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囍宴 The Wedding Banquet》的台灣化改編策略:西方解放與東方傳統的危險符號拼圖

《囍宴 The Wedding Banquet》的台灣化改編策略:西方解放與東方傳統的危險符號拼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圖源:HUA MUSICAL 華文音樂劇臉書

演出團隊:HUA MUSICAL 華文音樂劇
演出時間:2024/06/01(六)14:30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國際共製的音樂劇《囍宴 The Wedding Banquet》(以下簡稱《囍》),改編自李安導演的影視同名作品,內容描述至美國求學的男同性戀偉同,面對父母的不斷催婚以及父親病情的每況愈下,決定與在美國不具合法身分的藝術家好友威威假結婚。一方面偉同能以此作為對父母的回應,另一方面,非法移民的威威則亦能透過婚姻獲得綠卡,以支持自己在美國的藝術道路。整體而言,《囍》的劇情並不複雜,與影視作品相比,情節上也沒有做大篇幅的改動,最明顯的差異則在於人物背景設定的台灣化,例如偉同父親在原作中本是國軍將領,在音樂劇中則是台南醫生世家中的一員;而藝術家好友威威從原先來自上海的非法移民,改為來自台灣的非法移民。而由於故事本身與台灣的文化背景本就具有高度關聯性,因此,與其將音樂劇中的「文化背景的台灣化」視為增進與觀者間連結的目的, 我們更適合分析這樣的改編策略在舞台劇中達成了什麼樣的正/負效果。


首先,我們不難在催婚的情節中看出偉同父母對其對後代的理想婚姻樣態是「一個有孩子的異性戀家庭」,並且偉同的職業最好是醫生,不過,母親對偉同婚姻對象族裔背景上的再三強調也值得令人注意。在母親視角下,偉同最理想的伴侶必須是台灣人,可偉同對婚姻的一再拖延,則使其他族裔背景的亞洲人成為「還能夠被接受」的選項。母親對於台灣人身分的強調,指出了華人在文化面上對於同族裔婚姻的追求以及對西方的排斥,可偉同被安排至美國攻讀醫師學位的家庭規劃,卻也同時揭示了在文化資本上對於西方的追求。而在這樣的脈絡下,將威威改編為台灣人身分確實能夠放大偉同對於服膺傳統家庭期待的努力,但也一定程度地失去了原先偉同與上海女性結婚所能開啟的、在文化上與國家上的族裔辯證命題。


另外,除了台詞中對於台灣人身分的一再強調,國軍將領父親的文化背景改為台南醫生世家的改編策略,似乎也降低了作品中具有高度中華文化色彩符號的適切性與信服力。這麼說的意思並不是忽視台灣群體當中各式文化樣態的內部異質性,反而是因為人物文化背景的改寫與台詞所對文化背景的一再強調,高度中華色彩的符號便容易在當代與戲劇故事的脈絡中顯得出格,例如代代相傳的旗袍、 具濃烈中式色彩的囍宴、歌隊與父親逝世後所身穿的馬褂...等。並且,與文化背景不夠貼合的符號,尤其容易在跨東/西方文化脈絡的背景設定下,無意間地將這些符號置放於東方主義對於華人社會的本質想像。因此,台灣化的編劇策略更應該去注意與所謂具有高度華人色彩符號之間的關係,許多時候,藉由符號呈現 「華人性(Chineseness)」固然具有強烈效果,卻也容易陷入同質想像的文化桎梏。關於這點,母親到美國所送給威威的電鍋、紅包,以及為偉同跨境偷渡的肉燥,反而是在台灣化改編策略的文本中更適切表達華人文化的符號。


最後,《囍》在大部分的歌舞敘事中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便是容易在同樣的情緒與進度內打轉,人物之間的關係和對事件的態度在歌舞內鮮少被辯證,劇情通常以一首歌的時長為單位,進行相似觀點的推動與輸出。因此,在同一首歌舞中的觀點容易是固定的,而劇情推動的需求迫使人物觀點的突然改變,又使人物的轉變顯得突兀,人物在各自社會角色中的掙扎也難以被理解。這點在下半場父親角色的發展上尤其明顯。原先臥病昏迷在床的父親無故地快速醒來,並在頃刻之間毫無顧忌地吐露對於兒子性向的接受,其他人物也就這麼以父親所轉換的態度為首,彷若為了建構一個和樂美滿的幸福家庭,各自皆無條件地與先前所面對的掙扎一筆勾銷,包括偉同男友Simon先前對偉同假結婚計畫的忍讓、威威對是否生下意外懷上孩子的思考、母親在兒子出櫃後的斥責與憤怒,以及時隔多年仍然無法苟同兒子放棄醫學院的父親態度設定...等,方方面面都令人質疑其意義何在。對我而言,尤其當中的女性角色威威的決定,本該是對自身在美國的藝術道路具有高度堅持的角色,卻在偉同父親臨終前不知所以的迴光返照下,最終願意貢獻自己的子宮以成全與自身毫無血緣關係與足夠感情基礎的家庭的幸福。並且,這樣缺乏辯證與去脈絡化的幸福結局,也使《囍》在結構上落入某種西方解放東方傳統的危險之中。




