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瑪西手繪
從隱瞞、喬裝到坦承,無不都是自我療癒的過程,也因此我身邊同溫層頗厚,聽到的故事多了,霍然發現,原來失格的父母如此之多,而那些創傷兒就算順利長大,心裡的傷口仍未撫平。
我有位老友,擁有稱頭職業、體面外表,但他抱持獨身主義,細談後發現他極厭惡家庭,不信任、拒絕與任何人建立連結。興許是同病相憐,他反而能侃侃而談對我說,他的母親自幼拋棄他,父親另築家庭,瞬間他成了多出來的人。因為無處可去,他選擇就讀空軍官校,住宿、零用錢有了穩定來源,從軍多年後再轉戰民航機師,生活無虞。而那些拋棄他的父母,不知從何處得知他優渥的收入,便冒了出來,大言不慚談著孝順,希冀子女奉養。
他問我:「你覺得我該給牠們錢嗎?」
「當然不要,母慈子孝,也是母慈子才孝,母不慈父不愛,一堆自私自利老傢伙,不如把錢捐給育幼院。」
「可是我又很掙扎。」他說。
「你是被道德綁架吧!不願意、不甘心做的事就別做,管別人眼光,有些人過得太幸福,不知人間疾苦,唉,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我已經忘了這段話如何進行,只記得還正向以「過去的事不是你的錯,從今而後你要先愛自己,好了,才能愛別人」收尾。
實際上我是半點不陽光的人,自身也遭逢其害,但硬擠出一點溫暖給他,因為儘管我從事醫療業多年,也閱讀不少兒童創傷療癒書籍,我也好不了。
在冷漠關係中成長的孩子缺乏社會溝通、建立關係技巧;而長期飽受怒罵的孩童更可能不自覺模仿起父母言行,以不適當情緒、過激行為回應壓力,並且童年創傷影響不單是情緒問題,他更可以說是一種器質性改變,據研究負面的童年經驗導致腦部壓力反應(HPA軸)失衡,進而造成皮質酮增加、海馬迴萎縮,損害腦神經系統。已經造成的損害,就算你想要好也難。
當然,我也不是要所有童年創傷的人疏離、拋棄父母,因為愛是需要練習的,扣除自私自利外,部分父母其實是缺乏育兒經驗、教育知識,難免疏忽,這點可觀察同為靈長類的猴子,初次育兒缺乏知識的母猴,不知如何撫育、保護小猴,導致小猴餓死、傷殘。雖情有可原,可惜的是,童年只有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