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做的幾件事

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做的幾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剛剛看到,有人轉PO洪蘭寫的「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事兒」,趕快丟出我的壓文)

.

身為父母尤其是新手爸媽,到了孩子開始上學,整個情緒是亢奮的,一直想要孩子規劃什麼課程,幫孩子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時間拉長之後,回首親子教養這條來時路,自己盤點一些「家長要做與不做的事情」。先說說「不要做的事情」。在此分享給各位文友參考。

.

不要做的事情

1、別怕輸在起跑點

身為「中產階級」的家庭背景,很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別讓您的孩子輸在起跑點」是多年前的廣告詞,確實打動了不少家長的心,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情勒了家長的焦慮」。所以在孩子的學習過程,通常是「皇上不急急死太監」。而台灣就是很擔心「輸在起跑點」這事上,甚至還常常「偷跑」,偷偷將跑線往前移動。

.

2、不要怕輸給別人

「輸在起跑點」主要是「怕輸給別人」,輸人不輸陣,所以孩子成了家長在幕後控制的「棋子」。很多親子關係都是「父母是將軍小孩是兵」,而父母都心態就是「我的兵不能輸」,尤其是幼稚園國小階段。拉長整個孩子的學習歷程,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沒有所謂「與別人比較」的輸贏問題。沒有比較,孩子的學習歷程會比較快樂。

.

3、給建議,不要強迫,不要幫孩子做決定

身為家長可以尋找資源,尋找資料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做判斷,不要幫孩子做決定。也許你會懷疑:「孩子這麼小,知道什麼?判斷錯了,怎麼辦?」錯了又何妨呢?就是「嘗試錯誤(trial and error)」而已,這也是很重要的學習。從錯誤中,學習下一次正確的判斷。不讓孩子「試誤」,怎麼可能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

4、不要比較,不要有分別心

現在的家長,很喜歡比較,因為必較,才有「輸在起跑點」的問題。如果時間拉長來看的話,學習路程或是生命歷程,沒有輸贏這個問題。避免這樣的問題,最好就是「不要比較,不要有分別心」。

.

小結

提早放手,讓孩子自己作主,時間拉長來看,是必要且正確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一輩子都在安排孩子的學習,總有放手的一天。放手之後才會發現,您跟孩子都各有一片天空。


avatar-img
PEACE..新人類
99會員
923內容數
PEACE..新人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EACE..新人類 的其他內容
在學校或是在職場上,聽到有人會下圍棋,肯定會「相知相惜」地說,「您也會下圍棋啊?來下一盤吧!」因此而成為朋友。(我很高興少年時候學過圍棋呢!)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基本上,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在講:個人在社會結構之下,有沒有可能擺脫結構的制約。答案,就要看個人怎麼理解了。問過一下,讀社會學的人,答案多是「不可能」或「很難」。理由是,社會結構深深制約著行動者。 . 故事中住在首爾邊緣(蛋殼區)的農村兄弟姐妹,因為家裡的制約,讓他們想要擺脫這樣的制約,
因為行動電話換了系統商,換回中華電信,又送了不必要的服務,要打123去取消。(有點麻煩耶) 所以就打了123,找了個座位坐下來,準備長期抗戰一下。果然一開始就是語音服務。......但是,好像有點不一樣耶。「這裡是中華電信AI語音服務......」 . 沒有了「正確請按1,錯誤請按2」
上週在讀書會上跟孩子討論的「城鄉差距」,本週就看到了韓劇「我的出走日記」,這齣劇很可以說明城鄉差距的故事。故事一開始,三個兄姊妹,很晚的時刻(猜測應該10點或11點),約好時間,要一起搭計程車回家。因為很晚了,沒有大眾交通工具。或是比較較省錢。(韓劇中,韓國上班族,很愛下班聚會,小酌一下,感覺回家時
大約11點15分左右,突然臉書被登出,就無法登入了。本來一直以為是我密碼記錯,後來驚覺是不是帳號被盜。弄了大約半小時,還是無法登入。 . 後來就想說來看看「Threads」有沒有人反應,結果無法登入。 心想應該是災情了 來看看「IG」上怎麼說,也是無法登入。 . 還好谷歌沒當,搜尋
在學校或是在職場上,聽到有人會下圍棋,肯定會「相知相惜」地說,「您也會下圍棋啊?來下一盤吧!」因此而成為朋友。(我很高興少年時候學過圍棋呢!)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基本上,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社會學在講:個人在社會結構之下,有沒有可能擺脫結構的制約。答案,就要看個人怎麼理解了。問過一下,讀社會學的人,答案多是「不可能」或「很難」。理由是,社會結構深深制約著行動者。 . 故事中住在首爾邊緣(蛋殼區)的農村兄弟姐妹,因為家裡的制約,讓他們想要擺脫這樣的制約,
因為行動電話換了系統商,換回中華電信,又送了不必要的服務,要打123去取消。(有點麻煩耶) 所以就打了123,找了個座位坐下來,準備長期抗戰一下。果然一開始就是語音服務。......但是,好像有點不一樣耶。「這裡是中華電信AI語音服務......」 . 沒有了「正確請按1,錯誤請按2」
上週在讀書會上跟孩子討論的「城鄉差距」,本週就看到了韓劇「我的出走日記」,這齣劇很可以說明城鄉差距的故事。故事一開始,三個兄姊妹,很晚的時刻(猜測應該10點或11點),約好時間,要一起搭計程車回家。因為很晚了,沒有大眾交通工具。或是比較較省錢。(韓劇中,韓國上班族,很愛下班聚會,小酌一下,感覺回家時
大約11點15分左右,突然臉書被登出,就無法登入了。本來一直以為是我密碼記錯,後來驚覺是不是帳號被盜。弄了大約半小時,還是無法登入。 . 後來就想說來看看「Threads」有沒有人反應,結果無法登入。 心想應該是災情了 來看看「IG」上怎麼說,也是無法登入。 . 還好谷歌沒當,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