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有個故事】敞開的親子對話,為什麼會草草結束?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小時候哪敢跟父母要東西?那時候看到妳阿公阿嬤賺錢那麼辛苦,我們都自己存錢⋯⋯」聽到爸爸又開始講起小時候,剛提出需求的小粒眼神移至一處放空。
這是一個敞開溝通管道、期待親子間平等理性對話,但卻草草收尾的故事。
為什麼敞開溝通,卻得不到理想的結果?

為什麼敞開溝通,卻得不到理想的結果?

我依自己的親身觀察,整理出了4個面向來回答這個問題:
  1. 親子想要的溝通結果
  2. 父母的隱性期待
  3. 孩子的真實期待
  4. 溝通結果不理想的原因?

一、親子想要的溝通結果

這裡先談談上高中的少女小粒與父母,各自期待在對話中獲得的理想結果:
  • 父母:
    願意在百忙之中撥出時間、敞開溝通渠道,與孩子坐下來好好說話,這樣的父母大多都是願意嘗試「傾聽孩子的需求」以提供適當協助,有意識地避免成為一個專制獨裁的父母。(有些則是不想重蹈上一代親子間溝通的遺憾)
  • 孩子:
    渴望被理解、抒發自己的感受,說話的時候有人懂、提出需求的時候有人回應,就算被拒絕,至少也有發表的機會,並且被回應不可行的原因,而非單方面被權威性角色決定生死的感覺。(我想這份期望不論大人小孩都是一樣的)
建立溝通的橋樑不外乎是想得到以下結果:協調執行方法,讓親子獲得最佳利益。就算各退一步,至少要是雙方都能免強接受的結果。

二、父母的隱性期待

小粒提出需求後,從爸爸的回應可以得知幾個有趣的目的,這些並不一定是有意識的,而可能是出於無意識地表達,甚至是不知道如何表達才會說出小時候的故事,想讓孩子從中「感受」到某些資訊。我將這些有意或無意表達出的訊息稱為「隱性期待」,我認為小粒爸爸趁此機會表達的期待有:
  • 抒發自己在相同情境時的感受,想對比出現代小孩的幸福。(例如向父母提出需求)
  • 拿小時候當範本,在溝通中變相地增加了對孩子的期待。(例如自知什麼需求不該提)
  • 「我做得到(體諒父母、互相著想)為什麼你不行」的失衡感引發爸爸的感觸與期待。
  • 不擅長表達自己、不知道如何指涉自己的需求,只能以事件上的隱晦意義來描述。
  • 放大自己做到的,認為孩子應該藉此學會分配資源(金錢),為自己的花費行為負責。
這些不一定是有意識的,而是在理性陳述與感性連結中,相互交參的結果。
在溝通的時候,父母習慣用以前的生活對比自己孩子的生活,彷彿在細數之中,就能夠傳遞自己想要表達的心情,用以達成親子間的隱性共識:珍惜資源並對自己負責。

三、孩子的真實期待

孩子認為父母有讓自己提出需求的空間時,會嘗試對父母坦白自己的需要,因為他們信任自己的所需所求是能夠被理解的。孩子期待的不外乎:
  • 需求被同意、被認同,父母肯定自己的決定
  • 給予時不要唸些有的沒的,能無條件的支持
  • 不可行時能好好說明,不要扯東扯西講一堆
  • 不行就不行,不需要用憤怒的方式責罵斥喝
對孩子而言,出於信任才會提出自己的需求,預設上當然會期望能被接受、被理解。因此父母的回應不如預期時,難免會失落想上訴、想知道原因。
有些孩子只是想在父母認為不可行時,看見父母願意一起想其他辦法(同理自己的立場),而不是在提出父母不喜歡的需求後,反映出自己像個做錯事、不值得被愛的孩子。

四、溝通結果不理想的原因?

