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中:與馬賽爾偕行 一本催生思考與智慧的對話之書--《存有的光環》推薦序

關永中:與馬賽爾偕行 一本催生思考與智慧的對話之書--《存有的光環》推薦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個滂沱大雨的下午,陸達誠神父正開動著汽車,從輔大到政大的路途上慢駛著,穿越了某些林蔭之道,而窗外濛濛的煙雨,尚且給外景增添了一份空靈的神祕……我安靜地坐在他身旁,閒談間提及各自所心儀的哲人們,一時情不自禁地說:「我真的最喜歡馬賽爾」。當時陸神父聽了,也禁不住流露出一份同道、同心、同好的喜悅。自此以後,我們總有機會聚面,談笑間不愁沒有話題,因為我們無論說到哪裡,都可能扯上馬賽爾;以致談及音樂,我們會聯想到馬賽爾在鋼琴前點板輕奏的那份悠然神往;論及戲劇,又會轉念到馬氏多齣名劇的感人場面;想到宗教情操,也不忘懷馬氏皈依的心路歷程;甚至提到各個哲學論題,亦總會牽涉到馬氏思路的湛深底蘊;更有趣的是:我們往往也即興地把吾師唐君毅先生的為人與論點來跟馬賽爾作比較,進而體會到他們的「此心同、此理同」……欣逢陸神父的論文集面世,行文內還不時閃耀著馬賽爾與唐先生的名字,它們喚醒了我不少先前與陸神父聊天的愉快經驗。為此,我欣然地答應了陸神父的邀請,為這份珍貴的論文集作序推薦。

提筆的剎那,就掀起了這樣的一個意念:我務須把蘇格拉底、馬賽爾和陸神父這份論文集連結起來討論,以凸顯其中的可貴之處:

昔日蘇格拉底聚眾論學,言論超越了系統陳述,只藉著對談來辯證,以讓參與者自我開啟內心的思泉……

當代馬賽爾著書講學,思想也不被系統論述所範囿,只按主題的帶動,而與讀者懇切晤談,共同向真理邁進……

今天陸達誠教授在多篇論文中,仍秉持著蘇氏和馬氏的精神,不以系統陳述為主要考慮,只按論點所需而盡情發揮,借切磋而與讀者共同綻放智慧的火花……

馬賽爾願意別人稱他的哲學為「新蘇格拉底主義」(Neo-Socratism),顧名思義,就是他願意如同蘇氏一般地與你對談,藉此作哲思的助產婦,讓你從內心催生出智慧的花果。陸達誠神父深明此理,以致因應地按不同論題而作個別切磋,不單帶出馬氏的論點,而且還藉著對話、比較、質詢,而提出自己的回應,必要時還引用其他名家心得來參與懇談,使反思變得更多姿多采,從中還鼓勵讀者作主動的質問,以激發起個人內心的思緒。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為其他哲人而言,系統的架構,可以成為其哲思的支柱,支撐起他們論述的來龍去脈;但為馬賽爾的「新蘇格拉底主義」而言,系統的展陳,可能因而形成思路的桎梏,規限了真理多面向的發顯。馬賽爾承認無法把自己套在一個系統來說話,一方面這是由於他的氣質使然,另一方面這是由於他的信念所致;這並不意謂著他的思想缺乏條理,而意謂著辯證式的對談更能展現真理。陸達誠神父也就是因為了悟到馬賽爾這份特色,所以他也相應地採用了馬氏懇談式的手法,剔除硬性的系統陳述而不失其思考脈絡。陸神父真的獲得了馬氏思想的神韻。

本論文集以《馬賽爾的光環》為標題,以凸顯馬氏其智慧的光輝、其心地的光明、其所嚮往的究極之光,以及其向讀者所鼓吹的「成為世界之光之宗旨」……總之,馬氏哲學不愧是一套「光的哲學」,叫讀者點燃起內心的光芒,並且迎向光明。陸神父願意借著這個標題來向我們傳遞出這一份訊息。所收錄的論文共十八篇,其中有馬氏原文的譯作,有直接論述馬氏思想之作,有將馬氏思想與另一名家作比較之評述,也有針對一主題而間接地提及馬氏者;每篇文章各有特色,但都與馬賽爾精神契合,是陸神父與馬賽爾對談的結晶,是陸神父歷經二十餘年的心血而陸續展陳的結果。我們從中不單獲得了反思的珍貴材料,而且還獲得了這樣的一份感召:哲學的耕耘,並不在乎閉門造車地唱獨角戲,而更在乎誠懇地與哲賢、與世事、與週邊的一切人地事物作對話,借此孕育出與自己生命息息相關的智慧之光。願讀者們在閱讀中主動參與對談而開發個人靈性的光輝,使心胸闊大得足以環抱宇宙,高遠得可以上與天齊,赤誠得能與古聖先賢肝膽相照,親切得足以把每人轉化為愛者而不想佔有他。這是馬賽爾的感召,也是陸神父的祈願。願以此數語與讀者們分享。

