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家庭經濟決策者應該由樂觀者或悲觀者擔任?
付費限定

💰家庭經濟決策者應該由樂觀者或悲觀者擔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正面思考(Optimistic thinking)長期以來一直被奉為自助書籍中獲得幸福、健康和長壽的關鍵,但是它也可能導致糟糕的決策,尤其是對「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今天分享的這篇最新研究論文〈Looking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Cognitive Ability and Miscalibrated Financial Expectations〉,11月中刊載於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Impact factor:4.56)這本探討社會學與心理學的期刊。

這項研究使用來自英國超過36,000個家庭的調查數據,統計了人們對於自己財務狀況的期望,並將其與實際財務狀況進行比較。


巴斯大學(University of Bath)的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結果表示,「過度樂觀」與「較低的認知能力」相關,例如口語流暢度、流動推理、數字推理和記憶力(verbal fluency, fluid reasoning, numerical reasoning, and memory)。

相較之下,那些具有「較高認知能力」的人,在對未來的期望上更加「現實和悲觀」(realistic and pessimistic)。

由於想要準確預測未來是很困難的,因此可以合理預期那些認知能力較低的人,在判斷上會犯更多錯誤。認知能力較低也會導致自我膨脹的偏見,造成某種程度上的自欺欺人。


這樣的思考模式來自「演化」的影響:總是期望最好的結果。在面臨人生的重要決策上,認知能力較高的人較能夠「覆蓋」(override)這種刻在基因中的自動化反應(automatic response);而基於過於樂觀的信念所制定的計劃,則會造成糟糕的決策,並且導致家庭財務上的不良後果。

在面對就業、投資或儲蓄等重大財務問題上所做的決策,以及任何涉及風險和不確定性的選擇,尤其容易受到上述這種影響。就以不切實際的樂觀財務期望為例,就很容易導致:過度消費和債務,儲蓄不足,低估所需退休僅,過多創業的企業等。


結論:下次決定家庭經濟決策者的時候,記得將個性樂觀或悲觀納入考慮!



原文來源:Optimistic thinking linked with lower cognitive abilities.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97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18會員
1.0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溫柔教養的定義並不明確。 ✯對於某些兒童和家長,這個策略似乎並不有效。 ✯單靠溫柔教養無法應對每種情況。 近年來,歐美興起一股「溫柔教養」(gentle parenting)風潮。然而,溫柔教養的確切定義並不明確,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臨床上使用的精確術語。
焦慮並非只是大部份人所以為的「(窮)緊張」,它其實也是心中感到不安、痛苦時的一種呈現方式。除了可以從表情看出端倪,有些焦慮者還會伴隨身體的細微動作,比方常見的抖腳、剝指甲、喃喃自語等。 當我們發現身邊的親友焦慮時,常見的反應包括:看了很煩,心情變得很浮躁;彷彿「被傳染」,自己也跟著緊張起來;感到心
「步行」(walking)有益身心健康早已被廣泛證實,包括強化心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升情緒及心智敏銳度等。 然而光是走路其實有點乏味,所以很多人會帶著耳機邊聽音樂、邊走路運動。近月來,國外興起了「寂靜步行」(silent walking)這個新趨勢,核心概念是遠離3C獨自行走,不使用手機、不聽音
「Memento mori」是句拉丁短語,意思是「別忘記你終將死去」。刻意提醒自己這句話看似不合情理,但只要深入思考,你就會發現這麼做能夠帶來許多好處。
下圖是我11/5在「台灣精神醫學會62週年年會」所發表的演講標題投影片。能夠在精神醫學界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演講,是對我半年多來花費大量時間測試、研究「虛擬情人」議題的一大肯定,也為今年劃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雖然目前關注這個議題的人還不多,但是演講結束後立刻就有一位醫院主任邀請我前去演,
雖然國人已經逐漸接受「心理和身體一樣會生病」的概念,但是仍然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迷思。其實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對心理健康議題態度更開放的美國民眾也不例外。 這類有關心理健康的迷思,不但可能造成對自己與他人的誤解,甚至會影響尋求幫助的機會。
✯溫柔教養的定義並不明確。 ✯對於某些兒童和家長,這個策略似乎並不有效。 ✯單靠溫柔教養無法應對每種情況。 近年來,歐美興起一股「溫柔教養」(gentle parenting)風潮。然而,溫柔教養的確切定義並不明確,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臨床上使用的精確術語。
焦慮並非只是大部份人所以為的「(窮)緊張」,它其實也是心中感到不安、痛苦時的一種呈現方式。除了可以從表情看出端倪,有些焦慮者還會伴隨身體的細微動作,比方常見的抖腳、剝指甲、喃喃自語等。 當我們發現身邊的親友焦慮時,常見的反應包括:看了很煩,心情變得很浮躁;彷彿「被傳染」,自己也跟著緊張起來;感到心
「步行」(walking)有益身心健康早已被廣泛證實,包括強化心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升情緒及心智敏銳度等。 然而光是走路其實有點乏味,所以很多人會帶著耳機邊聽音樂、邊走路運動。近月來,國外興起了「寂靜步行」(silent walking)這個新趨勢,核心概念是遠離3C獨自行走,不使用手機、不聽音
「Memento mori」是句拉丁短語,意思是「別忘記你終將死去」。刻意提醒自己這句話看似不合情理,但只要深入思考,你就會發現這麼做能夠帶來許多好處。
下圖是我11/5在「台灣精神醫學會62週年年會」所發表的演講標題投影片。能夠在精神醫學界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演講,是對我半年多來花費大量時間測試、研究「虛擬情人」議題的一大肯定,也為今年劃下一個美好的句點。 雖然目前關注這個議題的人還不多,但是演講結束後立刻就有一位醫院主任邀請我前去演,
雖然國人已經逐漸接受「心理和身體一樣會生病」的概念,但是仍然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迷思。其實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對心理健康議題態度更開放的美國民眾也不例外。 這類有關心理健康的迷思,不但可能造成對自己與他人的誤解,甚至會影響尋求幫助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