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蘭陵王之謎】

【南北三國篇-蘭陵王之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北齊篇最令人期待的,恐怕莫過於蘭陵王高長恭了吧?

很遺憾的是,《北齊書》關於高長恭的記載非常之少。但是後代資料卻異樣的豐富。甚至,跟還在東魏時的大都督竇泰很類似,高長恭有很多部分不見於史書,但可以從他的碑文中找到。

今天,就借著這個一身是謎的蘭陵王,來切入北齊政壇看看吧。


首先,按碑文說,長恭是他的表字,並非本名。

「諱肅,字長恭」。

諱的標準用法,其實是「皇帝的名」。

不過隨著時間演變,魏晉南北朝的出土墓誌上也常常會幫先人做「諱」,就當是一種時代演變吧。

但《北齊書》卻說,長恭是他的名,他還有另一個名是孝瓘。這邊完全映證了北齊對於「名字」的看法。

我列高歡父子跟高長恭的弟兄給你看。

高歡,字賀六渾。

高澄,字子惠。

高孝瑜,字正德。

高孝珩,缺字。

高孝琬,缺字。

高孝瓘,又名長恭,缺字。

高延宗,缺字。

高紹德,缺字。

高長恭六兄弟,其實是高澄的兒子。

基本上你會覺得,單名才是合理的。

也就是「諱肅,字長恭」,應當正確。

而長恭與其說是字,不如說是他的「本名」。

「以字行」的習慣,也在北朝結束後的隋唐去到高峰。


《北齊書》又說,高長恭是第四子。但墓碑則記,高長恭為第三子。

寫錯是一個考量,另一個可以注意的是,這六個兒子中,只有一個是文襄敬皇后,元氏所出。

即第三子孝琬。

也就是不分嫡庶,高長恭是第四子。但以庶子論,高長恭行三。

墓碑通常歌功頌德更嚴重,但沒有太多政治考量。

這樣的可能性也不能說是沒有。


而除了高長恭之外,其他五兄弟的母親是誰,都是有記錄的。

有人認為,高長恭的母親可能身分非常低下,故無記。

但其實反過來說,高澄是娶過一個身分非常高貴,而沒有姓氏的女性。就是從他爸爸那邊過繼來的柔然公主。

有些人會把這個公主跟高湛的妻子搞混。

這位柔然公主,只跟高澄生下了一個女兒,這是《北史》記錄的。

「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

是說《北史》也有給柔然公主冠姓,不過《北齊書》沒有用。

好,高長恭有沒有可能是一個西元548年才出生,女扮男裝的將軍?

