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觀音心、地藏願
文章數
406
追蹤數
8
已付費
NaN
追蹤專題
贊助作者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止觀坐禪法要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禪林寶訓》
《如何安住身心》
《普賢行願品》講記
《格言別錄》
文章列表
專題介紹
止觀坐禪法要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禪林寶訓》
《如何安住身心》
《普賢行願品》講記
《格言別錄》
置頂文章
《禪林寶訓》
《清涼池畔》42《廣欽老和尚開示》十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老和尚開示:「那些隨順自己自由意識生活的人,往往會失敗;不會作卻裝會的,也會失敗。」 「自以為是,從文字般若上去學佛而不躬行的人,終為文字所縛,心不得解脫。」 「念佛,念到心中只單純一念,無其它雜思想,便能預知時至。若還有其它思想,妄念障住,雖念佛也無法預知時至。」
鋼骨佛心
2022-10-19
1
《清涼池畔》033 《廣欽老和尚開示》一
廣欽老和尚語錄:良因法師 著 「如果情執不斷,嘴裡念佛,念念還是墮娑婆。如果懇切至誠,放下萬緣,那麼,一念之間,便能到西方。 萬緣牽扯,割捨不下,那麼,百年萬年還是在三界內。」 父母只是讓我們借著他們的身體來投胎,不論是恩是怨,都是業緣,只有立誓成道報親恩,才是修行的正因。 傳某師與傳某師在客堂談及
鋼骨佛心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32《廣欽老和尚簡介》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生於遜清光緒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圓寂於一九八六年正月初五,生於福建省惠安縣。於泉州承天寺出家。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 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 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聞之,趕
鋼骨佛心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31《法的語言》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法有它自己的語言 這對所有的人都一樣因為 那是「經驗」的語言 如果你想去尋找佛法,那與森林、山或洞穴都無關,它只能在心中找到。法有它自己的語言,這對所有的人都一樣,因為,那是「經驗」的語言! 「概念」和「經驗」兩者之間有極大的不同,就以一杯熱水來說,不論是誰將手指頭放進去,
鋼骨佛心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30《法性》七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我們應該能想像得到,我們的功德和福報是多麼的珍貴!只要環視我們的周遭,有多少其他的生物都是不幸的,以狗、豬、蛇,以及其他動物為例吧!牠們沒有機會學習佛法,沒有機會了解佛法,也沒有機會去修習佛法;這些不幸的眾生,正在承受著果報呢!當一個生靈沒有機會去學習、了解、修習佛法時,牠
鋼骨佛心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29《法性》六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倘若人們擁有好的行為,又能忠實佛法,那麼這些人將能永遠具足德行以及良善。而依著正見,我們會明白,實際上我們離佛陀並不遠,就像是與祂面對面坐一般。當我們了解法時,就在那一刻,我們見到了佛! 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去修行,無論是在樹底下坐著,或是躺著,或是以其他的姿式,他都將能聽到佛
鋼骨佛心
2022-09-25
0
《清涼池畔》027《法性》四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佛在哪裡?佛在法中! 法在哪裡?法在佛中,就在當下! 僧伽在哪裡?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們的心中,但我們必須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會隨口地說:「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們自己的修行卻並不如法,或是不適當。因此,若說佛、法、僧會在他們的心中被發現,那是多麼不恰
鋼骨佛心
2022-09-15
0
《普賢行願品》講記 41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單單第一個開悟就很困難,就像禪宗古德說:「打個禪七,幾個月下來,這當中只要一兩個人開悟,大眾所有消耗的四事供養就消受的了。」各位要是有機會去打禪七就知道,一天五頓飯,包括正餐、小食,一天五頓,要多少人來辛辛苦苦地護持他們打禪七,一切衣食具足,他們就只是專心的參話
鋼骨佛心
2022-09-14
1
《清涼池畔》026《法性》三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即使只以少許直觀的智慧,我們也將能透過各種世間法去看清楚。我們將能瞭解到,在這世間的每件事物,都是一位老師。舉個例來說,即使是樹和藤都能顯示出真實的真理來;依著智慧,是不需去請教任何人,不需去研習什麼的。我們只要能從真理學習,便足夠去開悟了,就像故事中的洽諾果門國王一樣,因
鋼骨佛心
2022-09-14
0
《普賢行願品》講記 40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在正式講經文之前,我們還是一樣,先入於二種菩提心的觀想,即世俗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生有大恩德的父母親,所以一切眾生的離苦得樂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職責,「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我們應當發起這樣的世俗菩提心,有能有所;再來,勝義菩提心
鋼骨佛心
2022-09-14
1
《清涼池畔》025《法性》二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舉一個佛陀的事例來說:佛陀的前生,是洽諾果門國王,他並不需要去學習很多。他所要的,只是去觀察一棵芒果樹罷了! 有一天,洽諾果門國王與他的隨行大臣們去參觀一座花園,坐在象背上,他瞥見一些果實累累, 且已成熟了的芒果樹。由於當時無法停下,便決定稍後回程時再去享用。然而,他卻不知
鋼骨佛心
2022-09-14
0
《清涼池畔》018《靜止的流水》九
良因法師 著 感覺也是一樣。這些東西都必定要有。如果沒有感覺,你就無法增長智慧;如果沒有錯,也就沒有對可言了;在你可以看見什麼是錯的時候,你必須要先看見正確的;你要正確之前,必須先了解錯,事情就是如此。 良因曰 : 這就是透過經驗的直觀,以無常的智慧,來「看破、放下、自在」的方法,在此先有個概念。
鋼骨佛心
2022-08-2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