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核心崩解》思覺失調是什麼?

閱讀《核心崩解》思覺失調是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核心崩解簡介

作者艾倫・薩克斯擁有牛津和耶魯的雙學位,同時也是一名思覺失調患者。從八歲起,她就感受到自己的覺知模糊,像沙堡般分崩離析的感覺。儘管如此,她在高中、大學和研究院取得卓越的學術成就,但在她背後的人生舞台上,卻是對抗幻覺、妄想和恐懼的無盡搏鬥。

她在學院時保密自己的病情,避免遭受歧視和誤解。在醫療專業人士眼中,她的症狀可能會影響她的職業,但她的堅韌意志驅使她不斷學習、進步,最終獲得耶魯法學院的學位,並獲得終身教職。這些成就的背後,是她與思覺失調的持續鬥爭,以及她對於社群支持和醫療協助的不斷追求。

在她的回憶錄中,她細緻地描述了不同階段的症狀,以及她的情感、挑戰和成長。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位患者的故事,更是一個呼籲,呼籲社會能更尊重、更理解這些面對精神健康挑戰的人們。她的經歷證明,儘管面臨極大的困難,患者仍然能夠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並擁有豐富的人生。

思覺失調簡介

思覺失調(Schizophrenia)是一種精神疾病,通常表現為思維、情感和行為方面的混亂。這種疾病可能會影響個人的認知和情感功能,導致他們無法正常理解現實、思考邏輯、表達情感,以及與人正常互動。

思覺失調患者可能會經歷幻覺(錯覺)、妄想(錯誤的信念)、混亂的思維模式,以及情感不穩定等症狀。他們可能會感到迷惑、焦慮、恐懼,甚至有自殺的念頭。症狀的嚴重程度和表現方式可能因人而異,且可能在不同時期出現。

思覺失調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遺傳因素、神經化學失衡、生物學和心理社會因素都可能對其產生影響。這是一種長期的疾病,通常需要長期的治療和支持。治療通常包括藥物、心理治療、社會支持和職業康復等。

思覺失調正向&負向症狀

正向症狀:

  • 幻覺(錯覺): 患者可能會聽到、看到、感覺到實際不存在的事物,如聽見聲音或看見影像,但這些事物對他人來說並不存在。
  • 妄想: 患者可能有不現實的信念,如被監視、被追蹤,或者擁有特殊的能力。這些信念可能與現實不符。
  • 混亂的思維: 患者的思維可能變得難以理解,跳躍性、不連貫,甚至難以形成連貫的句子。

負向症狀:

  • 情感淡漠: 患者可能出現情感平淡、無法體驗愉悅情感的情況,他們的情緒可能不容易表達出來。
  • 社交退縮: 患者可能對社交活動和人際互動不感興趣,並可能回避與他人的接觸。
  • 語言減少: 患者可能減少說話的頻率和內容,他們的語言可能變得簡單和貧乏。
  • 情感平淡: 患者可能很難表達情感,他們的臉部表情和聲音語調可能變得單調。
  • 缺乏動機: 患者可能缺乏從事日常活動的動機,包括學習、工作和娛樂。
raw-image

