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意義
碳顏色分類是因應不同觀點與應用,賦予顏色分類,來更清楚表達及理解分類背後其代表的意義、功能性與政策目的。主要意義有以下三點一、政策制定:不同顏色碳對應差異化管理策略(如藍碳側重生態保護,灰碳側重工業減排)。二、碳市場:因應碳封存需要的對象、因應其技術與計算方式不同,產生不同的分類方式。
三、公眾溝通:顏色標籤簡化複雜概念,提升傳播效率。
區分類別
以下是目前最完整的碳顏色分類說明:
一、黑碳
化石燃料、生物質和生物燃料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煤煙黑色顆粒物,等同於通過燃料不完全燃燒形成的氣溶膠。
二、棕碳
生物質燃燒(如野火、農業焚燒)釋放的有機氣溶膠。影響大氣輻射平衡,間接加劇暖化。其對近紫外線波段的太陽輻射有強烈的吸收效應,可以增加地球所獲得的淨輻射通量,導致氣候變暖。
三、灰碳
指傳統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這種碳的排放需要被控制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用以描述工業、交通、能源生產等領域的碳排放、需通過碳捕捉、能源轉型等方式減少。
四、紫碳
紫碳是一個新興的碳分類概念,主要指的是從工業排放中捕獲的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可用於各種產品的原料。這一概念是隨著可持續發展和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的需求而興起的。
五、藍碳
海洋生態系統(紅樹林、濕地、藻類、海草床、沼澤地、深海底泥、海底沉積物)吸收、捕獲和儲存的碳。這些生態系統能有效地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長期儲存在土壤和生物質中。對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起到重要作用。藍碳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儲存時間長等特點,是地球上最大、最活躍的碳庫,每單位海洋生態面積吸收和儲存的碳,比陸地森林要多幾十倍,且海洋儲碳週期可達數千年以上。
六、綠碳
陸地生態系統(主要以森林為主)通過光合作用固定、捕獲及儲存的碳。等同於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有機碳儲存在生物質和土壤中。
七、藍綠碳或稱青碳
青碳也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它與「內陸淡水濕地中儲存的碳」有關。內陸淡水濕地介於陸地生態(綠碳)和潮汐鹽水生態(藍碳)之間,因此稱為青碳。相關估計表明,僅佔陸地表面的7%的內陸淡水濕地可以佔陸地土壤碳庫的20%-30%,在一些內陸濕地面積更廣闊的國家和地區,青碳在區域碳儲存、調節溫室氣體等方面的重要性並不比藍碳要低。
八、黃碳:
碳匯的一種,包含農田、泥炭地、黑土、草原、山地土壤、永凍土、旱地、科技土、都市土壤,直指土壤儲存二氧化碳的封存方式與對象,也是因應碳權概念特別提出的顏色分類。
九、白碳(White Carbon)
人工技術直接從大氣中捕獲的碳。這是一種新興的碳類型,這種技術被視為實現淨零排放的重要手段。新興的碳移除技術,需結合封存或再利用。
十、紅碳:
雖然這個術語尚未廣泛使用,但它指的是由雪中的微生物產生的顏色,這些顏色能夠吸收光線,促進雪和冰的融化。紅碳是新近被提出的一種碳顏色,它主要指的是“冰雪上所有減少反照率存活的活生物顆粒”,例如紅色的雪藻。
近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極地地區、阿爾卑斯山等山脈發現的“西瓜雪”,其實就是寄居了大量紅雪藻的雪。紅雪藻需要液態水以及水中的營養物質才能茁壯成長,因此當足夠多的紅雪藻聚集在一起,它們就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能量,使冰川融化速度加快。
氣候變暖會導致兩極冰蓋融化,空氣微粒的沉積增加(例如含有營養的農業塵埃),這些變化都會為紅雪藻創造更有利的生長環境,進而引發更多的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持續升高。因此,紅碳概念的提出,正是為了推動人們加快展開關於微生物如何作用於冰川的研究,並儘早找到避免惡性循環發生的方法。
顏色分類的重要概念
一、碳被區分出一個顏色,就是代表一個重要的意義,例如說代表這個種類的碳數量龐大(黑炭),或是代表功能重要(藍碳)或是具有特殊研究的意義(紅碳)。
二、黑碳、棕碳、灰碳、紫碳在分類意義上,係為污染物類型的重要代表,研究其產生方式、影響,回收方式,回饋到空氣污染防制或氣候變遷研究。
三、紫碳和白碳主要以從工業廢氣中回收及從正常空氣中回收,主要因應其回收對象與技術得到重大意義,是能直接對碳減量,並能再利用的碳類。
四、綠碳、藍碳和藍綠碳、黃碳具有碳權、碳匯、碳封存的意義,研究其碳捕獲過程、存量及方法,營造增加這種固碳方式及研究用於緩解氣候變遷。
五、全部種類的碳,形成了一個光譜,並能依據碳的循環與變遷,得出一個光譜圖,這個光譜為研究空氣污染防制及氣候變遷奠定出重大的研究基礎。
結論
碳的顏色分類不僅有助於我們理解碳循環的複雜性,還能指導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時的策略。每種顏色的碳都有其獨特的來源和影響,了解這些差異對於制定有效的環保政策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