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的參考提案】想像成為一個人
方格精選

【活下去的參考提案】想像成為一個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想像你是一股意識
你是飄在空氣中的21克靈魂

想像你是樹
想像你是風
想像你是鳥
想像你是貓
想像你是海豚

然後

這個過程
你正在曬著太陽
陽光很溫柔
微風徐徐吹在你外層表皮

想像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接觸
想像這個生命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想像你被撫摸
想像你被經過
想像你被餵食

選一個生命
想像你成為這個生命
想像你的一生

-
然後

想像你進入一個人的身體
想像你曬著溫和的太陽
想像你發出聲音
想像有人跟你說話
想像你被撫摸
想像你被擁抱
想像你笑了有人也笑了
想像你哭了有人陪你哭

想像你的超能力
你能感覺到所有物質、生命
想像創造
想像連結
想像愛

想像你除了聲音、觸覺
還有味覺、嗅覺、視覺

想像你是多麼的複雜
想像你擁有了千年複製不來的身體
想像你的器官不停的活動著

想像你是地球上擁有最多選擇的生命
-

想像你擁有無限選擇
你現在就能去做
想像你隨時能顯化你的想法
你想到什麼
就能讓身體去體驗

想像你的意識 與 身體
的合作無間

-

想像成為一個人的感覺


想像如果只有意識
沒有身體的體驗
那是多麼可惜

想像正在想這篇文章的我
想著你

想像我願花時間關心你
想像我為你寫下文字

想著

我們

繼續體驗成為一個人的感受

好嗎?


raw-image





avatar-img
我是凱莉的沙龍
59會員
81內容數
出社會後,跟書越來越有交集,熱愛埋沒在書海裡,跟書越靠近越覺得心很平靜,似乎稍微跟世界接軌,從外往內,希望能寫更多心得分享給大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是凱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看了那麼多溝通、心理學的書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溝通日常。 有個奇妙的小發現,我開始還算能接受「衝突」發生,不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別人吵架或是有情緒上的糾葛,當下是很不舒服,但我開始運用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學習,從中也自己設定了一些跟比較親密的朋友的問題,作為雙方的回答,就像是有個無形的諮商師在引導我一樣。
網路世代貼標籤成了一種習性 在跟朋友聊天時,我發現一件事情,雖然我們嘴裡偶爾提醒著對方「你幹嘛亂貼標籤」。你有沒有發現事實是,其實我們都在用這貼標籤來定義別人與自己。 我回憶了貼標籤這個詞彙怎麼來的,我的直覺來自Instagram推出Hushtag後,我們快速的為事件分類,讓他人容易理解,照片中的狀
世界是有秩序的 萬物是規矩的 看似凌亂則有序 它們用一種無聲的方式流動 我們發現數學是用來證明祢 數學像是大自然的編碼 像詩一樣 緩緩地解讀出你的美 生命、物質的世界早就被編碼 無處不在 被隱形的棋盤、盤根的網 無限延伸的碎形理論 每個造物都有其無限切割的本質 所謂碎形 我被造,我擁有身體、大腦、靈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Jeff Orlowski,他在大學時代就認識紀錄片的關鍵人物 Tristan Harris。他看到Tristan轉發的貼文資訊,開始有意識地思考這個上癮議題,因此開始了這部片的動機。
最近剛又長了一歲,來到30+1歲,依然不斷思索“成長”這個詞彙的年紀。就來記錄一下自己持續“長大”秘訣。 記錄自己的轉折與成長是很有趣的。成長的成果不會立刻顯化,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有意識的感受,選擇去記錄每天的狀態會是很好的方式。 大概就是知道植物天天都會長大那麼一點點,但每天跟大腦相處的你,
這是這本書的第三篇心得,我卻想回過頭討論開始我覺得最不需要交代的,因為我認為討論感受與需求是我當下最有感的話題。 在我練習「說出感受」、「提出需求」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到頭來的源頭最為重要。 複習四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具體的表達客觀事實。 客觀,是做得到的嗎? 可以。觀察就是,
看了那麼多溝通、心理學的書後,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溝通日常。 有個奇妙的小發現,我開始還算能接受「衝突」發生,不是因為我很享受跟別人吵架或是有情緒上的糾葛,當下是很不舒服,但我開始運用了表達感受與需求的學習,從中也自己設定了一些跟比較親密的朋友的問題,作為雙方的回答,就像是有個無形的諮商師在引導我一樣。
網路世代貼標籤成了一種習性 在跟朋友聊天時,我發現一件事情,雖然我們嘴裡偶爾提醒著對方「你幹嘛亂貼標籤」。你有沒有發現事實是,其實我們都在用這貼標籤來定義別人與自己。 我回憶了貼標籤這個詞彙怎麼來的,我的直覺來自Instagram推出Hushtag後,我們快速的為事件分類,讓他人容易理解,照片中的狀
世界是有秩序的 萬物是規矩的 看似凌亂則有序 它們用一種無聲的方式流動 我們發現數學是用來證明祢 數學像是大自然的編碼 像詩一樣 緩緩地解讀出你的美 生命、物質的世界早就被編碼 無處不在 被隱形的棋盤、盤根的網 無限延伸的碎形理論 每個造物都有其無限切割的本質 所謂碎形 我被造,我擁有身體、大腦、靈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Jeff Orlowski,他在大學時代就認識紀錄片的關鍵人物 Tristan Harris。他看到Tristan轉發的貼文資訊,開始有意識地思考這個上癮議題,因此開始了這部片的動機。
最近剛又長了一歲,來到30+1歲,依然不斷思索“成長”這個詞彙的年紀。就來記錄一下自己持續“長大”秘訣。 記錄自己的轉折與成長是很有趣的。成長的成果不會立刻顯化,但如果你跟我一樣希望有意識的感受,選擇去記錄每天的狀態會是很好的方式。 大概就是知道植物天天都會長大那麼一點點,但每天跟大腦相處的你,
這是這本書的第三篇心得,我卻想回過頭討論開始我覺得最不需要交代的,因為我認為討論感受與需求是我當下最有感的話題。 在我練習「說出感受」、「提出需求」的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到頭來的源頭最為重要。 複習四大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具體的表達客觀事實。 客觀,是做得到的嗎? 可以。觀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