《核心崩解》/by Elyn R. Saks

思覺失調如何治療

  • 藥物治療: 抗精神病藥是思覺失調治療的主要方式。這些藥物有助於減少幻覺、妄想和其他症狀的嚴重程度。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需要,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但藥物可能會有副作用,所以醫生和患者需要密切合作,定期評估療效和副作用。
  •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CBT)等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處理妄想、幻覺等症狀,改善情緒調節和應對能力。心理治療還可以提供患者處理壓力和應對症狀的技巧。
  • 社會支援: 社會工作者、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和支援團體可以提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幫助和指導。這包括生活技能培訓、職業康復、家庭支援等,有助於促進患者的社會參與和自主性。
  • 自我管理: 患者和他們的家庭成員可以學習自我管理技巧,包括辨識症狀的徵兆、制定應對策略,以及定期服藥等。這有助於提高患者的穩定性和生活質量。
  • 康復計劃: 個別化的康復計劃可以根據患者的需求和目標制定,幫助他們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如學業、職業和社交方面的目標。
avatar-img
Jamie.K的沙龍
35會員
93內容數
我們相信,心理健康的力量能夠支撐起全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amie.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兩本書我覺得非常適合一起看,不論是面對工作或是關係,我們都會遇到希望自己或對方改變的情境,然而,人的天性有著慣性與惰性,如果不是出了什麼大錯,或是舊有的習慣突然已經不再合適,那麼我們的天性將會促使遵循以往的舊習慣,讓改變這件事變得難上加難。
快樂、有意義的生活是什麼?我想這是許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前一段時間因為威力彩獎金飆高,也引起我們抱持著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夢,然而,中了高額的獎金就會使我們快樂嗎?這個問題一直是很值得討論的。作者崔仁哲先前的著作《框架效應》也就探討了因為生活中的框架,我們會因此提高幸福感,或是感到不那麼幸福。
在工作場域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心理健康,似乎成為了能否留下好人才的關鍵軟實力,《愈吵愈有競爭力》介紹了在組織中並不是表面看似一片祥和的組織工作績效與員工的產能會更高。而是當組織間的成員擁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能夠提出不同的意見,指出其他成員錯誤的地方,才能真正激發出創造力及提升工作績效。
刺蝟法則是在說刺蝟的生物天性,在寒冷的天氣中,刺蝟為了要互相取暖而緊靠在一起,卻又因為彼此身上的刺痛讓牠們分開。太近會刺痛,太遠又會冷,在不斷地掙扎中,最後終於找到一個不會冷又不會痛的適當距離。將刺蝟法則運用在人際關係中就是心理距離效應,在組織管理中,領導者與夥伴建立下適當的關係界線。
《人慈》 帶給我對於人性以及先前學到心理學著名實驗的全新觀點,面對危險或是犯罪行為,便會思考真的人性本善嗎。然而這本書依然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而且會做出友善的行為,只是受到其他刺激或是外界因素而變得不人慈。
「週末不能再熬夜了,想要早起可以做更多事」 「下班後也想要去運動,不再只是窩在沙發上追劇配零食」 我們都知道建立下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但總會有許多藉口「工作太累了」、「天氣太熱了」等將我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個個劃掉,到了新的一年又發現許下跟去年一模一樣的願望。
這兩本書我覺得非常適合一起看,不論是面對工作或是關係,我們都會遇到希望自己或對方改變的情境,然而,人的天性有著慣性與惰性,如果不是出了什麼大錯,或是舊有的習慣突然已經不再合適,那麼我們的天性將會促使遵循以往的舊習慣,讓改變這件事變得難上加難。
快樂、有意義的生活是什麼?我想這是許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前一段時間因為威力彩獎金飆高,也引起我們抱持著成為億萬富翁的美夢,然而,中了高額的獎金就會使我們快樂嗎?這個問題一直是很值得討論的。作者崔仁哲先前的著作《框架效應》也就探討了因為生活中的框架,我們會因此提高幸福感,或是感到不那麼幸福。
在工作場域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心理健康,似乎成為了能否留下好人才的關鍵軟實力,《愈吵愈有競爭力》介紹了在組織中並不是表面看似一片祥和的組織工作績效與員工的產能會更高。而是當組織間的成員擁有足夠的心理安全感,能夠提出不同的意見,指出其他成員錯誤的地方,才能真正激發出創造力及提升工作績效。
刺蝟法則是在說刺蝟的生物天性,在寒冷的天氣中,刺蝟為了要互相取暖而緊靠在一起,卻又因為彼此身上的刺痛讓牠們分開。太近會刺痛,太遠又會冷,在不斷地掙扎中,最後終於找到一個不會冷又不會痛的適當距離。將刺蝟法則運用在人際關係中就是心理距離效應,在組織管理中,領導者與夥伴建立下適當的關係界線。
《人慈》 帶給我對於人性以及先前學到心理學著名實驗的全新觀點,面對危險或是犯罪行為,便會思考真的人性本善嗎。然而這本書依然相信人的本質是善良而且會做出友善的行為,只是受到其他刺激或是外界因素而變得不人慈。
「週末不能再熬夜了,想要早起可以做更多事」 「下班後也想要去運動,不再只是窩在沙發上追劇配零食」 我們都知道建立下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但總會有許多藉口「工作太累了」、「天氣太熱了」等將我們心中的願望清單一個個劃掉,到了新的一年又發現許下跟去年一模一樣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