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筆記|身體是靈性的家】

【覺察筆記|身體是靈性的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相信自己是被整個大地宇宙所支持的,身體是我們靈性的家,療癒我們的身體,感受自己的身體,與身體和好。」—脈輪卡


與身體和好,除了讓我想到維持基本健康的各種保養(諸如飲食、運動、作息等等),還有對自己身體的觀感及情緒。


剛好翻到《不費力的身心充電法》一書,配合海底輪的主題(關於生存、身體根源、生命力、活力…),讓我想到向下扎根的力量,而身體中最直觀連結的-是我們的雙腳:


「在生物場解剖學裡,腳部與我們能否踏出人生下一步有關。無論出自什麼原因,當我們掙扎著要離開對自己沒有幫助的事物,轉向對我們有助益的事物,就會在腳部能量中心周圍出現失真與堵塞的能量。……


許多古老的醫療傳統,包括印度、埃及與中國,都將腳部視為一個人整體狀態的反應,所以也難怪我們會在這裡遇到這麼多不同的經歷、情緒、思想架構與記憶。在中醫裡,腳就跟手與耳朵一樣,是整個系統的縮影,也包含著整個人體的地圖。……


健康的雙腳也能支持我們在物質世界裡基本的落實與體現,也可以說,是我們「雙腳接地」、自信堅定地站著的能力。當雙腳的能量出現阻礙或失真,我們會發現自己的腦袋就像在雲裡飄流般,與身體、環境產生分離。……


想想你現在所站的地面,想一想在人生的道途上,腳部是如何支持並鼓勵著你。你的雙腳在哪裡?你正要去哪裡?你是走著、跑著、還是跳舞著?你正在步履艱難地走著嗎?你正在逆境中奮戰嗎?」


/


記得之前在Hans老師的頌缽課堂中,也有特別強調對雙腳腳掌的疼惜與重視。因為大部分的人們對於雙腳通常較易忽視,甚至認為不乾淨。就像我們比較容易記得保養臉部、手部,卻不一定會關注自己的腳們。


從小因為遺傳的關係,我的雙腳就有拇指外翻的情形。但當時因為不理解、也因為發現自己與他人不同覺得很奇怪,所以一直以來都不是很喜歡自己的腳。


一直到近年來,我才開始學習更細微地關注身體,一步一步接納身體的模樣,以及對自己的身體心存感激。


除了用雙手按摩及包覆自己的腳掌會讓我覺得溫暖;接觸頌缽後,也發現讓聲波共振自己的腳底(湧泉穴)也是一個很舒服的方式。


與身體和好的路也許漫長,也沒有捷徑,但每每花時間把注意力帶回自己的身體,我發現能帶來更多的安定。


/


記錄今天在書中看到的練習:

  • 刺激雙腳腳底的湧泉穴
  • 盡可能光腳或穿著皮底鞋走路或站著,盡可能讓雙腳與地面接觸(出外較難光腳,但對我來說能做的改變是在房間裡不用穿拖鞋!不過對床有小潔癖可能需要把地板保持得更乾淨了哈)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3月21日)

avatar-img
煦煦如聲|聲音療癒.身心探索
4會員
57內容數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他人的確沒有義務承擔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垃圾,但其實很多時候,單單只是敘述情境,就有機會得到不一樣的見解,甚至有些課題能獲得共鳴,支持到彼此吧。我想,這跟無病呻吟以及一味地傾倒還是有點不太一樣的。
但到了更後來,才又漸漸明白,其實讓自己的世界更開闊的方式,不是去膠著於自己到底是乖與不乖,而是了解別人不論怎麼評價,都不會代表全部的你。
所謂的「停」,即是「停止帶有偏見的想法」-「腦中若先有了對自己或對他人的預設立場或偏見,你還沒開口前就已經失去陣腳了。」
「愛到深處,情濃似酒;君子之交,卻淡如水。如果每一段感情到最後,戀人都將是朋友。我們最該學習的,並非只是如何去愛;而是在愛之前,先學會自處。」—吳若權為《學會用情》寫的推薦序 總覺得,兩個人能相遇、共同陪伴彼此走一段路,不論路是長是短,都是有原因的。
今天一整天頸椎這一帶都非常的不舒服,整復師男友說我好幾塊枕骨後脫,有可能是最近睡覺常常頭都快掉到枕頭外失去支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再來是太常低頭(用手機)。 早上覺得好像沒那麼嚴重,結果下午就變成上下左右都不太能轉動,因為一轉動便痛,變得很像機器人一樣只能固定上半身移動。
長愈大愈深刻覺得,很多事情真的都沒有正確或標準答案。 有些方法在他人身上行得通,在自己身上卻不一定。 有人強調要有衝勁馬上行動,就有人強調要三思而後行、呷緊弄破碗。
他人的確沒有義務承擔自己的情緒與心理垃圾,但其實很多時候,單單只是敘述情境,就有機會得到不一樣的見解,甚至有些課題能獲得共鳴,支持到彼此吧。我想,這跟無病呻吟以及一味地傾倒還是有點不太一樣的。
但到了更後來,才又漸漸明白,其實讓自己的世界更開闊的方式,不是去膠著於自己到底是乖與不乖,而是了解別人不論怎麼評價,都不會代表全部的你。
所謂的「停」,即是「停止帶有偏見的想法」-「腦中若先有了對自己或對他人的預設立場或偏見,你還沒開口前就已經失去陣腳了。」
「愛到深處,情濃似酒;君子之交,卻淡如水。如果每一段感情到最後,戀人都將是朋友。我們最該學習的,並非只是如何去愛;而是在愛之前,先學會自處。」—吳若權為《學會用情》寫的推薦序 總覺得,兩個人能相遇、共同陪伴彼此走一段路,不論路是長是短,都是有原因的。
今天一整天頸椎這一帶都非常的不舒服,整復師男友說我好幾塊枕骨後脫,有可能是最近睡覺常常頭都快掉到枕頭外失去支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再來是太常低頭(用手機)。 早上覺得好像沒那麼嚴重,結果下午就變成上下左右都不太能轉動,因為一轉動便痛,變得很像機器人一樣只能固定上半身移動。
長愈大愈深刻覺得,很多事情真的都沒有正確或標準答案。 有些方法在他人身上行得通,在自己身上卻不一定。 有人強調要有衝勁馬上行動,就有人強調要三思而後行、呷緊弄破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