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行有余律:抱歉,我想確認你的意思

事業行有余律:抱歉,我想確認你的意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法律及商務知識粉專:四葉有魚-余宗鳴律師
運動話題粉專:余大/烏托邦的運動雜談

隨著科技的演進,溝通的形式跟需要注意的事情也不停地在改變,作為這個世代,我們開始大量跟外界溝通可能始於 BBS ,然後開始在社群、通訊軟體,社群跟通訊軟體的互動,溝通最多頻率的對象數,也從一對一變成多對多。


這開始產生一個現象,人們在溝通中、每次溝通(例如一次的按出發送)所提供的訊息越來越零碎,甚至在自己的回復發出、與要回復的訊息間,可能中間已經被插入許多足以改變語意或溝通基礎的訊息。


此外,也因為一些無關討論的訊息可能會大量地被塞入,所以我們在回復一則訊息時,容易會忽略掉一些與討論訊息相關的資訊;當這樣的偏差不停地發生時,討論容易失去應有的效益,甚至產生諸多的誤解。


這時候,我會盡量提醒自己說這句話:


抱歉,我想確認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


自己實際溝通的經驗,不管之前有怎樣的誤會跟落差,這句話出來之後,除了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校正回歸已經偏差的討論外,也會緩和如果已經產生波動的討論氣氛。


這句話,不管在口語或實際溝通都可以用,也分享給各位,在溝通的時候,特別是在一些群組當中意外萌發的熱烈往來,丟入這麼一段話,相信會改變一些討論的氛圍。下次,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吧。


對了,附圖跟本文內容無關,但是跟本文完成時,我為什麼在書店的咖啡廳大叫出來有關。

raw-image


avatar-img
余宗鳴/AhUtopian/四葉有魚的沙龍
21會員
5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份心智圖,是將 2023 年 4 月 26 日的簡報小聚內容整理而成。當你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簡報時,就要對簡報內容足夠熟悉。簡報要展現邏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分類。用製程的概念來思考事情,就會跳脫侷限思考,從點、線、面到達再創新。提案不要談預算,而是要給具象化的三個等級場景。
除了法律新訊的整理外,特別想分享討論的是將要在 5 月 18 日施行、於去年 5 月 3 日修正的商品標示法。會特別想分享這個法,是因為這個法比較少為一般企業經營者所重視,但這次修法內容一旦執行,有一些部分確實會影響到日常作業,而品牌商如果在做產品包裝設計時,也最好跟自己的設計團隊溝通。
先說說這隻足球隊的故事,直接破題,這支足球隊現在的負責人是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對,是苗博雅;如果你還在想,到底苗博雅跟職業或是足球運動有什麼關聯?姑且不論你相不相信台灣能發展足球,要是連台北市都沒有了自己的球隊,很難讓人去對足球發展有任何一點光明。
為什麼是內向但體貼的人,會好心做出讓所有人捲進不幸的決定?會越幫越忙?如果用另外一種方式,是陳韻如無形中讓李子維、黃雨萱相遇,也讓王詮勝跟劉宇恆有多些短暫的美好,但在王詮勝最傷痛的時候,卻又是這些緣分再次撫慰著他,而這樣的撫慰也讓莫俊傑跟陳韻如彼此有所感觸,不再只是停在陪伴的主動與被動。
自己現在,有自己的標準來決定是否參與討論,如果一個人的論述除了批評之外,沒有提供「更好且主張可行的解決方案」,那我通常就會跳過。要批評很簡單,父子騎驢式的批評,或是任意提高不可行的標準,就一定找得出可批評之處,那如果真的有心要完成一個怎樣的可達成的目標,也提出嘗試的方法,那對我來說,才有討論的價值
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大量溝通的人,包含透過語言、文字或肢體,這次想分享三個關於溝通跟表達意見的想法:別人不懂我、公開表達意見是為了什麼、邀約上的溝通與時間驗證自我。
這份心智圖,是將 2023 年 4 月 26 日的簡報小聚內容整理而成。當你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呈現簡報時,就要對簡報內容足夠熟悉。簡報要展現邏輯,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分類。用製程的概念來思考事情,就會跳脫侷限思考,從點、線、面到達再創新。提案不要談預算,而是要給具象化的三個等級場景。
除了法律新訊的整理外,特別想分享討論的是將要在 5 月 18 日施行、於去年 5 月 3 日修正的商品標示法。會特別想分享這個法,是因為這個法比較少為一般企業經營者所重視,但這次修法內容一旦執行,有一些部分確實會影響到日常作業,而品牌商如果在做產品包裝設計時,也最好跟自己的設計團隊溝通。
先說說這隻足球隊的故事,直接破題,這支足球隊現在的負責人是台北市議員苗博雅,對,是苗博雅;如果你還在想,到底苗博雅跟職業或是足球運動有什麼關聯?姑且不論你相不相信台灣能發展足球,要是連台北市都沒有了自己的球隊,很難讓人去對足球發展有任何一點光明。
為什麼是內向但體貼的人,會好心做出讓所有人捲進不幸的決定?會越幫越忙?如果用另外一種方式,是陳韻如無形中讓李子維、黃雨萱相遇,也讓王詮勝跟劉宇恆有多些短暫的美好,但在王詮勝最傷痛的時候,卻又是這些緣分再次撫慰著他,而這樣的撫慰也讓莫俊傑跟陳韻如彼此有所感觸,不再只是停在陪伴的主動與被動。
自己現在,有自己的標準來決定是否參與討論,如果一個人的論述除了批評之外,沒有提供「更好且主張可行的解決方案」,那我通常就會跳過。要批評很簡單,父子騎驢式的批評,或是任意提高不可行的標準,就一定找得出可批評之處,那如果真的有心要完成一個怎樣的可達成的目標,也提出嘗試的方法,那對我來說,才有討論的價值
作為一個每天都在大量溝通的人,包含透過語言、文字或肢體,這次想分享三個關於溝通跟表達意見的想法:別人不懂我、公開表達意見是為了什麼、邀約上的溝通與時間驗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