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會長期置頂在「
公告」欄位,會不斷視情況更新,如果有需要可以隨時點進來查看,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整個專欄的全貌和進度,也附有常見問題和解答。
只要被納入「追蹤股票名單」,我就會按照下文的「寫作方向和專欄架構」流程進行追蹤工作。但要強調,該名單不完全等同我個人持股,也不代表推薦,具體情況請參閱文章內容。
另外還有一個「觀察名單」,只是一些以前寫過文章的股票而已,方便大家回頭查找之用,不一定具投資價值,有很多公司可能因為基本面惡化已放棄追蹤,但也會列在這「觀察名單」裡,故請謹慎服用。
讀者只要下載索引檔案,就可以按圖索驥找到需要的文章。此外,每篇文章只要拉到文章最底,會看到「上一篇文章」或「下一篇文章」(如有),一路點過去也可以找到特定股票的整組討論串(位置如下圖示)。
https://vocus.cc/usinvest/6052d206fd89780001cfef2f
寫作方向和專欄架構
目前「美股投資十日談」的付費限定文章,主要分為以下五大類別:
- 追蹤股票的財報歷史數據整理及估值(【企業估值】)
- 追蹤股票在發布新財報後的評論(【財報分析】)
- 追蹤股票的個股深度剖析(【個股追蹤】)
- 軟體股板塊歷史估值變化行情表,及經濟指標數據表更新(【市場與經濟】)
- 我的投資組合及買賣紀錄更新(【美股投資紀錄】)
只要列在「追蹤股票名單」當中的公司,我都會在每次財報發布後盡快撰寫「財報分析」發表,通常會在二十四小時內完成,然當天若太多財報擠在一起,會以我個人持股優先,一天最多兩篇。(【
企業估值】、【
財報分析】)
我檢驗數據的方式,主要是靠「歷史縱向估值法」。其實簡單講就是整理企業過去幾年的財報關鍵數據,辨識最具價值的部門,在深入理解它的結構性獲利模式、發展策略和趨勢後,就可以抽取最能夠代表該企業的關鍵數據進行估值。在估值部分,我主張是企業自己跟自己的歷史數據比較,而非用同一套公式橫向跟其他企業比對。理由很簡單,很多企業的總營收都是由不同的業務部門組成,不同業務部門的毛利率天差地別,甲企業的一百萬營收,跟乙企業的一百萬營收,是兩回事,而其營收成長究竟是由哪個業務部門推動,評價起來會南轅北轍。故只看總營收很難公平地比對,若要細看到不同業務部門卻又無法橫向比對,那就乾脆自己跟自己比,最是客觀。詳細可參考這篇:〈
科技成長股如何估值?從過去一年的經驗,談談估值的幾個層次〉。
每個財報季結束後,究竟哪些企業較具投資價值,基本上已經會有一些看法。過程當中我可能會撰寫一些從宏觀角度,也就是跟市場和產業趨勢有關的評論,對交易同樣有參考價值。這些文字我會發表在【
市場與經濟】欄位當中。經過財報數據和市場偏好篩選,及過程中凝聚的想法,我會在財報季後挑選一些股票撰寫【
個股追蹤】,主要是針對企業商業模式的深度剖析,如此直到下一個財報季。
常見問題和解答
- 甚麼是「GV」?是如何計算的?
GV,就是英文Growth Value的縮寫,是我根據自己的公式,對股票進行估值時候的代稱。數值愈大,代表愈貴;數值愈小,代表愈便宜。因為我針對每家公司納入計算的項目不一定相同(像是不一定用總營收),所以相互之間大多不能橫向比較,而只能同一家企業自己跟自己比。公式基本上是參考
這種,而略作調整。目的是要將毛利率和成長率的因素都考慮進去,避免市銷率只看營收市值比的問題,與PEG的原理接近。為了更準確反映公司價值,我在挑選計算項目時,有時候會選擇企業當中最核心的業務部門來計算,而非總營收,至於具體選了哪些項目要再看文章當中的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