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品的正確引導:如何依據寶寶發展階段調整飲食

副食品的正確引導:如何依據寶寶發展階段調整飲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副食品」這個議題,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之後,變得不再只是個「嬰兒主食從奶類轉變成固體食物的過程」,而是像在治療一個疾病一樣,發展出各式宗派來「解決」副食品這個「問題」。但其實「副食品」它本質其實就是一個過程而已,吃食物泥也好,吃手指食物也好,都是要根據孩子本身肢體肌肉的發展,舌頭牙齒的發展,本身的個性來做調整,不是說哪一派就比較好,沒有採用哪一派就不好。一樣是要回到孩子本身的發展階段和先天氣質,去做不同的調整。


在不久的以前,副食品都建議寶寶滿六個月大後再給予,但隨著更多新的研究發現,如果副食品能提早在寶寶4-6個月時給予,可以降低之後寶寶發生特定食物過敏的機率。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就是,當孩子的免疫系統還小時,就把各式各樣的食物介紹給免疫系統認識,這樣孩子的免疫系統就會把他們當朋友,不會等比較大後才認識,就會誤以為他們是陌生的壞人,而產生過敏反應。

只是4-6個月大的寶寶,大動作和舌頭的發展成熟度差異很大,有的孩子的確已經適合開始嘗試副食品,有的孩子還不行,舌頭還沒辦法把固體食物捲進去嘴裡,只會一直把食物頂出來。所以這段時間的副食品就是隨緣,有餵就好,通常都是吃不多,然後這時候的寶寶也坐不久,常常坐一下下軀幹就會沒力,開始東倒西歪。出現這樣的狀況就不用再餵副食品了,表示寶寶要躺下來休息,如果感覺寶寶還沒吃飽,那就再補一點奶吧!


🩺🩺有任何教養或育兒問題,想要獲得最實際又最客製化的解決方案,歡迎利用我的線上諮詢服務!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育兒哲學家
5會員
25內容數
一個曾任NGO輔導志工的兒科醫師,分享心理學相關的親子教養與兒科專業的醫學知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育兒哲學家 的其他內容
許多新手爸媽面對寶寶夜間睡眠不規律的挑戰,無疑是一種恐懼。本篇文章探討如何透過培養寶寶的日夜節律和規律的就寢儀式,來實現一夜好眠的目標。此外,我們也推薦了育兒書籍《超級嬰兒通》,提供實用的建議和真實案例,幫助爸媽在照顧寶寶時,建立良好的作息規律,以促進整體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文章強調早期識別寶寶的飢餓暗示的重要性,並介紹瞭如何透過肢體語言來理解寶寶的需求,讓寶寶感到安全和被照顧。這不僅有助於改善寶寶的飲食和睡眠,還能加深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文章中還提到了一段影片,展示了真實的寶寶飢餓暗示。
新生兒黃疸在華人中相當普遍,本文探討黃疸的生理與病理性原因、黃疸數值的判斷、治療方法以及母乳與配方奶的影響。許多新生兒在出生後出現黃疸,但通常是生理性的,家長應與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並遵循醫囑。瞭解黃疸的常見情況,能減輕新生兒父母的焦慮與不安。
本文探討高敏感人如何提升自我價值感,分享了八個有效的方法,包括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特質、設定健康的界限、培養自我同理、尋求支持、培養興趣愛好等。這些方法旨在幫助高敏感人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和壓力,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內心平靜。希望能幫助更多高敏感人瞭解自我並提升自我價值。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是一個由心理學家艾琳·艾倫(Elaine Aron)在1990年代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那些具有高敏感性特徵的人群。這些人通常對外界刺激反應更強烈,對環境中的細微變化和情感訊號非常敏感。
許多新手爸媽面對寶寶夜間睡眠不規律的挑戰,無疑是一種恐懼。本篇文章探討如何透過培養寶寶的日夜節律和規律的就寢儀式,來實現一夜好眠的目標。此外,我們也推薦了育兒書籍《超級嬰兒通》,提供實用的建議和真實案例,幫助爸媽在照顧寶寶時,建立良好的作息規律,以促進整體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文章強調早期識別寶寶的飢餓暗示的重要性,並介紹瞭如何透過肢體語言來理解寶寶的需求,讓寶寶感到安全和被照顧。這不僅有助於改善寶寶的飲食和睡眠,還能加深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文章中還提到了一段影片,展示了真實的寶寶飢餓暗示。
新生兒黃疸在華人中相當普遍,本文探討黃疸的生理與病理性原因、黃疸數值的判斷、治療方法以及母乳與配方奶的影響。許多新生兒在出生後出現黃疸,但通常是生理性的,家長應與醫師保持良好的溝通並遵循醫囑。瞭解黃疸的常見情況,能減輕新生兒父母的焦慮與不安。
本文探討高敏感人如何提升自我價值感,分享了八個有效的方法,包括認識並接受自己的特質、設定健康的界限、培養自我同理、尋求支持、培養興趣愛好等。這些方法旨在幫助高敏感人更好地應對生活挑戰和壓力,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內心平靜。希望能幫助更多高敏感人瞭解自我並提升自我價值。
這篇文章探討了一個深刻的心理學理論,並闡述了在育兒過程中的指導意義。作者分享了對這個理論的理解,並提到了英文資料的更深入瞭解。文章最後呼籲人們感謝兒童對我們探索世界、瞭解新可能以及傳承生活的經驗。參考資料包括中文版維基百科、教育百科網站和verywellmind網站。
「高敏感族」(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是一個由心理學家艾琳·艾倫(Elaine Aron)在1990年代提出的概念,用來描述那些具有高敏感性特徵的人群。這些人通常對外界刺激反應更強烈,對環境中的細微變化和情感訊號非常敏感。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
教養孩子這條路並不容易,這條路上我們可能會跌倒,可能會犯錯,可能會哭泣,可能會不小心傷了人,也可能讓自己受了傷。每個父母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學會如何為人父為人母,都是一路摸索著學習著,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的,在錯誤中學習成長,在別人的故事中看見自己,也從孩子身上,重新學會如何愛。
今天要談的主題主要是從育兒經驗所發想,也是專家在親子教養上提到面對孩子一些行為的時候,我們盡可能不要過度反應,為什麼呢? 當我們強調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有助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與愛的感受之餘,有時候過度反應反而會造成反效果,我們盡可能察覺自己的這些行為並且予以修正。 孩子遭遇挫折時,請保持冷靜
當爸媽最怕小孩在不順他意時,就開始大哭大鬧,哭聲勘比孟姜女哭倒長城那樣淒慘,我覺得有過之而不及,平時小孩是住在爺爺、奶奶家,小時候就因為愛關門,只要爺爺或奶奶出門,他一定要關門,如果沒有讓他關門就會大哭大鬧,要重複再來一次。 一、2-4歲秩序敏感高峰期 1、提供選擇,但如果錯過後就只能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