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小學|沒有功課、沒有考試這樣真的能行嗎?

加拿大小學|沒有功課、沒有考試這樣真的能行嗎?

那個媽媽-avatar-img
發佈於爸媽茶水間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聲明:各地的教育制度因為歷史文化風土民情而異,並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這系列文章不在鼓吹哪種方式最好,而是透過觀察加拿大公立小學的情形,重新思考長久以來存在的教育現象。

進入加拿大小學第一個驚奇就是:「回家不用寫功課嗎?

我在台灣接受教育,也曾在台灣陪伴小孩寫功課,很快就發現加拿大小學的功課少得可憐,一開始每周五拿回來一張單薄的A4紙,那就是唯一的作業了。升了年級換了老師,哈,除了偶而有法文的練習,還是有選擇性的可寫可不寫,回家作業根本是0,孩子真是樂得輕鬆啊。

早知歐美功課少,然而,做媽的還是忍不住心想,這真的可以嗎?要知道,忽然卸下「看作業完簽名」的重大家長職責,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沒有作業,我怎麼知道孩子會不會,學習狀況如何?

不過,事實是我想太多了,根據孩子回來跟我分享的學習內容,學期末還拿回幾本在學校認真完成的「作業」,字體工整、圖文並茂,立刻決定,耶~老娘撒手不管了。


課堂就是練習時間


在加拿大小學階段,重視孩子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而非快速的解題能力。一道數學題,老師會希望孩子把為什麼這樣解題的思路依步驟寫下來,而不是快速得到對的答案。

再者,如果孩子在學校上課學習,透過課堂練習就能夠學會,有沒有回家功課是不是就沒有這麼重要了,如果學習項目已經能駕馭,做N遍類似的習題有何意義?(畢竟這裡也沒有期中期末考啊~)

所以,有沒有回家功課就看老師決定了,但是即便是有,也真的很少。


沒有回家作業的好處


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孩子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時間,以媽媽我所在的地區,小學從9:10開始,下午3:30就下課了,還不用花時間寫作業,所以,孩子課後可以做想做的事:閱讀、遊戲、彈琴、運動…..

其實一開始,忽然得到天上掉下來的時間,孩子還挺徬徨的:「好無聊啊~我還希望有多點回家作業。」

我還曾因為這個怪怪的心聲,在學期初的一對一親師對談婉轉地詢問老師:「那個,以後會有回家作業嗎?」得到了老師「正在研究」的回答,結果到學期末還是在研究中…仍然沒有回家作業。

不過在這期間,孩子已經擁抱自由運用的彈性時間了,他訂下遵行的時間表,進行他自訂的活動,所以也算是有機會學習如何運用時間

而小學階段,孩子需要自由遊戲時間,據研究,自由遊戲對語言、認知、自我調節和社會情感技能的發展至關重要。

當然,孩子們也沒有周末加強版作業和寒暑假作業。多出來的時間可以發展興趣從事家庭活動。(當然要打混也是混掉了……端看怎麼使用)

根據Psychology Today的一篇文章,也支持小學階段作業少的作法。根據研究小學生的家庭作業應該很少,並且目地在於建立自我調節和獨立工作技能。過多的家庭作業不再具有積極影響,反而可能安擾其他發展領域


讀到這裡是不是想問,那為什麼我的孩子功課這麼多?有必要嗎?其實,如果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回家功課有不少好處。正確的觀念是什麼? 回家功課只是學習的輔助,重點永遠是培養學習的意願和態度


回家作業的好處


養成練習習慣,對自己的作業負責:透過「按時交作業」這件事情,來培養責任心,以及對決定事情的優先順序,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就台灣的學習環境,早早培養好學生回家完成作業的習慣。而在加拿大,到了高中時期回家作業也不少,孩子突然面臨「作業爆多的適應期」的額外壓力,有些孩子會大喊吃不消。

家長掌握孩子進度,老師掌握家長態度:爸媽知道孩子在學習什麼,如果覺得進度太快哪裡學習不好,就可以及時發現幫助孩子

有些學科不練寫不行:我大膽猜想,比起英文,學習中文還是相對複雜。如果不靠著多寫幾遍或許真的沒辦法耶!(真的是猜想,本身非語言學習專家) 


