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案例探討「安樂死」,人有權利可以選擇死亡嗎?

六個案例探討「安樂死」,人有權利可以選擇死亡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Pexels

圖片/Pexels

文/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吳教恩醫師

常常聽到病患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想要尋求「安樂死」,也在新聞媒體上聽到某某名人去國外接受安樂死,「安樂死」這個議題在台灣常常被提出來討論,但是基本上根據台灣的法律是不允許安樂死,安樂死也被認為是「協助死亡」,或是「協助自殺」。

這本書《生命的非選題》,作者透過採訪六位與安樂死有關的個案,並記錄與分析有關於安樂死的倫理以及法律的議題,透過病患或是醫師的角度給予完全不同的詮釋與解讀。老實說,這部書與其說是六個故事,我覺得更像是六篇論文報告,除了發生的事件之外,作者更引經據典討論各種不同的看法,也因此涵蓋了更多過去沒有想過的議題!

這個牽涉到最重要的議題:人有選擇生存的權利?到底有沒有選擇死亡的權利?是否違反個人的自主權?是否侵犯神聖的生命權?

動物可以安樂死,但是人卻不能?

如果人真的可以有選擇死亡的權利,要如何執行?誰要執行?

對於醫師來說,醫師的天責是救人,協助自殺是否違反醫師的天職?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醫師不是在傷害人,而是幫助病患減輕痛苦,評估死亡與痛苦哪一個對病患更為不幸?選擇一個比較好的來幫助病患避免不幸。

醫師要如何用藥物殺人且對方不會痛苦?藥物研發不是為了殺人,醫學院也沒有教殺人,當然臨床上也不會有任何臨床試驗。

作者透過故事來討論安樂死的爭議,儘管在某些國家或地區立法讓安樂死合法化.但是條件嚴苛,也反應出實務上的困難!

舉例來說,法律規定預期生命在半年內才能夠執行安樂死,老年痴呆的患者在生命最後六個月是否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意願?如果他在意識清楚時簽下同意書,是否能夠在未來某個時間點被執行?當這樣的病患出現嚴重老年痴呆的症狀還會感到痛苦嗎?

此外,一般醫師都要評估個案的精神狀況,確認無精神疾病,但是如果是某些無法治癒的精神疾病是否就不能選擇安樂死?自然老化、沒有其他疾病是不是絕症?對於預期未來會死亡的疾病,是否能夠先發制人,尊嚴死亡,避免慢慢死亡的痛苦與慘況?

老實說,這本書不是在給大家一個直接的正確答案,反而是提出更多需要被解決的問題,透過其他國家執行安樂死的經驗,來反思安樂死的真實價值。如果您對於這個議題非常有興趣,非常推薦這個書給您;但是如果只是想要輕鬆快樂的生活,建議要仔細思考,因為這本書只會讓您更沉重!

➤文章出處:「腫瘤科吳教恩醫師」粉絲專頁

《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寶鼎出版

《生命的非選題:為了追求尊嚴善終,人應該有死亡自主權嗎?》/寶鼎出版

avatar-img
寶鼎出版的沙龍
6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寶鼎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打從本書英文版2020年出版以來,我便不斷收到讀者的來信。有些信很簡短,三言兩語便說明意思,但很多信卻長達數千字,讀起來讓人傷感。來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寫信告訴我他們親眼目睹的死亡情況,說有人死得不堪聞問,有人病榻纏綿,有人藥石罔效,有人的情況則讓人困惑和尷尬,甚至令人心痛,因為根本感受不到溫暖和情感
在接下來的幾年之間,YouTuber 的主流將變成偶像或藝人,到了2028年,語言的隔閡就會消失,全球的YouTuber 就會開始淘汰日本的YouTuber,接著,人類的YouTuber將被AI YouTuber 淘汰……。
ChatGPT 的全名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簡稱 GPT。GPT 是一個由 OpenAI 開發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它使用大量的文本資料來訓練自己並且可以生成自然語言文本,可以進行文章寫作、問答、對話等多種語言任務。在中文使用者中,通常也會稱其為「
《彼得・提爾:從矽谷到白宮,創投天王野心勃勃的權力擴張之路》(英文書名 The Contrarian 直譯是「反主流論者」)。 作者花了非常大量的時間,仔細對比與蒐集彼得・提爾從幼年開始、發跡前與成功後,他的所有言行舉止與作為,無論是商業、政治或是個人隱私方面。
近年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洪水、乾旱,讓不少民眾吃足了苦頭,2022年夏天,歐洲遭遇500年來罕見的乾旱,多瑙河水位創下本世紀以來新低紀錄,其他如萊茵河、義大利波河、英國泰唔士河都面臨乾涸的慘況,據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指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全球有將近36億人口,每年至少有1個月無法獲取足夠的淡水,到了
文/少女老王 「是不是我,還有社會的長輩們,毀了這個世界,害得年輕⼈去抑制生育的本能呢?」——米蘭阿嬤 張明淑 我們身邊,一直都有很多個70歲。 從剛開始有記憶起,遇到的第一個70歲,是我的奶奶。 曾經生活在北京的她,不只活得像個老佛爺,同時也把整個家族活成了紫禁城。 晚輩進家門第一件事,是要向比自
打從本書英文版2020年出版以來,我便不斷收到讀者的來信。有些信很簡短,三言兩語便說明意思,但很多信卻長達數千字,讀起來讓人傷感。來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寫信告訴我他們親眼目睹的死亡情況,說有人死得不堪聞問,有人病榻纏綿,有人藥石罔效,有人的情況則讓人困惑和尷尬,甚至令人心痛,因為根本感受不到溫暖和情感
在接下來的幾年之間,YouTuber 的主流將變成偶像或藝人,到了2028年,語言的隔閡就會消失,全球的YouTuber 就會開始淘汰日本的YouTuber,接著,人類的YouTuber將被AI YouTuber 淘汰……。
ChatGPT 的全名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簡稱 GPT。GPT 是一個由 OpenAI 開發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型,它使用大量的文本資料來訓練自己並且可以生成自然語言文本,可以進行文章寫作、問答、對話等多種語言任務。在中文使用者中,通常也會稱其為「
《彼得・提爾:從矽谷到白宮,創投天王野心勃勃的權力擴張之路》(英文書名 The Contrarian 直譯是「反主流論者」)。 作者花了非常大量的時間,仔細對比與蒐集彼得・提爾從幼年開始、發跡前與成功後,他的所有言行舉止與作為,無論是商業、政治或是個人隱私方面。
近年來,極端氣候所帶來的洪水、乾旱,讓不少民眾吃足了苦頭,2022年夏天,歐洲遭遇500年來罕見的乾旱,多瑙河水位創下本世紀以來新低紀錄,其他如萊茵河、義大利波河、英國泰唔士河都面臨乾涸的慘況,據全球水資源狀況報告指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全球有將近36億人口,每年至少有1個月無法獲取足夠的淡水,到了
文/少女老王 「是不是我,還有社會的長輩們,毀了這個世界,害得年輕⼈去抑制生育的本能呢?」——米蘭阿嬤 張明淑 我們身邊,一直都有很多個70歲。 從剛開始有記憶起,遇到的第一個70歲,是我的奶奶。 曾經生活在北京的她,不只活得像個老佛爺,同時也把整個家族活成了紫禁城。 晚輩進家門第一件事,是要向比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