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為聖妙寶,若未生起應即生
若已生起無退失,輾轉願無盡增生
所有大乘菩薩道的行者,都想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然而生發菩提心,不是憑空或者照著自我想法修行就能夠生發出來的。被視為教主本師 釋迦牟尼佛化身的偉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開示了「發菩提心七次第」,依此次第最終必會生發真正可貴的菩提心。

要怎麼生發菩提心?
依發菩提心七次第,來生發菩提心
- 第一個次第──「知母」:無始劫以來,我們不斷輪迴,過去或現在的所有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父母,過去都用他們的生命來照顧保護我們,經過生死流浪的旅程,我們卻忘記了一切。這麼多對我們有大利益的人,不能夠自私自利的以遺忘來回饋他們。
- 第二個次第──「念恩」:一切有情眾生,過去當我們父母時,皆對我們情深恩重,可能到他們臨終往生後,都還心繫著我們。想到他們的種種恩德,不禁令人涕淚哀戚,實在是非常難以回報。
- 第三個次第──「報恩」:不知道報恩,是世極大慚愧的人!動物都尚有反哺、跪乳之恩,更何況父母含辛茹苦,不斷的付出一切身心養育我們,並賦予珍貴的人身寶,我們應當生起報答此恩的大決定心。
- 第四個次第──「慈心」:我們皆期盼對我們付出關心疼愛的人,能夠幸福長壽安樂,但是不論是想要報效感念的人、還是身邊關係普通一般的,或者是不認識的陌生人;甚至是我們的冤家仇人,都要以慈心來對待。因為他們都曾像我們今生的父母般,愛護我們、疼惜我們,甚至犧牲生命保護我們。
- 第五個次第──「悲心」:除了給眾生安樂,也要能拔除眾生盡一切的痛苦,就好像最疼愛我們的父母親正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氣若游絲,多麼希望我們代替他們去承受這樣的病痛和手術。
- 第六個次第──「清淨心」:施恩不望報,我們做任何利益他人的事,並不冀望對方會知恩圖報,就算他人甚至恩將仇報,我們也不會生苦惱執著,一直保持著清淨無希望心,僅想都是為了眾生這般清淨動機去做。
- 第七個次第──「無上菩提心」:
為了利益廣大眾生,自己必須要先努力成就佛道,才能夠真正自利利他。
觀世音菩薩早於過去成就正法明如來,因救度眾生的本願力,發菩提心、倒駕慈航再現菩薩身相,發願守護眾生免除憂怖苦惱、不退失正法。
為何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含括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所有的精華,如同治百病之萬靈丹。誰只要具備菩提心,一切都圓滿具足;如果缺乏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會失去真實意義。行者懺悔一切的罪業、累積一切的資糧、持無數心咒,接受各種灌頂法門、觀修本尊,主要的目的無不希望能生起殊勝的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不可或缺的要件,如果沒有菩提心,再怎樣精進修持儀軌,終究還是無法成就正等正覺的圓滿佛陀果位。所以,行者修行最重要的行持,就是應該時時練習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因此,對於為自己宣說「發菩提心」的上師,遠遠比教導我們其他教法的上師,恩德更廣大。當年阿底峽尊者提到祂的上師們,會雙手合掌在胸前;但是一提到祂的上師金洲大師時,就會雙手合掌於頭頂上,並且一邊流淚,一邊念著金洲大師的名字。祂的弟子覺得很奇怪,就問尊者說:「上師,請問您上師們的功德有大小的差別嗎?」阿底峽尊者說:「我所有的上師功德沒有大小的差別,但是,恩德上是有差別的。現在我具有一點點的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師的恩德而來的,所以祂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是極大。」
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佛經把二種發心,比喻為一個想要做事的人,和一個正在做事的人,二者之間有何區分?例如:「想」利用間暇時間突寺廟隐陽法、做義工幫忙分擔法務。這種「想」行善、利益他人的念頭,就是一種「願」。如果是對一切眾生發願,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究竟成佛,叫做「願菩提心」。將「願」力化成實際的行動持續進行,並且投入利益思生,圓滿佛果而發願,實際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就是「行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在資糧道、加行道中,依靠世俗菩提心,經過長期熏修。最後在「見道」的階段中,見到諸法實相、證悟遠離一切驚論性智慧之實義,這時所發的心稱為「勝義菩提心」。真勝義菩提心,必須要依靠修行力與極強的信心而證悟,並非依頼修持儀軌而來。然而,初學佛的行者,學習發「世俗菩提心」則必須先依靠儀軌,並且於上師面前聽受·保護所得的菩提心不退失,還能日益增上,應随時随地反覆如此實修。
本文內容引用<龍德上師大圓滿>

▣ 觀音山 2025年孝親 報恩 祈福 迴向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 護持壇場功德主▸https://www.fazang.org/wish/index.php?ID=1&e=145
壇城為諸佛神聖於世間安住之勝位,一座莊嚴殊勝的壇城,將攝受有情眾生生起對佛法的感動歡喜心、好樂隨學心,善根益漸增長。在《佛說菩薩本行經》闡述一個故事,昔時有一位婆羅門見佛莊嚴,以偈讚嘆, 佛陀慈示:「此婆羅門以極清淨虔誠之心讚詠三寶,於往後十三劫中,天上人間自然受生,不墮三塗八難之處,相貌端嚴、辯才無礙、智慧明達,人人讚嘆。日後出家修行,將成就辟支佛果,名為『歡悅』。」
僅此一念隨喜讚嘆三寶之因,竟能收獲如此長遠的利樂,直至解脫。若能成為護持法會壇場的功德主,令法會現場嚴飾莊嚴,令無量無邊的有形、無形眾生瞻仰,等同邁向光明彼岸,護持者也將共成善業,廣結佛緣,這是多麼殊勝難得的盛事!
觀音山所舉辦之「孝親 報恩 祈福 迴向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兩日法會將利益的眾生,是不可思議地廣大無邊。若能護持一場法會相關備辦所需,成就無量無邊眾生之解脫大利,能令行者招感快速改變命運、福報資糧豐盈,所求滿願,感應迅速,真實不虛。

更多請見「觀音山 全球資訊網」
https://www.fazang.org/info/events.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