人──漫談剪黏與藝師陳篡地
清晨,掠過廟頂的金光,拂過熠熠生輝的飛龍舞鳳,庇護信眾的神靈瑞獸,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於屋脊上演繹一齣齣精彩傳奇,而將其鮮活展現的工藝便是──剪黏。
2022-06-15
3
【前山報第十四期】屋頂上的剪花──剪粘初探
剪黏技藝是傳統建築中非常重要的技藝,大至廟宇與古厝的屋頂主視覺,小至室內壁堵及樑柱上的裝飾,都能看到剪黏技藝的展現。
2022-06-14
4
此作者尚未建立專題
看看更多精彩內容
VAF - vocus and friends
此會員尚無此系列 NFTs
看看更多 NFTs
了解
如何蒐集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