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三十年的一本書|《街道漫步 台灣紀行》不負責任感想

遲到三十年的一本書|《街道漫步 台灣紀行》不負責任感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司馬先生,我到二十二歲為止也是日本人呀!
當我向內人提起,和司馬先生交談時,什麼話題才好呢?她說:「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吧」。於是兩人就談到《舊約聖經》裡的〈出埃及記〉。
若想簡明扼要地將台灣人只因生為台灣人而必須背負的共同課題歸納起來,那麼如《認識世界少數民族事典》的編者那樣,將它歸類於少數民族,或許是最為確切的方式吧。

 司馬遼太郎這本《街道漫步 台灣紀行》出版於三十年前,當時在台灣造成很大轟動,可以說是見證了當時民主化進程的一個重要關鍵時刻,就是由李登輝主導的國民黨本土化轉型,以及台灣的民化主運動,而李登輝提到的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生在台灣的悲哀就成為詮釋台灣近代歷史的關鍵詞語。

不過這本書剛發行時我並沒有特別有興趣買來看,那時對李登輝還是有敵意,畢竟他當時還是國民黨黨主席,還曾提名郝柏村當行政院長,當年我在失敗高中大樓看著樓下呆大學生遊行還非常興奮,很想衝下去支持。

加上第一次總統大選彭明敏與謝長廷選慘敗給李登輝後,雖然明知道會選輸,也不覺得真得會政黨會輪替,但選輸還是很不甘,也沒想到輸那麼多,更不可能想去買這本書。

一直到他任期尾端到阿扁上台後,我對李登輝的想法才慢慢轉變,出社會後到公家機關工作後才深深體會到當時國民黨內部主流與非主流鬥爭是多麼嚴峻,他會勝出真得很不容易。

現在想起來只能說當時年紀小,對政治與權力的理解非常膚淺。

最近看到這本書在特價推薦,看文案介紹突然對那段歷史回憶起來,就下手買了下來。

看本書時等於是透過一段距離感重新去回顧感受1990年代的政治社會氛圍,有點陌生又有點熟悉,看著看著突然有種看《坂上之雲》的感受,司馬很隨意又精準地描繪到那時候台灣向上進步的氣氛,台灣開始民主化,李登輝成為第一個當上總統的本島人,書中流露出一種樂觀情緒,特別是書中好幾次強調台北還沒有地下鐵。雖然書中沒寫出來,但1993年到1994年司馬漫步台灣的那段時間正是台北捷運工程黑暗期,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對於木柵線工程說出那段名言:馬特拉不拉我們自己拉。

雖然書中提到不少台灣過往殖民政權,二二八、白色恐怖、民主轉型,國家定位等政治問題,但內容不只這些,還碰觸台灣歷史文化藝術飲食等層面,但我最有感的是他漫步在台南哪段時間,那時我正在成大讀書,搞不好我曾經與司馬擦肩而過,不過他吃擔仔麵食想的是17世紀的荷蘭人,但我第一次吃時,只覺得好小碗,還真貴,根本吃不飽,然後我大學期間就沒在台南吃過擔仔麵了,一直等畢業後,回台南才偶爾吃吃擔仔麵。

作者對台灣歷史與政治的解釋分析明顯偏向目前台派的主流論述,不過很大部分是受到書中提及的灣生與在戰前出生的台灣人,流亡日本的台灣人的影響,1993、94年台灣還有很多像李登輝一樣,1945年前還是日本人的台灣人,可以流利用日語與司馬溝通,帶著他在台灣四處趴趴走,幫他解釋台灣社會萬象。

本書有很多內文與故事後來不斷被引用闡釋,大家耳熟能詳,不過實際看後覺得原本意思可能跟後來的引用脈絡有點落差。譬如司馬去台東拜訪嘉農陳耕元的太太蔡昭昭,蔡幾次問了司馬『日本為什麼丟棄了台灣呢?』,司馬對此的解釋除了1945年敗戰後離開台灣,其實可能還包含1972年的台日斷交。

對於經歷過那段時間的人,三十年後透過本書去重新觀看台灣1990年代那段歷史,還真是有點微妙,同時夾雜著客觀視角與主觀的記憶,塵封已久的思緒都被挑逗起來,尤其是對比台灣現在,更覺得那段時間真是台灣的《坂上之雲》。


