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的》— 每一個第一次

《第一次的》— 每一個第一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消失很久又突然上水了——還是那牢固改不掉的個性。第二次讀Yoasobi 的小說X音樂企劃,還是依舊的喜歡,果然喜好也是牢固改不掉(笑)。四篇關於第一次的作品,又一次跨媒介的呼應。


隨書附送的書籤(是紙本書的幸福啊

隨書附送的書籤(是紙本書的幸福啊

推薦讀後再回去看歌詞及MV


  • 《只屬於我的主人》—島本理生 X 🎧 〔 ミスター — YOASOBI 〕
  • 《幽靈》—辻村深月 X 🎧 〔 海のまにまに — YOASOBI 〕
  • 《不同顏色的撲克牌》—宮部美幸 X 🎧 〔 セブンティーン — YOASOBI 〕
  • 《光之種籽》—森繪都 X 🎧 〔好きだ — YOASOBI 〕


raw-image
「在黑暗中獨自迎向死亡,嚴厲又溫柔的我的主人啊。
他明明可以不用理會我這種機械的恐懼,明明可以不用接受製作錯誤的商品。」


很喜歡《只屬於我的主人》那篇,整篇全是由機器人向研究員寫下的信件。機器人本應只有生硬的表達,作者卻從中寫出矛盾及掙扎的內心。


一個家庭用機器人的設置容不下複雜的自主思考,所以即使朝夕相對,她也一直無法理解主人的寡言、冷漠,更無法讀懂自己的恐懼、憤怒。面對第一次,她唯一確信的是不管任何事發生,自己也需要,和想要在主人的身旁。那種牽絆、默契超越言語,早已植入二人的心中,機器人和主人,也只是用著各自的方式,想去守護對方而已。

avatar-img
Deeply的沙龍
3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eepl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者— 安德烈.克考夫| 「記者找我談戰爭的事。他們常問我:我們還能為烏克蘭做甚麼? 我回答:你們可以多讀介紹烏克蘭的書,多讀烏克蘭作家的書。從書裡你們就會明白烏克蘭與俄國哪裡不同,就會知道烏克蘭人希望甚麼、寫些甚麼。」 初次讀烏克蘭文學,雖然這本書寫於1995年,正值後蘇聯時代, 但現在仍
「一日清晨,葛雷高.薩姆沙從擾人不安的夢境醒來,發現躺在床上的自己變成一隻龐然古怪的蟲,身體仰著,堅如盔甲的背部抵著床。」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
作者— 歐家麟 | 第一次聽聞歐家麟的名字, 是剛進大學的時候,他是新聞系教授,也有很多人推薦他的授課。只可惜,大學四年以來也無緣聽課,但讀畢此書,竟有種聽課之感。 「扭曲的世代中,審查時分,各行各業都存在,每種專業都面對,無人倖免。」 常言傳媒行業正歷寒冬,然而風雪之中,隱隱籠罩
「我們的角色就是處於邊界,站在命運與自由意志的灰色地帶,然後不斷來回游移。 我們的目標是要點燃
作者— 安德烈.克考夫| 「記者找我談戰爭的事。他們常問我:我們還能為烏克蘭做甚麼? 我回答:你們可以多讀介紹烏克蘭的書,多讀烏克蘭作家的書。從書裡你們就會明白烏克蘭與俄國哪裡不同,就會知道烏克蘭人希望甚麼、寫些甚麼。」 初次讀烏克蘭文學,雖然這本書寫於1995年,正值後蘇聯時代, 但現在仍
「一日清晨,葛雷高.薩姆沙從擾人不安的夢境醒來,發現躺在床上的自己變成一隻龐然古怪的蟲,身體仰著,堅如盔甲的背部抵著床。」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
作者— 歐家麟 | 第一次聽聞歐家麟的名字, 是剛進大學的時候,他是新聞系教授,也有很多人推薦他的授課。只可惜,大學四年以來也無緣聽課,但讀畢此書,竟有種聽課之感。 「扭曲的世代中,審查時分,各行各業都存在,每種專業都面對,無人倖免。」 常言傳媒行業正歷寒冬,然而風雪之中,隱隱籠罩
「我們的角色就是處於邊界,站在命運與自由意志的灰色地帶,然後不斷來回游移。 我們的目標是要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