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我對未來數年香港電影的一些疑惑

2021/01/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網上圖片
由於疫情及經濟帶來的影響,大部份人對今年香港電影發展並不樂觀,加上國安法的實行,香港電影未來數年或出現頗大的變數,筆者嘗試透過現今政局推測未來數年,香港電影業可能發生的困局及疑問:
一.措施推出與疑問
政府及「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或會繼續推出不同措施,以解決行內一些問題。「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主席田啟文去年曾提及會進行行業改革,雖然怎樣改革、是否真的改革,筆者無法知道,但一些因疫情而出現的支援計劃,上年做過,今年會否再做呢?筆者認為還是有可能的,畢竟疫情為行業帶來的打擊仍然嚴重。
另外「薪火相傳計劃」幾部新晉導演的新片會怎樣呢?跟「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作品風格及水準上會否有所差別?前輩的參與會否大大影響「薪火相傳計劃」作品的風格呢?計劃會否持續舉行呢?相比「薪火相傳計劃」,「劇本孵化計劃」較大機會持續舉行,如果持續進行的話,相信「劇本孵化計劃」或像「鮮浪潮」及「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般,成為新人的重要生產處、或成為香港電影劇本的主要來源,但「劇本孵化計劃」能否為行業帶來多元化的故事題材、為行業帶來與「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不同的新衝擊呢?特別是現時政治社會氣氛愈趨保守的情況下,各扶植計劃選拔項目上會否更保守、出現自我審查呢?即使有評審刻意保持開放態度,但各樣政治壓力的威迫下,我們不能對評審所能做的事情,抱太大期望。
二.人才回流與流失
除了像林超賢般有多年大陸拍攝經驗、政治正確、票房具號召力及具名氣的工作人員外,不少在大陸工作的香港影視工作者,因大陸影視業出現衰退、大陸劇組因政治風險下減少使用香港員工的情況下,回流香港,但香港電影業市道短期內仍不明朗,意味著電影行業有大量人才流失。其實現時香港電影業人才流失已嚴重,這是否暗示了香港電影業出現大洗牌的可能呢?大洗牌好像對新人有利,但日後主流港產片的崗位,會否由大陸人取代呢?而上面筆者提到政府可能推出新措施,會否是一些香港與大陸合作的電影政策呢?會否出現CEPA2.0呢?如果出現,大陸電影工作者較多機會參與香港本地電影製作,絕不奇怪。香港電影公司老闆、具話語權的人,即使對計劃有所微言,恐怕不像以往般,政府需要行業的聲音來為政策作出調整,皆因現今政府角度,對行業的維穩,較行業的發展為重要。
三.戲院及網上放映
鑑於戲院停業帶來上映檔期混亂,沒有人知道今年疫情延續何時,也不知道戲院停業時間有多長,如果今年疫情依舊嚴重、戲院長期停業的話,部份香港電影只好提前落畫,然後在網上平台放映,也有一些港產片因政治因素,而直接在網上平台放映。眾所周知,現時最多人使用的網上平台Nelifx對港產片興趣不大,本地的放映平台成為最新港產片主要放映場地。這些本地放映平台,會否因而吸引本地觀眾的注意呢?這還是看營運者的經營手段了。
網上放映增加,會否出現兩個變數呢?第一,香港電影金像獎對港產片的資格會否放寬呢?例如讓網上放映的港產片合符入圍資格、對每部電影的香港工作人員人數要求降低,當然,放寬資格同時跟港產片數量減少有關;第二是網上的政治審查會加強,相關部門對網上平台的審查、執法、甚至陸續出現相關的條例,這方面大家不難理解。
四.政治宣傳和打壓
電檢處未來的權力加強,政治任務成為重點,相信早前對「影意志影院」放映《理大圍城》的刁難不會是個別事件,處理手法只會更嚴苛,甚至部份人士被捕,創作及放映空間只會一再打壓。另一方面,部份年青導演及演員,包括一些過往強調本土的人,為求自保、或者為了得到較多機會,自願或非自願的成為護旗手,成為彭浩翔或周柏豪2.0也不見怪。
港式主旋律電影陸續出現,像《時代》這樣的電影只會愈來愈多,或者像大陸主旋律電影如《我和我的祖國》般,一看片名就知道是維穩之作。港式主旋律電影,或以歌頌港人愛國、九七主權移交和獅子山精神為主,香港觀眾不愛這類電影?根本不重要,票房造假就可以了!票房造假或愈見明顯,甚至推動新一批影評人及KOL來為這類電影護航。這些影評人和KOL,或會佔據主流傳媒的位置,並打破以往評論界作風,以大陸美學、觀點和角度作基礎,重新評價整個香港電影發展。
部份港式主旋律電影是大製作,在偏重大製作的金像獎中,即使政權沒對主辦方施壓,這類電影獲得多項提名並非難事。港式主旋律電影是否得到主要獎項較為次要,因為只要獲得多個提名,足以證明它們就是香港電影的主流。當然,像《十年》般「政治不正確」的電影獲得大獎的賽果難以做到,因為這類電影,放映都遇到不少困難,恐怕連符合金像獎入圍資格也達不到。
五.主流與獨立
健康寫實、勵志題材仍然會成為香港電影主流,表面上這類電影較安全,由於電影涉及所謂的健康勵志,由政府到民間好像難以找到反對的理由,但編導如何處理相關的社會議題呢?政治紅線從來不明確,編導會否為了自身安全,拍攝這類電影時會否刻意避免觸碰紅線、而未能深入相關議題呢?這樣會否讓作品變得離地,觀眾亦逐漸感厭惡呢?甚至連青年影人也開始厭倦創作這類題材?加上政治審查問題,促使更多青年影人投入獨立、或應稱為地下電影的創作,創作一些電影工業內難以出產的作品,但在政治角度下,這類電影難以得到正常放映之機會。至於支持「黃色經濟圈」的人,如何看待這類獨立作品呢?能否突破政治方面的限制?這些電影水準能否得到本地及海外的關注?這需要看市民及創作者的創意及能力了。
總結:不幸的決定因素
以上內容,筆者的確以較悲觀的角度出發,也不願意看到上述大部份事情發生,如果疫情盡快減退、政治上愈早光復香港,上述內容發生的機會愈低,始終像維穩電影拍攝等措施的確需時。不過光復香港,也要光復香港電影,如果我們不仔細看清自身問題及未來可能發生的不幸、不針對問題解決、或想辦法應對的話,即使上政治上做到光復香港,香港電影也未必能夠光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袁廸旗,「筆記電影會」召集人,影視工作者,眼見香港影視業問題多多,因此撰文分析及批評現今香港影視問題,希望問題得到大眾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