無論有沒有回家作業,小學階段都要鼓勵孩子做的事

曾經聽一位老師說:「回家功課的多寡往往是家長最分歧的地方。」給多少的回家功課,我感覺老師也難為,家長總是有各自對回家作業的想像。

如果老師有派發功課,站在培養責任心的立場上,要盡力完成沒錯。然而,在小學階段更要緊的不是學業表現,而是培養孩子價值觀、思維能力以及探索興趣的好時機

課後時間如果完全被功課以及學校的要求填滿,孩子失去選擇和自由運用時間的機會,那就太可惜了。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了那些學校要求的,你想做什麼?

我相信上述這種極端狀況不多,但如果評估功課的量超過孩子負荷,那不妨試著跟老師討論適合孩子的方案。


結語


雖然我一開始因為孩子沒回家功課感到不安,後來發現,這樣其實家長們樂得輕鬆呢!

有功課也好沒功課也罷,重點是,孩子如果在小學階段能學習到時間的運用,養成自動自發的學習習慣,對自己付出的結果負責,對我來說那就是最有價值的學習成果

那身為家長的我們呢?週末的時間儘量讓孩子去探索,偶而放空也沒關係,孩子有想參加的課外活動,時間預算允許就讓他去,如果大人喜歡露營、運動就帶上孩子一起。小學階段孩子的同儕活動還有限,最能夠進行家庭活動了

(那個媽媽的感嘆:以後想約未必約的到啊~)



上述只是那個媽媽的一家之言,很歡迎格友來激盪。寫著寫著就又超過目標字數了,這還沒說到考試呢,未來有機會再來下集吧。


我是那個媽媽,喜愛閱讀、寫作、思考。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別忘記在右下角按下愛心、追蹤,讓我知道您喜歡。 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 )





avatar-img
那個媽媽的沙龍
105會員
49內容數
Hi! 我是那個媽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那個媽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家長如何評估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機與方式是一個常見的困惑。這篇文章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思考,提出了一些觀察和建議,同時呼籲建立明確的規範和準則。文章中還提到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以及一些值得參考的觀點,幫助家長更好地應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相關問題。
這篇文章討論了孩子是否具備面對挑戰和困難的能力,提出了培養孩子心理韌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的方法。文章分享了作者自身的經歷和感悟,並向讀者提出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問題。
大家怎麼看待孩子不想繼續學才藝或課外活動的情況?應該堅持還是及早退出?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學習過程,並提出瞭解孩子想法、鼓勵試錯、尋找喜歡的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文章分享親身經歷,讓大家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觀點。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
家長如何評估孩子使用手機的適當時機與方式是一個常見的困惑。這篇文章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思考,提出了一些觀察和建議,同時呼籲建立明確的規範和準則。文章中還提到了一些技巧和方法,以及一些值得參考的觀點,幫助家長更好地應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相關問題。
這篇文章討論了孩子是否具備面對挑戰和困難的能力,提出了培養孩子心理韌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的方法。文章分享了作者自身的經歷和感悟,並向讀者提出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問題。
大家怎麼看待孩子不想繼續學才藝或課外活動的情況?應該堅持還是及早退出?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學習過程,並提出瞭解孩子想法、鼓勵試錯、尋找喜歡的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文章分享親身經歷,讓大家思考和分享自己的觀點。
一天,在台北車站的月台等捷運,聲嘶力竭的「不要」劃破天際,因為離我有一段距離,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依稀見到三、四歲大的孩子,坐在地上就是不願意走,身旁的大人也火了:「你這孩子就是不乖…」。大人的訓誡顯然沒發揮效果,孩子歇斯底里起來,伴隨哭聲的「不要」更大聲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每個人都不陌生
1960末期,一名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進行了一項著名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他放置了一個棉花糖在孩子面前,告訴他們如果能夠忍住等待15分鐘不吃,就會獲得額外的一個棉花糖,這就是「史丹佛棉花糖實驗」。這看似簡單的實驗,卻揭示了延遲滿足對於孩子未來的深遠影響。 棉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