raw-image
avatar-img
心靈工坊文化的沙龍
162會員
19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廣受信眾喜愛的陸達誠神父,將在不久再版他的舊作,有關蓋布瑞‧馬賽(Gabriel Marcel)的研究。這誠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勝事。數十年來,陸神父和藹可親的笑容,讓無數見過他的人,都留下難忘的印象,但陸神父廣受喜愛還不止在於他的和善,他研究廿世紀重要哲學家蓋布瑞‧馬賽的著作,且是長時期,有深度的研
本書原名為《馬賽爾的光環》,是筆者二十餘年來陸續發表的文章。每篇文章,不論主題有否提到馬賽爾的名字,都與馬賽爾的思想有關:或將他與另一位哲學家比較,或取用他的概念來發揮一個專題,或介紹馬氏本人的一個關鍵思想。總之,十八篇文章除了一篇是馬氏演講的譯文外,其他都是受到馬賽爾的啟發而寫成的。將本書命名為《
提及存在主義,台灣人先想到的,就算不是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筆下那種風格怪異,以日記體寫成的作品《嘔吐》(La nausée, 1938),也會是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書中的那個苦悶疏離的異鄉人。的確,從來沒有一項思潮能如存在主
我們的生活同時要承受各種壓力,我們全力以赴地面對,以至於有時候感覺好像我們只在空閒時才有空照顧小孩。就像所有人那樣,我們會感到壓力、情緒「失調」,那讓我們失去原本與小孩之間放鬆、享受的連結,因為小孩仰賴這份連結,才得以保持自我調整。而他們往往也會失序,終於做出反常的行為,衝著我們或手足而來。
父母老師先成為預備好的自己,孩子們就有機會,各個成為「做自己」的孩子,而這正是蘿拉博士所說:孩子競爭與爭吵的最佳解藥,是讓孩子「做自己」。因為孩子被父母傾聽、珍惜、看見,即能感受及連結上父母和老師的愛與尊重,進而獲得信任與安全感,便能真心與手足或同學合作、扶持,成就和諧家庭或祥和教室。
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很難想像自己有更多的愛來深愛另外一個小孩;有了兩個孩子後,才知道愛其實是本能,而真正難以想像的滿足感,是當自己的孩子們深愛著彼此,發自內心關愛對方時,爸媽所感受到的那股溫暖。在這本書裡,蘿拉博士會用她的經驗和專業背景,帶領我們用簡單實際的方法打造更和諧的手足關係。
廣受信眾喜愛的陸達誠神父,將在不久再版他的舊作,有關蓋布瑞‧馬賽(Gabriel Marcel)的研究。這誠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勝事。數十年來,陸神父和藹可親的笑容,讓無數見過他的人,都留下難忘的印象,但陸神父廣受喜愛還不止在於他的和善,他研究廿世紀重要哲學家蓋布瑞‧馬賽的著作,且是長時期,有深度的研
本書原名為《馬賽爾的光環》,是筆者二十餘年來陸續發表的文章。每篇文章,不論主題有否提到馬賽爾的名字,都與馬賽爾的思想有關:或將他與另一位哲學家比較,或取用他的概念來發揮一個專題,或介紹馬氏本人的一個關鍵思想。總之,十八篇文章除了一篇是馬氏演講的譯文外,其他都是受到馬賽爾的啟發而寫成的。將本書命名為《
提及存在主義,台灣人先想到的,就算不是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筆下那種風格怪異,以日記體寫成的作品《嘔吐》(La nausée, 1938),也會是卡繆(Albert Camus, 1913-1960)書中的那個苦悶疏離的異鄉人。的確,從來沒有一項思潮能如存在主
我們的生活同時要承受各種壓力,我們全力以赴地面對,以至於有時候感覺好像我們只在空閒時才有空照顧小孩。就像所有人那樣,我們會感到壓力、情緒「失調」,那讓我們失去原本與小孩之間放鬆、享受的連結,因為小孩仰賴這份連結,才得以保持自我調整。而他們往往也會失序,終於做出反常的行為,衝著我們或手足而來。
父母老師先成為預備好的自己,孩子們就有機會,各個成為「做自己」的孩子,而這正是蘿拉博士所說:孩子競爭與爭吵的最佳解藥,是讓孩子「做自己」。因為孩子被父母傾聽、珍惜、看見,即能感受及連結上父母和老師的愛與尊重,進而獲得信任與安全感,便能真心與手足或同學合作、扶持,成就和諧家庭或祥和教室。
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很難想像自己有更多的愛來深愛另外一個小孩;有了兩個孩子後,才知道愛其實是本能,而真正難以想像的滿足感,是當自己的孩子們深愛著彼此,發自內心關愛對方時,爸媽所感受到的那股溫暖。在這本書裡,蘿拉博士會用她的經驗和專業背景,帶領我們用簡單實際的方法打造更和諧的手足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