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你不覺得嗎?人太善良了所以才會被傷害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眼望去,咖啡廳裡沒有比杏二的座位更加陰鬱的地方。我朝向目光定焦桌面的他走去,或許是影子倒上了桌,才讓他在抬起頭的同時,嘆出一口氣,並在視線望進我雙眼的瞬間,完美停止嘆息的尾音。
今天的故事,是關於善良和一顆被傷害的心還有對話帶給我的反思:為什麼善良的人會被傷害?
「你不覺得嗎?人太善良了所以才會被傷害。」杏二雙肩垂下。如果是卡通,眉毛大概會是八字眉的形狀。
「怎麼說呢?」我問。
「我覺得我太善良了,所以別人才會傷害我。」杏二說。
「怎麼會這樣覺得呢?」我問。
「我覺得我的好很不值得。不想傷了和氣所以盡量配合,但在我需要的時候,卻根本沒人在乎我!我覺得很受傷,為什麼善良的人要這樣被傷害?」杏二說。

為什麼善良的人要這樣被傷害?

我也想問,為什麼善良的人要被傷害?但在此之前,我認為更重要的是釐清彼此對「善良」的定義:
心地端正純潔,沒有歹意邪念。
——〈教育百科
與杏二的對話中,我不知道這個定義能被套入多少。至少我認為杏二確實沒有惡意,甚至也會說他帶著善意為別人著想。但,這些與善良好像還是有點不同,我試著描述我認為不盡同的地方。
之於我而言,比起「沒有歹意邪念」,更值得關注的是「心地端正純潔」。畢竟為身邊的人付出,通常都是帶著善意的,而撐起這份善意的起心動念是否端正、純潔,反而容易被結果掩蓋。
也就是說,付出善意的起心動念,時常躲在表面的結果後面,偷偷牽動著我們的情緒。
但它過於隱微,讓我們誤認為傷害是起源於自己的端正、純潔,而不是在起心動念運轉時,不小心狹帶的願望。

「我這樣說可能有點冒昧,但其實我認為你的好很值得,它讓你得到了想要的結果。你不傷和氣的盡量配合,確實讓事情順利完成了耶!」我說。
「是沒錯,可是我覺得很受傷。為什麼大家都這麼自私,只顧著自己?」杏二問。
「如果可以,我想聽你說更多覺得受傷的地方。」我說。
「相對於大家的自私,我是比較願意把在乎的人放前面的人吧?所以比較脆弱。」杏二說。

把在乎的人放前面,所以比較脆弱

我一直認為願意看見他人需求,並且有餘力付出回應的人,是強大的。直到聽了杏二的想法,這份新詮釋讓我有點難消化。更具體而言,杏二說的好像也有點道理?
杏二的感受是真的,我相信他會為此感到受傷的想法。不過仔細想想,誰不願意把在乎的人放前面呢?能夠在重視的人有需求時,給予(情感或行動上的)支持,對我來說是很幸福的。
我不確定杏二的「放在前面」是指將他人放在「自己前面」,還是放在「相對優先位置」的那種前面。我認為,每個人都會把在乎的人放前面,只是那個人放的不一定是自己。如果追求的是「我在乎你,你也要同樣在乎我」,就不難理解這份脆弱,來自於杏二狹帶的願望:一份對等關係。
抱著期待給予善意時,沒有給出相等回應的人,容易被形容成自私。杏二拍板定了結果,為對方套上自私的韁繩後,草草掩埋了內在的失落感,將目光定焦在對方的外在行為,認為是對方造成傷害。

「嗯~你很體貼他人、願意選擇將他人放前面。能說說具體而言,是什麼讓你覺得大家都比較自私嗎?」我問。
「每次都說朋友朋友,但我真的要約時,大家還不是都以自己的另一半為主?我每次都配合大家,你不覺得善良的人很吃虧嗎?」杏二說。
「像你說的,你會把在乎的人放前面,⋯⋯」我還沒說完,杏二接著說:「對啊!我很在乎大家,可是一次次這樣,我真的受夠了!我覺得很不公平,不知道為什麼要經歷這些?如果大家都這樣對我,我也不想當好人了。」

大家都這樣對我,我也不想當好人了

沒說完的,讀者應該已經猜到:「別人也只是把重要的人放前面,而這很正常。」
回到杏二的疑問「為什麼要經歷這些」?我認為他確實不需要經歷這些。遇到不公平的狀態時,人們時常忘了,能夠幫助自己的通常是自己,能幫助自己脫離吃虧處境的,也還是自己。此時的他忘了,只有自己能對自己的感受負責。
當然,我們還是有需要他人從旁協助的時候,但這並不影響最內核的自我覺知。聽起來可能不近人情,不過,從自我覺知到作出新選擇,是很個人的事。
聽到「受夠了」,其實我很替杏二開心。畢竟,交由他人定奪自己的處境,是誤認為自己沒有力量、誤會自己是沒有選擇的,而杏二發現了不對勁。如果不當好人(我不知道他對不當好人的定義)能夠緩解內在的不平衡,或許也很好。
這麼說可能嚴厲了點,(撇除極端案例)內心處在受害者的位置,讓對方有傷害自己情感的機會,這樣的傷害或許難以推咎。

其實被傷害的不是善良,而是

  • 內心失衡,偏離端正之心
透過對話,我能理解杏二因為顧及他人感受,由衷給出了善意,最後卻換來一顆受傷的心。也因為在乎他人,而讓自己的需求退居後方,最後內在產生不平衡,才讓情感處在脆弱的狀態裡。
在一開始定義「善良」時,正是這份失衡,讓杏二早已經偏離了「端正」之心。
  • 狹帶上的願望,帶來痛苦
傷害來得過太真實、太痛苦,讓人慣性地草草將不堪的形貌掩埋。杏二的脆弱來自於無法承受再往自己內心下挖一寸。因為只要再挖一寸,就會看見狹帶著期望的自己,那是連自己都不忍直視的真實自我。
也是在此時,善意狹帶上私人願望,不再只是「純潔」無雜念。
  • 壓縮自我空間不是善良
無法直面的結果,是來不及哀悼、來不及多看一眼傷口在哪,就急著面向外部,指認讓自己受傷的兇手。杏二測量自我與他人的距離,就是「善良」與「自私」之間的落差。他誤以為是這個落差傷害了他,事實上,是他的期待傷害了自己。
基於定義而言,我不會將杏二描述成「善良」、也不會將他人看成是「自私」。杏二確實體貼又友善,但這麼做的代價是壓縮自己的需求,後果已經超出他所能負荷。而他人卻(覺得)無端招來怨懟,這樣的相處不會是善的循環。

總結

謝謝您讀到這裡。真想要自己有長話短說的能力(拍額)。我想,不是善良容易受到傷害,而是付出善意時,內心狹帶著的小期盼沒有被承接到,才是受傷失衡的主因。
這篇反思目的是梳理出能讓杏二內心更自在、更舒適的關係切入點,無意框定善良與自私的準則(我也不能)。我的認知不一定是對的,只期盼提供恰巧需要的人一點靈感。
最後想補充的是,並非所有人都能發現他人所謂的「付出」。如果看見了,回應也不一定是我們理想中的形式。不知道該如何答謝時,我們不也是用自己的方式回報嗎~
祝福看見文章的您:'

一個閒人捕捉人間的片段
👉🏻如果喜歡文章請按下愛心❤️
👉🏻持續來點靈感請按下追蹤】✅
👉🏻文章若有幫助也歡迎贊助】☕️
這些都將成為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8.6K會員
221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