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劉備,巴卑爾(Babur)】

【中亞劉備,巴卑爾(Babu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蒙兀兒帝國皇帝初代目,巴卑爾先生。他家世顯赫:父系是曾經稱霸中亞的帖木兒帝國直系。母系是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直系後裔。巴卑爾也長期以「帖木兒後裔」和「黃金家族宗親」為政治號召。

巴卑爾。Wiki Commons, "Babur of India.jpg"

巴卑爾。Wiki Commons, "Babur of India.jpg"


但跟漂亮的家族背景相比,巴卑爾年輕時代的政治前景十分慘淡。首先,「帖木兒後裔」和「黃金家族宗親」的人數很多,所以這個招牌不算是特別響亮。再者,先祖帖木兒的霸業在巴卑爾的時代早就變成一團燃燒的廢墟。各個部族征戰不已,還有外敵如波斯、烏茲別克威脅。

以帖木兒後裔自居的巴卑爾,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中亞各處流竄,投靠不同的勢力。手下缺乏自己的子弟兵,主要都是傭兵。巴卑爾太落魄,最後只能在他也看不起的小城,小沛……我是說今日阿富汗的首都喀布爾落腳。(雖然他後來就很喜歡喀布爾)

巴卑爾畢生的志業,都在光復我大帖木兒的祖先疆域,河中地區。他人生最後幾年終於輝煌了一下,卻是打進了相反方向的北印度。在印度巴卑爾待了四年,從未放棄要打回河中地區的夢想。不過巴卑爾那時候年紀也不小了,最後因病去世,死時五十七歲。(1483-1530)。

當我開始讀蒙兀兒帝國這段歷史的時候,腦袋裡只有這個想法:「嘩,這個人跟劉備有很多共同話題吧?」

根本是中亞劉備。

開玩笑先放一旁,巴卑爾和劉備很明顯的幾個不同之處:

一、劉備漢室宗親的地位相當可疑,或至少非常不值錢。巴卑爾的帖木兒/黃金家族招牌卻是貨真價實的。

二、劉備年輕時就是個賣草鞋的。巴卑爾少年時至少還繼承了領地費爾干納(Fergana)。在他那個年代,費爾干納領地有十三萬平方公里,比3.5個台灣還大。用東漢的角度來看,那也是一州之主了。

三、劉備不大喜歡學習。巴卑爾能詩能文,精通波斯文和察合台文。巴卑爾的自傳被認為是察合台文的文學經典之一。

四、劉備至少還有關羽、張飛永遠挺他。在巴卑爾的政治環境中,連手足兄弟都會背刺他。

雖然不同處很多,但感覺兩位仁兄還是各有各的難處哇。

p.s. 劉皇叔不喜好學習,出自於三國志先主傳:「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p.s.2 蒙臉書諸大大指正,劉備應該是確鑿的漢室之後,雖然是很沒落的那種。

資料來源:Michael H. Fisher, A short History of Mughal Empire. I.B. Tauris, 2016.

avatar-img
熱帶島嶼人的多語練習帳 的沙龍
175會員
609內容數
熱帶島嶼人的部落格。內容以語言、歷史以及語言學習技法為主。歡迎支持、訂閱或付費贊助,謝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奧地利的名字在德文是「Österreich」,你把它拆成「Öster」和「reich」意思就很清楚了:這是指「東方領土」、「東方疆域」、「東方國度」一類的意思。 這個字來源自古高地德語的「Ostarrîchi」。首次於西元996年出現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圖三世(Otto III)寄給佛萊辛主教(
不知道當大家聽到「迪克」這個英語名字時,會不會一下子呆住,聯想到另外一個東西?會不會進而開始想,這一定是搞不清楚英語文化的台灣人自己亂取的英文名字? 「迪克」到底怎麼來的?英語圈的人真的會取這個名字嗎?熱帶島嶼人稍作搜尋了一下,結果是—— 會,而且不少。 「迪克」嚴格上來說,只是小名。它的本來
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和紐西蘭(New Zealand)的名字其實共享同一個來源,也就是荷蘭最西邊的省份,澤蘭省(Zeeland)。 為什麼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建築的堡壘,會與前英國殖民地取名相同呢?故事得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講起。第一個造訪紐西蘭的歐洲人,一如各位讀者現在所料想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在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唐朝讓郭子儀向北方回鶻汗國借兵,才順利平定安史之亂的故事? 這個曾強盛一時的遊牧帝國,其使用的語言回鶻語雖然已經滅亡,但在今日還有一個跟它關係很近的子孫——並不是維吾爾語,而是在甘肅的裕固人使用的西部裕固語。 今日維吾爾人居住的地區與回鶻汗國的繼承國家,
【愛爾蘭語是如何逐漸沒落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好奇過,作為一國語言的愛爾蘭語,是如何淪落成弱勢語言,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類為「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層級的瀕危語言? 「那當然是萬惡的英國帝國主義的錯!」是個挺直覺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再更深入地討論一下箇中原因。
我第一個比較有交情的義大利人,是一位來自南義小城市Lecce的一個老先生。老先生是攝影師,好幾十年前曾經在古巴受政府委託拍攝古巴各處人文、自然風景的明信片。雖然一直沒說,但熱帶島嶼人最有研究的地方其實是古巴史,或許是因為這樣,我非常喜歡看老先生跟我曬各種古巴的照片。那是我未能有機會前往的精神
奧地利的名字在德文是「Österreich」,你把它拆成「Öster」和「reich」意思就很清楚了:這是指「東方領土」、「東方疆域」、「東方國度」一類的意思。 這個字來源自古高地德語的「Ostarrîchi」。首次於西元996年出現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圖三世(Otto III)寄給佛萊辛主教(
不知道當大家聽到「迪克」這個英語名字時,會不會一下子呆住,聯想到另外一個東西?會不會進而開始想,這一定是搞不清楚英語文化的台灣人自己亂取的英文名字? 「迪克」到底怎麼來的?英語圈的人真的會取這個名字嗎?熱帶島嶼人稍作搜尋了一下,結果是—— 會,而且不少。 「迪克」嚴格上來說,只是小名。它的本來
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和紐西蘭(New Zealand)的名字其實共享同一個來源,也就是荷蘭最西邊的省份,澤蘭省(Zeeland)。 為什麼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建築的堡壘,會與前英國殖民地取名相同呢?故事得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講起。第一個造訪紐西蘭的歐洲人,一如各位讀者現在所料想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在唐朝安史之亂的時候,唐朝讓郭子儀向北方回鶻汗國借兵,才順利平定安史之亂的故事? 這個曾強盛一時的遊牧帝國,其使用的語言回鶻語雖然已經滅亡,但在今日還有一個跟它關係很近的子孫——並不是維吾爾語,而是在甘肅的裕固人使用的西部裕固語。 今日維吾爾人居住的地區與回鶻汗國的繼承國家,
【愛爾蘭語是如何逐漸沒落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好奇過,作為一國語言的愛爾蘭語,是如何淪落成弱勢語言,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類為「危險」(Definitely Endangered)層級的瀕危語言? 「那當然是萬惡的英國帝國主義的錯!」是個挺直覺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再更深入地討論一下箇中原因。
我第一個比較有交情的義大利人,是一位來自南義小城市Lecce的一個老先生。老先生是攝影師,好幾十年前曾經在古巴受政府委託拍攝古巴各處人文、自然風景的明信片。雖然一直沒說,但熱帶島嶼人最有研究的地方其實是古巴史,或許是因為這樣,我非常喜歡看老先生跟我曬各種古巴的照片。那是我未能有機會前往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