墓誌說,高長恭天保八年起家,為通直散騎侍郎,講那麼多就是給叔叔高洋當傳令啦。

時為557年,虛歲十。

以「少為郎官」來說,不是不可能。墓誌也寫他是「綺歲」。

十一歲,封樂城縣公,這也還行。

十二歲,儀同三司,這就誇張了,不只是年紀問題。高長恭的哥哥嫡子高孝琬,這年都還在當尚書僕射。他憑什麼?而且正史不記此事。

墓誌寫:「既鍾猶子之愛,亦惟尚德之無。」

頗幹話?不過「猶子」除了養子,像親兒子一樣,還有一個意思。

就是姪女。

我都是在鬼扯,不要太認真了。


注意到,高長恭只是可以使用三公禮儀,倒是沒有開府治事。

雖然這一年墓誌反覆在寫「儀同三司」,但其實看得出來,高長恭被派去鎮守邊疆了。

「石嶺外河,地窮虞漢,紫津玄塞,閉以邊營,刃以屢驚。」

從小就很有讀書的高長恭,就在那邊寫民謠。

「王少覽治章,北閒敕術,東經期乃,復著民謠。」

哪邊?本傳說他曾經在瀛州任職。這地方在鄴城東北處,好像也不是說不通,而且高長恭的封地樂城也在這裡。

為什麼要防守這邊呢?上一篇有說,北齊跟突厥開始對立這樣。結果年底高洋就死了。

新帝登基,高長恭的大哥卻在配合太皇太后婁昭君跟高演高湛,要進行政變。馬上就發動了,但高大哥孝瑜跟高湛比較好,這時掌大權的是高演。不過大家湯湯水水的也少不了。

兩個月後,老二孝珩封廣寧王,高長恭得封蘭陵王。

發現嗎?正嫡子孝琬屁都沒有。

但必須提醒的是,蘭陵離樂城那可是爆炸遠。如果蘭陵王高長恭只有十三歲,那說朝廷對他有什麼期待也太狂。

不過局勢變化得非常快。

高洋十月死,高演隔年一月奪權,三月封高長恭。

八月,廢帝。高演繼位為齊孝昭帝。

一年後,高演殺死廢帝,開始夢見高洋作祟。

十一月,宣布讓位給高湛,隨即過世。

這時的局勢有點緊張,南梁皇帝掛了,北周也剛換一個新的,周武帝。雖然沒有出兵,但也展開講武。

高長恭再次接受調動,往洛陽一帶鎮守。

武成帝高湛,跟高大哥交情很好,好到連皇后都想借他握個小手。加上洛陽方面安穩,高長恭遂改任并州刺史。

這是北齊最重要的根據地。

而蘭陵王的本傳,從這裡才開始呢。


但其實高長恭的故事,要連他的兄弟一起看進去。

高大哥孝瑜,在當時被封河南王。孝瑜跟武成帝說,不能太信任趙郡王高睿。為什麼呢?因為高睿的父親,是被高歡活活打死的。

但高洋非常重用高睿。

嗯,我們簡單拉關係就好,高長恭所有統領過的地區,基本上先前都是高睿的領地。

那記錄上顯示,高睿做得很好。

問題是,高長恭做得更好。

當高長恭治理各地時,高睿已經被調回首都,擔任驃騎大將軍了。

而高演高湛兄弟,也確實對能掌握民心士氣的高睿有所防備,所以到武成高湛時,就抽了高睿兵權,改置尚書令。

高睿本來不覺得怎樣,但聽說了高孝瑜曾經告過他的狀,突然所有事情都連在一起了。

於是,高睿就跟另一個大臣「和士開」,聯手要對付高孝瑜。士開告他豪奢僭越,高睿則上報「山東唯聞河南王,不聞有陛下」。

合起來就是高孝瑜有謀篡之心。

但其實高孝瑜沒有什麼山東任職記錄,有的都是高長恭。

高孝瑜是個很愛護弟弟們的人,高睿這樣的檢舉,也再次證明高澄之子們的團結性頗高。

加上孝瑜「容貌魁偉,精彩雄毅,謙慎寬厚,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其實你說高長恭的政務有大哥在背後支持,也是不無可能。

我這邊的假說,是高長恭十二歲就開始派駐地方了喔。

那講到篡位,武成高湛就開始對高孝瑜有防備。剛好,高湛要幫兒子娶個媳婦,偏偏這個女孩,是高孝瑜的前女友。

孝瑜在婚宴上,就偷偷的跟前女友說了幾句話。

這事被高湛發現,命人將高孝瑜灌醉,送出,毒殺,再丟進水裡。

隔天死訊傳出,很多人都猜,必定是皇上下的手,也不敢有什麼表示。但這時高澄家的嫡子高孝琬,是尚書左僕射,副丞相等級的大官。

高孝琬才沒再管他,大哭大鬧,讓兩家關係又惡了一層。

四個月後,西元564年初,突厥入侵晉陽,高長恭終於被記錄了處女戰。

十六歲第一戰,又沒有詳細內容,一切似乎越來越合理起來。

事實上,雖然高長恭盡力應戰,但戰況非常差。原來這是一次北周跟突厥的聯合進擊。

武成帝高湛決定親上前線迎敵,但仍難以抵禦。高湛準備撤退,隨軍的高孝琬力諫不可,請高湛把高睿的兵力分給他,讓他來應戰。

老天爺,倒是站在了北齊這邊。

晉陽颳起了大風雪,連月不止。

突厥兵不肯出動應戰,北齊大殺器斛律光也趕到,不但打退了北周與突厥的聯軍,更追殺北討突厥。

高睿也是追擊的一份子。

戰後,高長恭的并州刺史被除,由高孝琬接手。蘭陵王位,也被拔了,改封鉅鹿郡開國公,食邑從之前的三千三百戶,降為一千戶。

看起來好像高澄系變成鬥敗的狗?