撰文日期:2023/06

avatar-img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144會員
53內容數
由於自學生們不再是少年,,但還是個人(呼應了「先是個人,才是個自學生」?不過很多處境是由於「是個自學生,才是個人」),想想那就將上學好日子當作倉庫,將偶爾寫的劇評文章放到這裡收著,有朝一日有可能在窮途末路之時轉型成藝文工作室吧。備註:倉庫意不在回應「自學生長大後在幹嘛」這類問題,儘管也是事實所以無關回應或不回應,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上學好日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該劇挑戰了傳統移工戲劇中使用的文化符號,以說故事的方式引發觀眾對社會議題的思考。雖然在劇中展現了移工的困境和壓迫,但同時也被批評未能充分描繪移工的主體性。儘管如此,這部戲劇仍為舞臺演出帶來了新的視野及討論的空間。此文章分析了劇作的策略及其對社會議題的影響。
《LogIN:新南向》是一部結合劇場與走讀的沉浸式體驗作品,觀者透過手機APP進入桃園中壢的商圈,體驗東南亞企業帶來的文化碰撞。作品探討了本地人與東南亞移民之間的關係,並引發觀者對未來繁榮與本土文化衰退的思考。透過選擇與決策,觀者在探索中將影響故事的走向及結局,最終反思在科技及社會變遷下的城市發展。
阮劇團的年度製作《剪刀·石頭·布》以四位女孩的扮家家酒為起點,通過劇中劇的方式講述一段關於重逢與離別的童話故事。此劇不僅突破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界限,還巧妙結合了臺語元素,反映在全球化背景下臺語文化的消逝。透過互動性與詩意的表現手法,引領觀眾反思生命的本質及童真的價值,發掘演出背後更深層的情感與意義。
本文探討施如芳所編劇的《鯨之嶋》在臺灣人文地理特色的表現,分析其角色象徵與劇場技術的融合,並指出在多元元素的表達中,缺乏強大的敘事核心所帶來的挑戰。本文也反思了觀眾的理解門檻及其對於作品的共鳴,並建議未來創作應更著重於意義的深度而非僅是象徵的堆砌,從而使戲劇更能與本土文化建立更為直接的聯結。
「接住更多女性」的抱負出自於同病相憐的情感紐帶,可當「自己的房間」同時亦疊合了「公共的救贖空間」,卻也揭露並延續了一種「獻身的慣性」——從「為藝術獻身」到「為女性獻身」——個人能力的有限總是被忽略。以「老師」自居或許意不在傳遞威權的火炬,可表面身分的自我慰藉,無形之中再現了難以轉身拔足的權威的陰影。
4/5藝術之子
《阮是廖添丁》在「爽劇」的脈絡下,將現代的性別意識與日本時代的台灣鄉土樣貌進行嫁接,卻缺乏足夠的參照點便召喚當代觀者凝思以男性為首的歷史樣貌,這不僅無法促成集體對於歷史與認同的新的想像,此外,以檔案作為原形的象徵性意涵,也無法在史料的娛樂化產出中,將觀眾引領至一個有意義的現代資本主義消費空間。
該劇挑戰了傳統移工戲劇中使用的文化符號,以說故事的方式引發觀眾對社會議題的思考。雖然在劇中展現了移工的困境和壓迫,但同時也被批評未能充分描繪移工的主體性。儘管如此,這部戲劇仍為舞臺演出帶來了新的視野及討論的空間。此文章分析了劇作的策略及其對社會議題的影響。
《LogIN:新南向》是一部結合劇場與走讀的沉浸式體驗作品,觀者透過手機APP進入桃園中壢的商圈,體驗東南亞企業帶來的文化碰撞。作品探討了本地人與東南亞移民之間的關係,並引發觀者對未來繁榮與本土文化衰退的思考。透過選擇與決策,觀者在探索中將影響故事的走向及結局,最終反思在科技及社會變遷下的城市發展。
阮劇團的年度製作《剪刀·石頭·布》以四位女孩的扮家家酒為起點,通過劇中劇的方式講述一段關於重逢與離別的童話故事。此劇不僅突破了傳統民俗文化的界限,還巧妙結合了臺語元素,反映在全球化背景下臺語文化的消逝。透過互動性與詩意的表現手法,引領觀眾反思生命的本質及童真的價值,發掘演出背後更深層的情感與意義。
本文探討施如芳所編劇的《鯨之嶋》在臺灣人文地理特色的表現,分析其角色象徵與劇場技術的融合,並指出在多元元素的表達中,缺乏強大的敘事核心所帶來的挑戰。本文也反思了觀眾的理解門檻及其對於作品的共鳴,並建議未來創作應更著重於意義的深度而非僅是象徵的堆砌,從而使戲劇更能與本土文化建立更為直接的聯結。
「接住更多女性」的抱負出自於同病相憐的情感紐帶,可當「自己的房間」同時亦疊合了「公共的救贖空間」,卻也揭露並延續了一種「獻身的慣性」——從「為藝術獻身」到「為女性獻身」——個人能力的有限總是被忽略。以「老師」自居或許意不在傳遞威權的火炬,可表面身分的自我慰藉,無形之中再現了難以轉身拔足的權威的陰影。
4/5藝術之子
《阮是廖添丁》在「爽劇」的脈絡下,將現代的性別意識與日本時代的台灣鄉土樣貌進行嫁接,卻缺乏足夠的參照點便召喚當代觀者凝思以男性為首的歷史樣貌,這不僅無法促成集體對於歷史與認同的新的想像,此外,以檔案作為原形的象徵性意涵,也無法在史料的娛樂化產出中,將觀眾引領至一個有意義的現代資本主義消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