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的系統思考

「颱風假」的系統思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颱風假老是「不符實需」,主要是系統內「組成元件」的「衍化週期」不同。

天氣變化可能是用「秒」為單位;氣象預報則是用「小時」;放假則是用「天」。

颱風假一放就是一天,當然趕不上天氣的瞬息萬變;就像要大象和猴子同步跳舞,本來就是不可能的事。

那如果「時間」的尺度不精準,能不能改用「空間」呢?「空間」就可以小到以「區」、以「村」為單位,應該比較不會「白放」和「空放」。

日韓都沒有颱風假,因為颱風在物理上,不會全天籠罩全國全縣或全區。只有政治考量,才會有這種假想,才需要全天放假。

所以他們都是讓大系統持續運作,然後將資源精準投入到特殊地區的防災與救災。但台灣卻是相反地讓整個系統停擺,然後資源寬裕到擠爆KTV和電影院。

戴明博士說,領導者的致命傷就是把「系統因」當「特殊因」;以及把「特殊因」當「系統因」。明明是特殊個案,卻動用整個系統來處理;或者已經是整個系統的問題,卻還覺得只是特殊偶發。

目前的臺灣,只是「颱風假」的決策問題嗎?「山陀兒」颱風,因為一直空轉,結果一直弱化,很快即將消失;這可以給臺灣很大的啟示。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86會員
10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惠銘AM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戴明博士認為:變異的發生,一定有系統因,除了懲處人,領導者必須更著眼於系統的改善與優化。 加強路口稽查,需要動員更多人力,可能讓路口更忙、人員更疲累。從嚴考核客運司機、公司業務等等;則會改變原來的互動關係,可能衍生更高管理成本。 這些雖然都可暫時平息民怨與媒體,但也可能讓系統更惡化。
全聯的數位轉型,是從即期食品的血淚折扣開始的。 老一輩惜食的謝健南老大,看到白花花的商品當天到期就變八折、1600之後變六折,再賣不掉就只能銷毀,心裡當然直滴血。 全聯就從這裡下手,運用數位發展出一套結合「訂貨、生產、配送」的物流系統,讓商品都是在門市最需要的時候送達。
當AI可以幫校長規劃校外教學、處理偶發事故,甚至寫回覆函,其實也意味著,老師很多事不必再求助校長和行政:因為可以直接問AI,而且她們訓練的GPT也會比較強,因為比校長多了課程教學、班級經營的實務,答案會更精準。 同樣的,師生之間也會有這種變化,學生的AI工具與能力,未來也會強過老師。 這其實有點
壹、    挑戰與機會   一、敏捷韌性 1990即已開始的VUCA時代,臺灣教育仍未能敏捷因應,包括課綱的迭代,仍然因循十年一次、傳統瀑布式的開發模式,其餘更不足論。   二、數位轉型 針對即將造成權力更為集中與不均的數位時代,必須賦予學校改變營運模式與組織架構的智能與空間,而非僅是以AI
前年我們就開始提倡「數位孿校」,鼓勵每所實體學校都可以再經營一所數位虛擬的「線上學校」,亦即除了location還有connection。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或譯作數位對映、數位分身、數位雙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David Gelernter
黃仁勳說:「我們不做電腦,我們做顯卡。」 顯卡是顯示卡(Display Card)的簡稱,也稱圖形卡(Graphics Card),用途是把電腦需要顯示的圖像,經過掃描、分析、計算,轉換成訊號給顯示器。 顯卡其實就是「人機對話」的中介機制,負責把抽象變具體;符碼化成圖像。
戴明博士認為:變異的發生,一定有系統因,除了懲處人,領導者必須更著眼於系統的改善與優化。 加強路口稽查,需要動員更多人力,可能讓路口更忙、人員更疲累。從嚴考核客運司機、公司業務等等;則會改變原來的互動關係,可能衍生更高管理成本。 這些雖然都可暫時平息民怨與媒體,但也可能讓系統更惡化。
全聯的數位轉型,是從即期食品的血淚折扣開始的。 老一輩惜食的謝健南老大,看到白花花的商品當天到期就變八折、1600之後變六折,再賣不掉就只能銷毀,心裡當然直滴血。 全聯就從這裡下手,運用數位發展出一套結合「訂貨、生產、配送」的物流系統,讓商品都是在門市最需要的時候送達。
當AI可以幫校長規劃校外教學、處理偶發事故,甚至寫回覆函,其實也意味著,老師很多事不必再求助校長和行政:因為可以直接問AI,而且她們訓練的GPT也會比較強,因為比校長多了課程教學、班級經營的實務,答案會更精準。 同樣的,師生之間也會有這種變化,學生的AI工具與能力,未來也會強過老師。 這其實有點
壹、    挑戰與機會   一、敏捷韌性 1990即已開始的VUCA時代,臺灣教育仍未能敏捷因應,包括課綱的迭代,仍然因循十年一次、傳統瀑布式的開發模式,其餘更不足論。   二、數位轉型 針對即將造成權力更為集中與不均的數位時代,必須賦予學校改變營運模式與組織架構的智能與空間,而非僅是以AI
前年我們就開始提倡「數位孿校」,鼓勵每所實體學校都可以再經營一所數位虛擬的「線上學校」,亦即除了location還有connection。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或譯作數位對映、數位分身、數位雙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David Gelernter
黃仁勳說:「我們不做電腦,我們做顯卡。」 顯卡是顯示卡(Display Card)的簡稱,也稱圖形卡(Graphics Card),用途是把電腦需要顯示的圖像,經過掃描、分析、計算,轉換成訊號給顯示器。 顯卡其實就是「人機對話」的中介機制,負責把抽象變具體;符碼化成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