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之途》我可以再薩提爾一點,練習Week7:持續觀察感受。

《以愛之途》我可以再薩提爾一點,練習Week7:持續觀察感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可以再薩提爾一點,練習Week7:


持續觀察感受。


這集我學習得有點辛苦,是那種「很不想面對」的程度,因為完全就是在講我跟我媽媽的情況。


這禮拜的作業是持續「觀察」自己在面對別人的應對、情緒之下,我會有什麼情緒和反應?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當我在面對我「媽媽的脾氣」的時候,去觀察我自己是怎麼回應的,這些回應又有什麼感受在裡面?


而觀察就是觀察,不用評價,大概就是那種「喔對,我就是這樣」的程度。


我們所有的反應、感受、應對,很有可能來自於童年被對待的狀況,也就是來自於過去,不過觀察到目前為止,我實在是還想不太清楚具體事件,也還在讓這些慣性的應對在自然發生。


遭殃受害的暫時是我媽。


我的觀察是,當我面對爸爸和媽媽的脾氣和生氣的時候,我的應對姿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爸爸的話大概是煩躁,然後是無奈,最後是逃開。


但面對媽媽的「生氣」的時候,還是有80%以上是吼回去(生氣)、指責、逃開。


以前更年輕的時候是100%,近年有降低,我想是因為我們都很努力的想要改變。


我知道降低20%很少。但生活上的應對姿態不是只有生氣這件事啊(癱軟無力)。


但這些因為對方的回應而升起,或加深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我該如何面對這些內在冰山升起的所以感受?


我該如何面對在每次我媽媽生氣後,我內在升起的生氣、然後是害怕、然後是難過?


要如何覺察我在指責的內在,其實是在掩蓋我的難過、我的害怕?


覺察、還是覺察,要學會面對,就要先覺察。


持續觀察很重要呀!


也就是類似於,今天要做什麼決定之前,要先有辦法看清楚底下還沒有看清楚的東西是什麼。


所以我才說這禮拜是持續觀察、持續歸納,對我來說就是,持續在跟媽媽吵架的過程中進行第一人格視角與上帝視角的切換。


聽起來很可笑,但我是真的很努力在覺察。


那些我的內在觀點:


你生氣了我好害怕。


你生氣了我難過,是不是我做的不夠好?


你生氣了我好擔心……


你生氣了……是不是…..


也許如同課程所說,可能來自於過去,可能來自於童年時被對待的狀態。


也許具體事件不見得每個人都能想得明白,也不一定找得到原因,但至少我能持續覺察,就有改變的可能。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這句話最近很紅很火,我想,在觀察感受、在自我覺察的這條路上,能夠早一點走入覺察的人,都是幸運的。


(中文寓意深遠,同一句話被我解讀出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意思,哈哈。)


持續觀察感受,覺察自己的反應,真的好累啊⋯⋯😔


-此系列心得由課程老師崇建師同意撰文於每週分享,想一起練習的人,可以訂閱《李崇建: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喔!


-D41

-20240221

#CDA #NCDA #國際生涯發展諮詢師 #生涯規劃 #職涯規劃 #履歷面試 #模擬面試 #職涯探索 #生涯諮詢師 #履歷健檢 #生涯探索 #成為別人的光 #職涯講座 #生涯講座 #Ucan #職涯諮詢 #生涯諮詢 #履歷自傳 #Satir #薩提爾 #對話 #冰山理論

avatar-img
聊聊職涯(*¯︶¯*)職涯瞭瞭-黃庭妤生涯諮詢師
2會員
60內容數
《貓咪生涯學》 《以愛之途》 《生涯慢慢學》 《聊聊職涯(*¯︶¯*)職涯瞭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付出應該是心甘情願的,不應該帶著期待回報的心態。文章主張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對他人的付出也應該是在能力所及、真心願意的情況下。不要為了期待回報而犧牲自己,而是要照顧好自己,並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
貓咪是一種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的生物。貓咪教會了作者,你給的,別人不一定想要。但愛仍讓人願意付出,並且要保持平常心,因為這世界充滿愛。 探討養貓與人與人之間付出和給予的文章,以貓咪教會的觀點來探討愛與付出的價值。
最剛好的遇見就是剛剛好。 總會有一種相遇讓你感到驚奇。 總會有一種相遇讓你更了解自己。 總會有人讓你感到珍貴。 也總會有人讓你感到遺憾。 總會有那個出現,讓你覺得就是這個人了。 也總會有那個瞬間,讓你覺得大概就是錯過了。
這篇文章探討了感受和經驗之間的關聯,以及缺乏感受和經驗的影響。文中談到了感受被否定的狀態,以及為了追求幸福但卻不知道幸福是什麼的困境。詞彙較為深奧,且長度超過了普通用詞的文章,適合對生命或個人成長感興趣的讀者。若想了解更多文章內容,可以訂閱相關課程。
<努力很重要,但結果更重要。--過程是自己看的,結果也是自己決定的。過程與結果,在生命中是全然不同的意義。> 努力很重要,但結果更重要。 不是說「過程」不重要,而是「過程」是自己的,但「結果」是真實存在的。
關於貓家人教會我的人生哲學2:愛自己是一種本能。 貓咪是一種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的生物。 是自然,是本能。 愛自己也是一種本能,而我們會有不愛自己的行為或念頭,其實是一種社會化的訓練。
付出應該是心甘情願的,不應該帶著期待回報的心態。文章主張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對他人的付出也應該是在能力所及、真心願意的情況下。不要為了期待回報而犧牲自己,而是要照顧好自己,並在能力範圍內幫助他人。
貓咪是一種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的生物。貓咪教會了作者,你給的,別人不一定想要。但愛仍讓人願意付出,並且要保持平常心,因為這世界充滿愛。 探討養貓與人與人之間付出和給予的文章,以貓咪教會的觀點來探討愛與付出的價值。
最剛好的遇見就是剛剛好。 總會有一種相遇讓你感到驚奇。 總會有一種相遇讓你更了解自己。 總會有人讓你感到珍貴。 也總會有人讓你感到遺憾。 總會有那個出現,讓你覺得就是這個人了。 也總會有那個瞬間,讓你覺得大概就是錯過了。
這篇文章探討了感受和經驗之間的關聯,以及缺乏感受和經驗的影響。文中談到了感受被否定的狀態,以及為了追求幸福但卻不知道幸福是什麼的困境。詞彙較為深奧,且長度超過了普通用詞的文章,適合對生命或個人成長感興趣的讀者。若想了解更多文章內容,可以訂閱相關課程。
<努力很重要,但結果更重要。--過程是自己看的,結果也是自己決定的。過程與結果,在生命中是全然不同的意義。> 努力很重要,但結果更重要。 不是說「過程」不重要,而是「過程」是自己的,但「結果」是真實存在的。
關於貓家人教會我的人生哲學2:愛自己是一種本能。 貓咪是一種要就是要,不要就是不要的生物。 是自然,是本能。 愛自己也是一種本能,而我們會有不愛自己的行為或念頭,其實是一種社會化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