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與死亡】

【日常|生活與死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和罹患癌症的臨終病人密切工作長達十年下來,我發現他們大多數不會麻木絕望,反而常常做出正面而劇烈的改變。他們重新安排生活的輕重緩急,把瑣事看得無關緊要。他們掌握選擇的權力,不去做他們打從心底不想做的事。他們和摯愛的人有更深入的交流,更熱切地欣賞生活的每一面—季節的更迭、大自然之美、去年的聖誕節和過年情景。
很多人說到自己對他人的恐懼減少了,更願意去冒險,以及較不擔心被人拒絕。我的一位病人打趣說:『癌症治好了我神經質的毛病。』另一位則跟我說:『可惜我非得等到現在,等到全身上下都是癌細胞的時候,才學會如何生活!』」
— 歐文.亞隆:《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


昨晚做了一個詭異的夢。畫面細節有點太令人反胃就不贅述,但大致上就是有關於自己的身上有很多長得像蛆的白色蟲蟲,一直想鑽進自己的皮膚裡,而我怎麼抓也抓不完。(後來才發現是有一隻較大的蟲在不斷產出,這是外星片吧...)


夢裡的我不至於害怕,只覺得自己好髒,為什麼蟲總是抓不完呢,這讓我渾身不舒服,好像怎麼抓怎麼撥弄都不乾淨。


我不知道這有什麼意涵,也忘了是否是因為前幾天剛好和Mao討論到水蛭(因為看到山友分享的相關訊息)。但現在回想,卻讓我聯想到有關於恆河的記憶。


曾經在印度恆河附近,遠遠地看到包著裹屍布的大體,在一堆木頭堆裡,光天化日之下被燃燒著。


那樣的畫面、味道與氛圍,令人心情十分五味雜陳。平常看似很遠的死亡,瞬間如此近距離地出現。對於恆河邊的印度人來說,這是他們的日常;但對於我們這種觀光客,卻有不小的震撼。


想想現在所擁有的這個身體,其實也是在這個世界裡隨著一天一天不斷變化、成長與凋零。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裡,談及死亡總是顯得沉重與忌諱,但偶爾想想死亡、討論死亡,卻n似乎能讓人看清生命裡最核心的東西。


(舊文整理轉載,記錄於2022年6月16日)

avatar-img
煦煦如聲|聲音療癒.身心探索
4會員
57內容數
記錄分享頌缽、身心探索筆記,包含個人體驗、上課進修、閱讀心得,還有生活中的札記體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兩三週以來持續在整理房間的東西,雖然目前進度大概是60%,但看著空間一點一點的騰出來,著實有不小的成就感。 這個讓空間代謝循環的過程,我覺得跟身體的改善、自我的重整很類似,都有可能經過一段比原本更雜亂、更不舒服的過程。因為要把所有藏起來的東西拿出來重新檢視、分類、丟棄或重新收納
愛自己不一定是表面上的行動,更核心的是—自我接納。 什麼是「愛自己」呢?也許這三個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陌生,卻仍會對其感到困惑,甚至認為就是某些「外在行動」的理由。 吃一頓好料算愛自己嗎?運動健身是愛自己嗎?買一個昂貴的包犒賞自己是愛自己嗎?……
記得上星期在和好友M玩桌遊時,她因為平常工作太過疲憊,假日補眠仍舊不夠而感到昏昏欲睡,我便想說來播個音樂提振一下精神。 沒想到她下一秒對我說:「等等,你的播放清單該不會都是靜心的音樂吧?」言下之意,大概是害怕播了之後讓她更想睡。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啊哈哈
「在近千次的聲音療癒工作中,高爾登遇過各式各樣抱持不同想法、願望的人來參加活動。有的人想改善身體疾病、有些人想改善親子關係、有人想賣房賣車……在一個活動中,怎麼能同時滿足這些各式『需求』呢?他說,我不是魔法師,更不能說聲音療癒萬事皆能,參加者除了設定自己的意念、許願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是,要
一件事情的發生,有時候背後有太多太多的原因,而我們選擇接受、相信、看見的原因,很有可能都只是觀點。 而觀點,有些可以被驗證,有些則並無對錯,只因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每個人有不同的感覺、信念、想法。 也因為如此,一旦能看到自己的觀點,便有機會重新釐清與詮釋事實,扭轉自己的感覺。
「我無法解釋自己的感覺,」小小龍說。 大熊貓笑了。 「沒關係,語言本來就對應不了萬事萬物。」
這兩三週以來持續在整理房間的東西,雖然目前進度大概是60%,但看著空間一點一點的騰出來,著實有不小的成就感。 這個讓空間代謝循環的過程,我覺得跟身體的改善、自我的重整很類似,都有可能經過一段比原本更雜亂、更不舒服的過程。因為要把所有藏起來的東西拿出來重新檢視、分類、丟棄或重新收納
愛自己不一定是表面上的行動,更核心的是—自我接納。 什麼是「愛自己」呢?也許這三個字對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陌生,卻仍會對其感到困惑,甚至認為就是某些「外在行動」的理由。 吃一頓好料算愛自己嗎?運動健身是愛自己嗎?買一個昂貴的包犒賞自己是愛自己嗎?……
記得上星期在和好友M玩桌遊時,她因為平常工作太過疲憊,假日補眠仍舊不夠而感到昏昏欲睡,我便想說來播個音樂提振一下精神。 沒想到她下一秒對我說:「等等,你的播放清單該不會都是靜心的音樂吧?」言下之意,大概是害怕播了之後讓她更想睡。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啊哈哈
「在近千次的聲音療癒工作中,高爾登遇過各式各樣抱持不同想法、願望的人來參加活動。有的人想改善身體疾病、有些人想改善親子關係、有人想賣房賣車……在一個活動中,怎麼能同時滿足這些各式『需求』呢?他說,我不是魔法師,更不能說聲音療癒萬事皆能,參加者除了設定自己的意念、許願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課是,要
一件事情的發生,有時候背後有太多太多的原因,而我們選擇接受、相信、看見的原因,很有可能都只是觀點。 而觀點,有些可以被驗證,有些則並無對錯,只因站在了不同的角度,每個人有不同的感覺、信念、想法。 也因為如此,一旦能看到自己的觀點,便有機會重新釐清與詮釋事實,扭轉自己的感覺。
「我無法解釋自己的感覺,」小小龍說。 大熊貓笑了。 「沒關係,語言本來就對應不了萬事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