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車兇 ▏日常雜訊

人比車兇 ▏日常雜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前篇還有一個想寫的點,但是與整個主題毫無關聯,就拉出來另外寫一篇,真的是要簡單處裡了。

同樣是大人學的EP387,有提到過馬路不看車的例子,關於交通問題一直是我肚爛透底的一塊,也就有很多意見埋著。

話說行人不看車真的是因為帝王條款,法律保護下走路我最大的的心態嗎,每天在路上,各種奇葩三寶過馬路各顯神通,我還不知道這些個貨色抱持怎樣的想法,似乎是一種篤定管你幾輪的,反正不敢撞我的心態大搖大擺。

除了一種沒人想發生意外的,能讓的也沒必要籠呼伊西之外,我倒是有個想法,雖然說肉身擋不了車,但要是不撞上,反而是車會怕人才對。

這是感受上的差異,相對於行進中的車輛,行人的速度幾乎是靜止的狀態,基於相對論,速度越快、時間流逝越慢,相對下來看到的世界也就越快。

換句話說,行人看到的車速並不如騎車時的體感速度,就會覺得「還好啦撞不到我的。」

另一方面,行人靜觀其變,比起車輛已經處在固定的動態,不能隨意急煞、急轉,要不被後車追撞,行人完全有選擇的空間。

只要不被撞上,大爺完全沒有膽怯的可能。

以上純屬個人鬼扯瞎想。

avatar-img
來自那個光
39會員
106內容數
這邊的一系列文章裡,我會分享生活觀察中,各種跟其他人想法差異的內心論戰。 也許引用各種其實我不熟的理論來為思考下結論,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啟發,或各位帶給我啟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自那個光 的其他內容
大人學的節目算是我固定會聽的podcast,最近一期的大人學討論到「目標與代價」,聽了以後有些想深入的部分,簡單整理一篇。
邏輯清晰、表達完整這些原則,對於日常的溝通是重要的嗎? 我想,會出現這種討論的狀況,幾乎不會有否定的結論,但弔詭的是「有用」的事物,通常也無須被人強調。 這些只是出自個人經驗上的混為一談,本篇會分三段,討論部分狀況下看上去糟糕,卻依然管用的溝通方式。
這一篇是記錄我近日參加南投毓繡美術館的活動,內容是podcaster尼爾、我非與毓繡美術館的合作,包含兩檔展覽、尼爾的live podcast以及美術館本身,在這邊做個人的回饋與想法反芻。
「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XX沒有好壞之分」 類似這樣的句子,有時會看到別人回應時加上這樣一句,通常這種時候我也只會表示「是的」、「沒錯」、「我同意」,只是有需要提出來強調這點嗎?
我在職涯上,經歷過被人帶、帶過人、到如今再次受命於人,在這中間主管與下屬總是會有一條分界,認為對方沒有用心或是不懂帶人,對不上彼此頻率,因而痛苦不堪。 即使雙方都想把工作做好,都還是會遇上像是「不懂要問阿」、「我以為這樣可以」這種溝通問題。 這篇會以下屬的觀點,來看如何處理工作上的細節。
出來討生活誰不是為了那一份薪水,照理說一份耕耘一分收獲,要是我很努力很努力的工作了,是不是值得(就算不是完全等比例)相對應的報酬了?也可能未必。 換了工作的這幾個月,越來越多的加班,都搞不清楚該怎樣做才好了?這一篇是在自我消解的同時,思考到的一段解釋,也是讓自己轉換一下。
大人學的節目算是我固定會聽的podcast,最近一期的大人學討論到「目標與代價」,聽了以後有些想深入的部分,簡單整理一篇。
邏輯清晰、表達完整這些原則,對於日常的溝通是重要的嗎? 我想,會出現這種討論的狀況,幾乎不會有否定的結論,但弔詭的是「有用」的事物,通常也無須被人強調。 這些只是出自個人經驗上的混為一談,本篇會分三段,討論部分狀況下看上去糟糕,卻依然管用的溝通方式。
這一篇是記錄我近日參加南投毓繡美術館的活動,內容是podcaster尼爾、我非與毓繡美術館的合作,包含兩檔展覽、尼爾的live podcast以及美術館本身,在這邊做個人的回饋與想法反芻。
「事情沒有絕對的對錯」、「XX沒有好壞之分」 類似這樣的句子,有時會看到別人回應時加上這樣一句,通常這種時候我也只會表示「是的」、「沒錯」、「我同意」,只是有需要提出來強調這點嗎?
我在職涯上,經歷過被人帶、帶過人、到如今再次受命於人,在這中間主管與下屬總是會有一條分界,認為對方沒有用心或是不懂帶人,對不上彼此頻率,因而痛苦不堪。 即使雙方都想把工作做好,都還是會遇上像是「不懂要問阿」、「我以為這樣可以」這種溝通問題。 這篇會以下屬的觀點,來看如何處理工作上的細節。
出來討生活誰不是為了那一份薪水,照理說一份耕耘一分收獲,要是我很努力很努力的工作了,是不是值得(就算不是完全等比例)相對應的報酬了?也可能未必。 換了工作的這幾個月,越來越多的加班,都搞不清楚該怎樣做才好了?這一篇是在自我消解的同時,思考到的一段解釋,也是讓自己轉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