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Campaign
在上海,這位麥肯大中華區前首席執行官兼副總裁接受了Campaign的獨家專訪。他坦率地分享了對中國作品在國際廣告獎項中鮮有斬獲的見解,透露了在服務三十六載後選擇離開這家大型廣告集團的心路歷程,並向廣告界的年輕才俊們提出了寶貴的建議。
作為一位擁有五十年創意經驗的廣告人,莫康孫(Tomaz Mok)也是華文廣告界的標誌性人物。出生於澳門的他,是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創意人之一,也因此被業界譽為中國廣告界的「四大教父」之一。2017年,他卸任麥肯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兼副總裁的職務,創立了自己的廣告公司——MATCH·馬馬也。
在麥肯光明長達38年的職業生涯中,莫康孫曾擔任香港、新加坡、紐約、首爾、台北、北京和上海等多個辦公室的創意負責人。在此期間,他也見證了眾多國際和本土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崛起與擴張,包括凱迪拉克、雪佛蘭、歐萊雅、可口可樂、OPPO、Vivo、雀巢、UPS、李維斯、萬事達卡、英特爾和微軟等等。
大約十年前,也就是2016年底,莫康孫與他在麥肯工作期間結識的年輕才俊們共同創立了馬馬也。作為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他帶領這家創意熱店不斷推出眾多獲獎作品,成為業界傳奇。
莫康孫曾擔任多個國際知名廣告獎的評委,包括戛納國際創意節、Clio廣告獎和紐約廣告節等。作為龍璽華文廣告獎的聯合創始人之一,他還擔任多個國內外廣告節的評委和顧問。幾十年來,他始終致力於在廣告行業和中國各大高校分享創意理念,指導年輕人。
Campaign亞太 近期對莫康孫進行了獨家專訪,深入探討了他對中國獲獎創意作品的見解、跨越四十餘年的廣告職業生涯、廣告行業面臨的挑戰,以及他通過創立龍璽華文廣告獎打破地域和文化界限的願景。
Campaign:您如何看待中國作品在戛納創意節等國際廣告節獲獎並不多,甚至近年來報獎數量也有所減少的現象?
Tomaz Mok: 首先,這個「多」與「少」取決於你的衡量標準。如果按人口比例來看,確實不多,但每年中國作品都會有一些獎項入賬。因此,單純用數量去比較並不完全恰當。
疫情之前,中國廣告行業曾迎來一個高峰期,參賽作品數量和獲獎成績都達到過不錯的水平,甚至曾多次斬獲Grand Prix(全場大獎)以及各類別的大獎。
但必須承認,國際獎項與國內市場的強勢與否並不成正比。這是一個現實問題——拿了金獎並不意味著一定能升職加薪,或吸引更多客戶。創意獎項與業務發展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不能陷入誤區,認為「我得獎了,為什麼生意卻沒有增長?」現實是,只有少部分具備國際視野、文化素養較高並且有海外經驗的人群,能真正理解和欣賞優秀創意,而大多數消費者對此並不關心。
參加國際賽事時,理解國際評委的審美與標準至關重要。舉例來說,很多中文文案雖然精妙,但在國際賽事中難以突破語言障礙。評委並非存有偏見,而是受限於時間,無法在幾秒鐘內完全理解其中的創意內涵。在評審過程中,如果評委無法迅速理解作品的核心創意,自然很難獲得高分,甚至連入圍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的廣告作品通常聚焦於本土受眾,針對中國市場打造的內容可能深受國內評委認可,但國外評委卻難以共鳴。像Dentsu Creative的《Lost in Time》項目,之所以國內外能獲獎,是因為它聚焦於全球共同關注的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群體,具有跨文化的普適性,能夠打動本土以及國際評審。
對中國品牌和代理商來說,是否仍在積極追求國際獎項?
說實話,我並未感受到客戶對國際獎項有強烈的追求。我們曾獲得過一些國際獎項,但客戶在聽到這個消息時,並未表現出太興奮。對某些人來說,獎項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行業中,獲得獎項意味著你的公司有實力、有聲音,否則容易被忽視。
關於龍璽廣告獎,您如何評價其對華文廣告的貢獻?