有些父母會直接否決、抗拒、以權威式的口吻不容置疑地提出決定,不明所以的孩子容易感到錯愕、挫折,甚至覺得自己做錯事了。但我們這邊談的是「願意敞開跟孩子溝通的父母」,那麼,都願意敞開了為什麼還是無法達到有效的溝通呢?
我認為是:溝通談話的主題被混淆了。主題被混淆產生了3個溝通障礙:
  • 障礙1:「隱性期待」讓主題跑偏了
每個人願意敞開親子溝通管道的目的不同,但至少都期望能讓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且在父母判斷過後,回應出讓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結果,以達到各自最佳利益為目標吧?或至少是雙方各退一步、達到彼此免強能夠接受的結果。
然而,討論的過程中往往讓人迷失方向,尤其是話語權較大的父母參雜了一點自己的「隱藏期待」時,總讓孩子有種越扯越遠的感覺,最後再加上個人的感性連結與情緒的湧起(有些父母會越講越激動),就很難回歸原本的主題「回應孩子需求」的討論上。以小粒爸爸為例子:提起小時候的自己是如何面對自我需求的,再以自己的標準暗示孩子也要有這樣的行為標準,他附帶了父母的期待在這場親子溝通裡。
我認為生活上的溝通、談話,雖然不需要太嚴肅但可以有個主題能圍繞發展,並且最好一次只談一件事(攪和在一起很難讓事情筆直推進)。
  • 障礙2:孩子只能「都給你講」
簡單試想,如果在他人談論需求時,急著插入自己的需求、要求對方也看看自己的難處,那麼這場談話焦點只會從「原本的目標」,也就是討論孩子的需求,轉移到另一個「也想被解決的目標」,也就是父母的感受與期望上。
對孩子來說,此時只會認為:說願意談論我的需求的是你,轉移焦點開始講起自己的也是你,你真的有想要理解我嗎?真的有想站在我的立場看我的想法嗎?還是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在講出真實的期待前,就先被言語回擊一頓,除了表現出一副「都給你講」的樣子外,還能期待孩子怎麼思考這個情況呢?
  • 障礙3:對結果沒有共識
溝通的結果不理想,通常是雙方對談話的結果沒有共識。會沒有共識除了尚未達到彼此的期待外,或許是主題本身被混淆、談話偏離軌道,亦或是一開始要談的就不是原本以為的主題。
當談論孩子的需求時,如果有不認同之處,以故事來舉例讓孩子反思是可行的,有因、有果、有能夠相對應目前話題的結論,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說明、耐心套用,即便結果是不可行,也會讓孩子的需求有被尊重、被看重的感受。
若只是一昧的提起「自己認為」有所價值的故事、能夠借鏡的過往,孩子不一定能夠捕捉到父母的重點是什麼。例如小粒爸爸提到自己小時候的事,可能是想暗喻珍惜資源、減輕父母的辛苦、互相著想等,但孩子的理解與圈取的重點不一定和父母一樣(再說光是成人看同一篇文章,畫的重點都不一樣了)。當聽不懂你的暗喻時,孩子只會覺得你拿自己的表現來數落他有多不好、有多不如你。
此時不用談共識了,孩子根本不知道你開啟這個談話的用意為何?是不是只想證明他錯的多離譜?

總結

能夠開啟對話是很珍貴的,我們都知道討論的目的是為了最大的共好(至少彼此能夠免強接受)。然而,在參雜「隱性期待」時,總讓人有種越扯越遠的感覺,很難回歸原本要達到共識討論上。
這並不是說父母不能表達自己的期待與立場,而是要先討論完一件事,再討論另一件事。今天談的是「孩子向父母」表達自己的需求與需要,要協調的是可行性與不可行時是否有替代方案?如果將焦點轉移到「父母向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期待,那麼這將會是另一場談話,不會是在討論孩子需求時提起。
若習慣將話題混為一談,開啟再多次的談話,也只會讓孩子覺得「講了也沒用」,父母同時也會感到挫折,認為自己始終都願意敞開著,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對自己敞開。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願意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已經是很棒的第一步。然而,就像學習任何的新事物一樣,想要扎實穩當地達到理想的互動關係,我們需要長久的相互調整與看見,又因年齡增長而各有不同人生階段,親子的互動關係將會是一輩子的學習。祝福大家。

捕捉人間的片段故事。
👉🏻感謝您閱讀閒人的聽故事心得
👉🏻如果您喜歡文章請按下愛心❤️
👉🏻邀請您在有餘力時按下贊助】☕️
👉🏻每週持續來點靈感請按追蹤】✅
這些都將會成為我持續分享的燃料
🚀
7.8K會員
215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