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靜坐須知 (4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前面剛一開始就講了,「心一境性」是現在人比較少有的習慣,大家都習慣了打妄想,想一大堆,然後會同時做好幾件事情。不可以這樣子。

你念佛就念佛,聽經就聽經,不要念佛又聽經,聽經又念佛。你要工作就去工作,像出坡掃地不需要動腦筋的,你配合念佛沒關係,但如果要動腦筋的,你就專心去思考工作。

這個就是三摩地的特點,當你有「善緣心,心一境性」的時候,漸漸就能夠入定成就止。就是說,你心的波動慢慢就會降低下來,慢慢變得跟鏡子一樣。

在這種像鏡子一樣的心當中,你再去思惟修觀,修毗婆舍那的觀,就會在你心中產生一種強大的力量。這個操作我們隨後會帶大家去操作一次,感受一下。

有了善緣心,又能夠成就心一境性,這時候就可以成就兩種功德,第一個「心極清晰,具力明分」,第二個「專注所緣,具有住分」。

一個跟定相應的心,它要同時具足兩種功德。第一個心極為清晰,而且具足力量的明分,明分就是明瞭分,就是說這個所緣境在你心中要很清楚分明地顯現。

比如說我們念佛的時候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如果是出聲念,就是心念口誦耳聽,像印光大師說的那樣:嘴巴念,耳朵聽回去,印在心中。這就是一個取相的過程,取這個聲音的相。如果是默念,心中佛號的聲音就是你的所緣境。

不論你的所緣境是什麼,都要很清晰,而且要有力量。

有力量就是說你有執持力,不能像老人家,手沒有力量,拿個杯子都是顫巍巍的。而是像年輕人一樣的心,緊緊的,當然是專注了,而且要放鬆。放鬆又專注有力地去執持你的所緣境,這叫「具力」。

當然我們講過,你嘴巴出聲念的佛號一定比你心中默念的佛號要清晰,心中的清晰度可能只有五六成、六七成,沒關係,就住在這個五六成或者六七成的清晰度當中就好了。

各位一定要瞭解,這個很重要。不要硬坳——我覺得內心佛號不清楚,我就是要讓它很清楚,然後用力。


avatar-img
Sherlock Chen的沙龍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比如說你觀察呼吸,呼吸這個境界有節奏,單調,而且不會引起你的貪瞋癡,這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或者念佛,心中想著佛號,這個佛號就是個很好的所緣境。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