龍璽廣告獎的設立源於填補華文廣告在國際獎項中的空白。在90年代初,時報金像獎已有亞太區華文廣告類別,但維持了兩年就停辦了。
龍璽廣告獎由孫大偉、林俊明、蘇秋萍和我共同創立,評審團由來自不同地區的華人組成,確保了評判標準的多元性和代表性。儘管如今獎項層出不窮,但我們始終保持龍璽獎的跨地域、無國界屬性;我們希望通過龍璽廣告獎,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我們有一句口號 -「用華文打天下」,也就是推動華文廣告創意走向國際。

國際4A廣告公司的經營模式在中國市場是否面臨巨大挑戰?您從麥肯榮休後,為什麼選擇創立自己的公司?
即使我已離開國際4A,也不喜歡聽到有人貶低它們。
海外市場通常更加透明,而國內市場競爭往往聚焦於價格戰,導致成本壓力巨大。國際4A公司引入大量專業人才,成本自然較高,但如果要真正打造國際品牌,必須與國際市場保持一致,具備全球化視野和溝通能力。
然而,國內廣告市場主要服務於本土消費者,國際4A的存在與否並不會對市場格局產生決定性影響。要在中國市場生存,必須瞭解本土規則,適應客戶需求,具備快速響應的能力,價格和靈活性也是重要因素。
我創辦公司並非出於商業野心,而是希望與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在創意中找到快樂,享受自由創作的空間。目前也有不少本土廣告公司做得很出色,我就不一一羅列了。
是什麼原因促使您最終選擇定居上海並一直在這裡工作?
回顧我的職業生涯,前10年我在香港從事廣告工作,邊學邊做,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隨後10年,我輾轉於東南亞各地,包括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城市,後來又被調往紐約總部工作兩年,之後還給調派回亞洲,開拓了台北、首爾等地的McCann分公司。
第三個10年,我來到中國大陸。彼時,中國大陸市場方興未艾,各大國際品牌紛紛入駐。但大陸本土品牌仍在發展階段,品牌理念和廣告創意難以傳播。
雖然戛納創意節的引入並非由我發起,但我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橋梁作用,推動了戛納、Clio、紐約廣告節等國際賽事在中國的推廣。我撰寫文章、積極參加巡講,向業界介紹什麼是真正的廣告創意,填補了當時行業的空白。
2000年代中期,正值汽車行業蓬勃發展,公司派我從北京調往上海。我們在上海成立分公司,專注於汽車品牌推廣。最繁忙時,僅為一個品牌服務的團隊就多達100人,且僅負責線上部分業務。
在中國大陸的30年里,我見證了中國汽車行業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產和銷售市場。2016年底,我們創辦了MATCH馬馬,今年已是第九年。我始終認為,創業需要實力和熱愛,而每個人的夢想各不相同。從國際4A董事長到獨立創意公司的小老闆,這種角色轉換讓我感受到完全不同的工作節奏與挑戰。
現在與在麥肯時相比,有什麼不同?
我在麥肯工作了36年,離開時集團辦公室里有幾百號人,後來很多人我都不再熟悉。
廣告行業變幻莫測,特別是在大型跨國公司,變動是遲早的事。我不想被動等待某一天收到總部的一封信,或是HR突然敲門通知我離職。因此,我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特別是為曾與我共事的團隊成員考慮。
創業的想法源於團隊夥伴的倡議,我也想嘗試新的挑戰。在一個公司工作了36年,我終於邁出了這一步。創業的前兩年還與麥肯保持兩年的顧問合約,工齡就足足38年了。
現在都在說客戶削減廣告預算,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50年前,廣告行業的前輩們也在抱怨廣告不好做、預算緊縮,至今仍然如此。這確實是個辛苦的行業,但如果你真正熱愛它,便不會覺得辛苦。想一下,試問哪一個行業不吐槽各自的不容易、各自面對的各種問題?
對您來說,做廣告最大的樂趣是什麼?
作為創意人,我享受創作的過程,尤其是當一個好作品最終能成功推出市場,帶來的成就感無與倫比。
從提案、修改到最終落地,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挑戰和樂趣。儘管過程中可能會被否定多次,但每次調整和完善後,看到作品被客戶接受,都會感到無比滿足。
對於剛進入廣告行業的年輕人,您有什麼建議?
獎項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不要陷入依賴獎項證明自我存在意義的誤區,真正的成長來自於對創意的專業、負責任、熱愛與堅持。
<本文由Campaign CHINA 同意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