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該拯救誰?
部門例會,氣氛凝重,這個專案,誰來負責?會議室裡一片沉默,沒有人應答。主管環顧四周,目光停在小張身上。
這小子,幾年前可是團隊裡最衝的那一個。
看到新專案,就像獵犬聞到肉,眼睛都亮了。
現在呢?
低著頭,假裝研究筆記本上的咖啡漬,
彷彿剛剛的問題,與他無關。
小張,你怎麼看?小張沉默了幾秒,慢吞吞地擠出一句,
這個專案,讓更有經驗的同事來比較好?
主管內心OS(三小朋友)
曾經熱情滿滿,如今意志消沉,這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主管現在該做的,是「拯救小張」,還是「穩住團隊」?
是費盡心思喚醒一個人的熱忱,還是確保整個團隊的戰鬥力不被拖垮?
如果你還在糾結,不妨看看這五個關鍵策略,
幫你釐清問題,穩住戰局,確保團隊不被低動力拉垮。
一、先釐清,這是個人問題,還是團隊現象?
當同事缺乏動力,先別腦補原因,也別急著想法子激勵他
也許他昨晚熬夜追劇,單純睡太少。
所以,先搞清楚,這是個案,還是整個團隊的現象?
- 如果只是個別同事沒熱忱,可能是個人狀態或適應問題,看看是否能調整。
- 若是整個團隊都「低能量」,那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環境出了狀況。
組織文化,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由環境塑造。
如果團隊裡一半以上的人都懶懶散散,那問題就不是某個人出了狀況,
而是整體氛圍已經讓「擺爛」變成了默認選項。
與其急著「激勵個人」,不如先搞清楚,真正該修正的,是哪裡。
二、擋住負能量,讓團隊不被拖垮
當同事失去熱忱,影響的不只是自己的效率,還會拖慢整個團隊的步調。
負能量的傳播速度,比正能量快百倍。
研究顯示,團隊裡只要 10% 的人消極,就足以拖垮整個士氣。
問題不在於「有人擺爛」,而是「擺爛開始傳染」,讓努力變成笑話,讓隨便成為默認。
這時,管理者的重點不是「改變低動力者」,而是「降低他們的影響力」。避免拖垮整個團隊。
怎麼做?
- 讓高產值者掌控話語權,確保團隊由積極者主導
- 邊緣化負能量同事,減少他們對團隊氛圍的影響。
- 設定規則,低標準不會被開除,但絕對拿不到好處
團隊文化,不能讓負能量帶著走,而要由真正投入的人塑造。
三、提升團隊標準,讓有產值變成團隊默認價值
有句話說,公司 20% 的頂尖員工,創造了 80% 的價值。
如果你把 80% 的時間,花在試圖「拯救」那 20% 的低動力者,
最後的結果是,原本積極的人,也會被拖垮,然後擺爛到底。
所以,不是拯救低動力者,而是穩住高價值員工。
怎麼做?
- 讓核心戰力掌控節奏,確保團隊步調由最積極的人決定。
- 優先給高動力者更多資源,確保他們的努力有回報。
- 避免「吃力不討好」文化,價值者的付出必須看得見、感受得到。
管理者的責任,不是讓所有人變好,而是讓對的人走得更遠。
四、讓產值變成「可見優勢」,讓擺爛變成「不划算的選擇」
如果工作產值和擺爛的結果一樣,誰還會努力?
Netflix 的管理哲學:我們不獎勵努力,我們獎勵結果。
這聽起來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人的選擇,來自於「努力的收益」與「擺爛的成本」。
怎麼做?
- 設立最低標準:低於這條線,就進入績效改善計畫。
- 強化「有產值=獲得好處」的認知,讓晉升、資源、話語權向積極者傾斜。
- 提升「擺爛的成本」,讓「混過去」變得困難,而不是默認選項。
當團隊看到,有產值者有更多選擇權,擺爛者晉升無望,影響力降低,
那麼,整個組織的動力方向,就會悄悄改變。
五、讓資源流向有價值的人
Facebook 內部有個原則:投入 80% 的資源,支持最有價值的 20% 人才。
這不是歧視,而是確保資源不被浪費。
怎麼做?
- 晉升、關鍵項目,應該優先給「願意投入」的人。
- 不試圖改變不願改變的人,機會給過了,該說的話講過了,還是不動,那麼他的未來不該由你操心。
- 管理者的責任,不是「拯救所有人」,而是「讓對的人發光」。
結語
今天,你的團隊裡,是誰在影響文化?
是努力的人,還是擺爛的人?
管理者無法點燃所有人的熱情,
但可以確保,努力有產值的人,
不吃虧。擺爛的人,終將被淘汰。
這,就是管理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