不,隔年,高睿就被猜忌,架空了。高長恭更在年底取代了高睿的尚書令職務。

這兩年間,高長恭仍是遊走於青州瀛州各地鎮守。之所以能夠重返榮耀,就是因為高長恭的知名一戰,便發生在這年的陰曆十一月。

陽曆,已是西元565年的一月。

北周再次發動與突厥的聯合軍,不過這次讓突厥侵襲幽州,北周軍則自己兵分三路前進洛陽。

這場牽涉到南北三國重大局勢的一戰,就等到《蘭陵王入陣曲》再來說吧。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北齊,魏晉南北朝末年,北魏的繼承者之一。 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通常大致可以分兩個時期。以北魏孝文帝為分水嶺,之前是「以漢制漢」,之後是「漢化」。 北齊認為,漢化是導致北魏衰敗的最重要原因,所以他們的基本國策,則偏向回到前期。 要怎麼把這樣一個漢化王朝,轉回到草原民族的「胡化」呢? 不是金光黨。
《北齊書》有後宮傳。 過去的史書,要嘛皇后傳,要嘛后妃傳。沒有人在寫後宮傳的。 好話說在前頭,南北朝以前的「后妃」,是備位元首,是太子工廠(咦)。身分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也就是「后妃」這個職務在高。 跟皇帝本紀差不多,重點從來不在她們「身而為人」的價值。頂多跟你聊聊母儀天下。 對不起好像鬼打牆。
魏晉南北朝,末期。 北方大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分別為權臣高歡、宇文泰所掌。在兩人接連去世後,西魏變成了北周,東魏變成了北齊。 北周,不是宇文泰的兒子發動的禪讓。 事實上,分裂之始,宇文泰接走了北魏當時的皇帝。也就是非常明顯的,高歡「另立新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
西元316年,統一天下的晉朝喪失了北方的治理權。群雄並起,各自征戰,進入了所謂「五胡十六國」的亂世。 一百二十年的混亂後,由鮮卑拓跋氏與北方漢人合作,一統北方,是為北魏王朝。 近百年的穩定後,北魏內亂再起,始於六鎮。 但歷史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北魏不是被分成兩邊而已。事實上,最少是三塊。
爭霸局勢精彩,武將魅力過人,引動天下,看多了也是會疲累。讓我們暫且脫離三國爭霸,來看看一些小品故事。 戰神大家都知道,風神是什麼?不是說掌管風的神明喔。台灣人應該要有點年紀才會知道了。 威風,帥氣。 這個詞在閩南語跟客家話裡頭都有,北京話就沒聽過人這麼說了。 風神一詞,正是起於南梁。 為什麼?
北齊,魏晉南北朝末年,北魏的繼承者之一。 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通常大致可以分兩個時期。以北魏孝文帝為分水嶺,之前是「以漢制漢」,之後是「漢化」。 北齊認為,漢化是導致北魏衰敗的最重要原因,所以他們的基本國策,則偏向回到前期。 要怎麼把這樣一個漢化王朝,轉回到草原民族的「胡化」呢? 不是金光黨。
《北齊書》有後宮傳。 過去的史書,要嘛皇后傳,要嘛后妃傳。沒有人在寫後宮傳的。 好話說在前頭,南北朝以前的「后妃」,是備位元首,是太子工廠(咦)。身分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也就是「后妃」這個職務在高。 跟皇帝本紀差不多,重點從來不在她們「身而為人」的價值。頂多跟你聊聊母儀天下。 對不起好像鬼打牆。
魏晉南北朝,末期。 北方大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分別為權臣高歡、宇文泰所掌。在兩人接連去世後,西魏變成了北周,東魏變成了北齊。 北周,不是宇文泰的兒子發動的禪讓。 事實上,分裂之始,宇文泰接走了北魏當時的皇帝。也就是非常明顯的,高歡「另立新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
西元316年,統一天下的晉朝喪失了北方的治理權。群雄並起,各自征戰,進入了所謂「五胡十六國」的亂世。 一百二十年的混亂後,由鮮卑拓跋氏與北方漢人合作,一統北方,是為北魏王朝。 近百年的穩定後,北魏內亂再起,始於六鎮。 但歷史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北魏不是被分成兩邊而已。事實上,最少是三塊。
爭霸局勢精彩,武將魅力過人,引動天下,看多了也是會疲累。讓我們暫且脫離三國爭霸,來看看一些小品故事。 戰神大家都知道,風神是什麼?不是說掌管風的神明喔。台灣人應該要有點年紀才會知道了。 威風,帥氣。 這個詞在閩南語跟客家話裡頭都有,北京話就沒聽過人這麼說了。 風神一詞,正是起於南梁。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