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因法語》15 親近善知識

《良因法語》15 親近善知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raw-image

良因曰:

天台初祖智者大師說:

「末法時代的眾生,親近善知識,
要像是在垃圾中取寶一樣,
雖說有不淨之處,但畢竟其中有寶。」

其次,我看見大乘經論裡面,

很多菩薩、阿羅漢發願要來末法度眾生,

但是我們怎麼都看不到?

因為我們的心不淨。

當你心淨了,善知識就會顯現。

說不定,你批評的那個人,就是大菩薩哦!
avatar-img
普賢行、觀音慈、地藏願的沙龍
13會員
174內容數
夯寶寶學佛,是我的學習心得。身心轉換提升幸福資糧,來自於佛法的滋潤,法滋潤源自於身口意實踐佛法,夯寶寶邀你一起來體證碰得到的佛法,祝你開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所謂超越束縛,不是放縱自己, 而是像《般若心經》所說: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察一切法(財富、權勢、地位.....), 真實性不可得,有什麼好執著呢? 那才是真超越,真瀟灑。 如果以為「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做」, 那只是地獄種子,準備要吃大苦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法華經》以「衣裡明珠」 來譬喻眾生的佛性,也就是說每個眾生, 自性所具足的無量功德,實際上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 只是我們在迷,因此自家珍寶藏而不現。 群裡有的同修,雖很多是初學,但是大家都很有善根的。 想一想,我們豈能擁抱著無明,糊裡糊塗的來,又糊裡糊塗的去呢!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安然學佛的人,往往不能珍惜,等到失去了 ,如籠中鳥,才知婉惜。 我們能沒有障礙的學佛,可要珍惜啊! 世間無常,往往因緣稍縱即逝。 我們面對世間五欲的追求,往往也是如此,一直追求到死, 也不知道實際上只是在追求虛幻的陽焰。 卻也同時不斷地越來越饑渴,直到筋疲力竭。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想想,我們常常是在喝牛奶,還是白漆? 往往到了障礙現前,我們才怪「書到用時方恨少」,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消化我們的所學,並且運用於日常觀照中, 這樣它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不然,所學、所說,一切都成為戲論, 並成為鬪諍之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古德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所謂的禪(般若)的證得,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的觀照。 不光是捧著書本、背一些法語,之乎者也的。 往往在修行感到辛苦的時候,會記得古德的開示: 「修行苦,不修行更苦。」 雖然,有時勉強自己在疲憊時仍做定課,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所謂超越束縛,不是放縱自己, 而是像《般若心經》所說: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察一切法(財富、權勢、地位.....), 真實性不可得,有什麼好執著呢? 那才是真超越,真瀟灑。 如果以為「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做」, 那只是地獄種子,準備要吃大苦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法華經》以「衣裡明珠」 來譬喻眾生的佛性,也就是說每個眾生, 自性所具足的無量功德,實際上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 只是我們在迷,因此自家珍寶藏而不現。 群裡有的同修,雖很多是初學,但是大家都很有善根的。 想一想,我們豈能擁抱著無明,糊裡糊塗的來,又糊裡糊塗的去呢!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能安然學佛的人,往往不能珍惜,等到失去了 ,如籠中鳥,才知婉惜。 我們能沒有障礙的學佛,可要珍惜啊! 世間無常,往往因緣稍縱即逝。 我們面對世間五欲的追求,往往也是如此,一直追求到死, 也不知道實際上只是在追求虛幻的陽焰。 卻也同時不斷地越來越饑渴,直到筋疲力竭。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想想,我們常常是在喝牛奶,還是白漆? 往往到了障礙現前,我們才怪「書到用時方恨少」,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消化我們的所學,並且運用於日常觀照中, 這樣它才是真正屬於你的! 不然,所學、所說,一切都成為戲論, 並成為鬪諍之源。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古德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所謂的禪(般若)的證得,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的觀照。 不光是捧著書本、背一些法語,之乎者也的。 往往在修行感到辛苦的時候,會記得古德的開示: 「修行苦,不修行更苦。」 雖然,有時勉強自己在疲憊時仍做定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