avatar-img
菜有蟲的沙龍
91會員
143內容數
對日常生活所看所聽之事的不負責任隨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菜有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感動呀!太了不起了。可是我內心一片空虛,什麼都沒有。這樣我就不能參與鬥爭了嗎? 上述引言同時出現在本書的序章與結論,可以說是貫穿本書的核心推論,作者認為1960年代日本學生運動的爆發來自於當時青少年遭遇的現代之不幸,空虛感就是那些不幸的表徵之一
金錢形成了城市的紋理,塑造了街道與建物,一大因素就是政府容許不動產成為前所未見的財富主要儲存處。 金錢若是刻印在街道與市景裡,那賦予錢生命的就是人。人即城市,也就是城市中的人類紋理。沒有了人,城市重則不復存在,輕則難以運行。 金錢會在與人的生活及渴望糾纏在一起時,被賦予生命。金錢會活起來
看一個日本人來拆解中國上古歷史的虛構故事,真得還滿奇妙的,我中學時代剛好跨在解嚴前後,臺灣本土運動正開始風起雲湧,但我接受的官方歷史教育過程並沒有經歷杜正勝同心圓史觀,所以也不是讀《認識臺灣》長大的,為了聯考,我中國歷史讀得很認真,而且也很愛看中國歷史故事,對於很多歷史故事我都沒有生出質疑的念頭。
巫術並非瘋狂的迷信,而是政治、宗教和法律失序所產生的病態情結。 所謂的「女巫狂潮」(witch craze)主要發生在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中葉。當時整個西方世界在政治、宗教和經濟各方面都動盪不已,女巫便是此種混亂的具體象徵。 獵殺女巫或獵巫是當代很流行的歷史文化題材,小說、影視相關作品相當多,
長期下來,我們全死光了。這大概是凱恩斯最有名的一句話,也是對於自由放任經濟學或市場至上主義者最精準貼切的批判,這句話批判的對象或許也要加上後來美國的凱恩斯主義。對凱恩斯而言,人才是經濟理論最重要關切的對象,而不是市場的原則。市場會失靈,也不一定會自我調整修復
韓國尹錫悅突然搞了個烏龍式戒嚴,幾個小時後又狼狽地『解嚴』了,讓全世界看笑話。一開始台灣民進黨黨團以為撿到槍,突發個附和支持韓國戒嚴文,以為可以修理在野黨,結果捅到馬蜂窩。然後台北市長蔣萬安也撿到槍怒嗆民進黨要戒嚴了嗎。突然讓人覺得時空倒置。
好感動呀!太了不起了。可是我內心一片空虛,什麼都沒有。這樣我就不能參與鬥爭了嗎? 上述引言同時出現在本書的序章與結論,可以說是貫穿本書的核心推論,作者認為1960年代日本學生運動的爆發來自於當時青少年遭遇的現代之不幸,空虛感就是那些不幸的表徵之一
金錢形成了城市的紋理,塑造了街道與建物,一大因素就是政府容許不動產成為前所未見的財富主要儲存處。 金錢若是刻印在街道與市景裡,那賦予錢生命的就是人。人即城市,也就是城市中的人類紋理。沒有了人,城市重則不復存在,輕則難以運行。 金錢會在與人的生活及渴望糾纏在一起時,被賦予生命。金錢會活起來
看一個日本人來拆解中國上古歷史的虛構故事,真得還滿奇妙的,我中學時代剛好跨在解嚴前後,臺灣本土運動正開始風起雲湧,但我接受的官方歷史教育過程並沒有經歷杜正勝同心圓史觀,所以也不是讀《認識臺灣》長大的,為了聯考,我中國歷史讀得很認真,而且也很愛看中國歷史故事,對於很多歷史故事我都沒有生出質疑的念頭。
巫術並非瘋狂的迷信,而是政治、宗教和法律失序所產生的病態情結。 所謂的「女巫狂潮」(witch craze)主要發生在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中葉。當時整個西方世界在政治、宗教和經濟各方面都動盪不已,女巫便是此種混亂的具體象徵。 獵殺女巫或獵巫是當代很流行的歷史文化題材,小說、影視相關作品相當多,
長期下來,我們全死光了。這大概是凱恩斯最有名的一句話,也是對於自由放任經濟學或市場至上主義者最精準貼切的批判,這句話批判的對象或許也要加上後來美國的凱恩斯主義。對凱恩斯而言,人才是經濟理論最重要關切的對象,而不是市場的原則。市場會失靈,也不一定會自我調整修復
韓國尹錫悅突然搞了個烏龍式戒嚴,幾個小時後又狼狽地『解嚴』了,讓全世界看笑話。一開始台灣民進黨黨團以為撿到槍,突發個附和支持韓國戒嚴文,以為可以修理在野黨,結果捅到馬蜂窩。然後台北市長蔣萬安也撿到槍怒嗆民進黨要戒嚴了嗎。突然讓人覺得時空倒置。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這是帶有惡意的詛咒信性質虛構怪談。 這是虛構的創作故事,大家看看就好噢~原故事為知名怪談「昔田舎で起こったこと」 (完整故事如下‼️) 這是第一次跟人講這件事,如果有空的人就看看吧。 先說好,文章很長,文筆也可能很爛,沒有任何情色內容。 而且我大概不會回覆,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
在古道具展看到一顆像哆啦A夢一樣可愛的鈴鐺,當下覺得「啊這也太可愛了吧」,毫不猶豫就買回家。 誰知道,自從它來到我家,夜裡有時候就會聽見鈴聲響起……像是從那天起,就有什麼東西悄悄跟著我了。 這次我乾脆把這顆詭異的鈴鐺,做成哆啦A夢風的項鍊,自己都越來越有感情。 結果在家裡戴著走廊上走來走去
東京一棟45年歷史公寓的房東將租金調漲近三倍,引發住戶不滿。新房東A公司為一家疑似空殼公司,似乎想以高租金驅逐住戶。文章探討了日本租賃法律對房客的保護,以及房東不合理漲價的案例,並提及該地區的都市再開發計畫。
這是帶有惡意的詛咒信性質虛構怪談。 這是虛構的創作故事,大家看看就好噢~原故事為知名怪談「昔田舎で起こったこと」 (完整故事如下‼️) 這是第一次跟人講這件事,如果有空的人就看看吧。 先說好,文章很長,文筆也可能很爛,沒有任何情色內容。 而且我大概不會回覆,我真的沒有太多時間。
在古道具展看到一顆像哆啦A夢一樣可愛的鈴鐺,當下覺得「啊這也太可愛了吧」,毫不猶豫就買回家。 誰知道,自從它來到我家,夜裡有時候就會聽見鈴聲響起……像是從那天起,就有什麼東西悄悄跟著我了。 這次我乾脆把這顆詭異的鈴鐺,做成哆啦A夢風的項鍊,自己都越來越有感情。 結果在家裡戴著走廊上走來走去
東京一棟45年歷史公寓的房東將租金調漲近三倍,引發住戶不滿。新房東A公司為一家疑似空殼公司,似乎想以高租金驅逐住戶。文章探討了日本租賃法律對房客的保護,以及房東不合理漲價的案例,並提及該地區的都市再開發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