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魚不存在】放棄了魚你可以去到這世界裡的另一個世界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魚不存在》是一本藉由科學和心理學探討生命的本質,也是作者找到在「這世界裡的另一個世界」的故事。大衛·喬丹是書中的一條主線,他曾經為自然界帶來秩序,發現了當時人類所知近五分之一的魚類,並獲得無數的獎項,後來也成為了美國史丹佛大學校長。看似無比優秀的人才,但是其實「混沌之力」已經無數次的奪走他的心血和家人,換作是其他人可能早已放棄了,但大衛並沒有屈服於絕望,遭到混沌之力打擊時,他就加倍奉還,更用力回擊。作者露露很好奇大衛是如何堅持不懈,支撐他的堅不可摧之物到底又是什麼,露露想透過挖掘大衛的故事,效仿他的信念,並找到人生的指引。




首先,無論世人對大衛·喬丹的評價如何,我都認為他是一位對世界極具「影響力」的人物。在19世紀,大衛發現了許多當時不為人知的魚,並將牠們命名分類,對後來的分類學影響甚大(先不論魚存不存在)。之後面對接二連三的混沌之力的荼毒,他不但沒有因此失去意志,反而愈挫愈勇,因為在大衛的心裡面有一個「堅不可摧之物」,讓他總是在悲劇後可以立刻站起來,並一直朝著目標前進。


故事來到了下半段,大衛的性格突然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在他多次造訪奧斯塔村(一個身心障礙者的庇護所)之後,他便錯誤並武斷地認定「對生物提供任何形式的長期幫助,最終都會導致其身體和認知功能的衰退」,他擔心住在那的人會退化成「新的人種」,接著就提出慈善行為可能造成「最不適者生存」,唯有徹底去除這些「低能兒」,才能防止人類衰敗,並在美國大力宣揚「優生學主義」,剷除「劣等人」才能保持優質的世界。


這個瘋狂的行為在後人眼裡看起來是多麼的可笑又可恨,以前的他明明是那麼的有自信又勇敢,如今卻變成了殘忍無情且不知悔改的惡人。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大衛產生這麼大的轉變?在背後支持他那錯誤的信念到底是什麼呢?


是因為他那樂觀的性格,透過自欺的手段,讓他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到死都不須為自己造下的罪孽──主張消滅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也沒受到任何懲罰。


…… …… …… …… …… …… …… …… …… …… …… …… …… …… …… …… …


「自欺」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稱作正向錯覺,利用一個小小的謊言替我們釋放壓力,每當遇到挫折時,只要稍微調整敘事角度就能改變想法。正向錯覺可以讓我們獲得恆毅力,也就是即使沒能獲得正向回饋,也依舊不氣餒、不放棄,而大衛剛好就是這種人。當混沌之力奪走他的家人、朋友、成就時,他就是利用自欺的手段,堅強地走下去。


但是過度的執著卻變成了一股邪惡的力量,使他誤入歧途。作者分析,是因為年輕時的大衛曾經被植下「自然之梯」的觀念:在自然界中有把梯子,所有的物種在這個階梯上都有屬於牠的位分,越高等的動物就位在越上方,越低等的動物就越在最下方。就是因為這個想法,讓大衛年幼時被鄙視的採集花朵習慣,被提升為「最高等級的傳教工作」,而研究魚類並幫魚命名以及分門別類這份工作,就如同代替上帝在這個世界中挑戰混沌之力,為地球建立秩序。除了過度自欺以外,這個「堅不可摧之物(自然之序)」也是支撐大衛一路走來的精神樑柱。


所以當大衛看到奧斯塔村的景象時,他便覺得自己有責任拯救社會──透過絕育的方式讓「不合格者」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並貫徹自然之序的信念。當他的優生學主義遭到反對聲浪時,當律師、州長試圖推翻優生絕育法時,他硬是暴力地回擊那些人,維護這個武斷的信念。明明就有這麼多證據證明大衛是錯的,為什麼這個人仍要如此頑固地堅守信念呢?



因為自然之序的信念就是大衛的生命意義。



大衛從小(研究野花和星星)就被周遭人看不起,唯一支持他的哥哥過世之後,他便陷入了一片黑暗,而陪伴他度過黑暗的時光同時又填滿心裡的空洞的就是那「神聖的工作」,和他的信念──揭示所有物種在大自然中的「排序」,而這個信念確實把他帶向美好的世界,讓他從「不合格者」變成了優等生。


他極力維護信念,不願面對眾人的反對,是因為如果放棄了信念,就如同否定了他自己,沒有了信念,對大衛來說就等於失去生命的意義,他就會變回當年那個被人看不起的小男孩。因此,當他面臨到阻礙時,他都會很快地振作起來,繼續往目標前進。



從不屈不撓這點看來,大衛的確是恆毅力的最佳代言人,但是我總覺得大衛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自然之梯確實帶給了大衛巨大無比的價值感,恆毅力也是他的優點之一,正向錯覺讓他自信心爆棚也沒錯,但同時我也質疑:真的有人能夠像大衛一樣(如此冷血)在失去兒女以及畢生心血後(的一兩天),就立刻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工作,甚至比之前更努力嗎?


我覺得在大衛的世界裡或許還存在一個受到創傷的他,每次遭受到打擊時,他都會透過關掉身體的感覺,選擇不感覺感覺,疏離外界,並從魚那裡獲得安慰,透過「賜名」魚類,將牠們分門別類分裝在罐子裡,像戰利品一樣陳列出來,深怕其他人不知道他的豐功偉業。幫物種命名這份偉大的工作,讓大衛脫離痛苦的現實,活在幻想的世界中。


樂觀只是大衛的表象而已,內在的他也許早已被悲傷腐蝕地破爛不堪,只是一直以來他都是利用「過度的自欺」的手段掩飾真正的自己,在眾人的面前竭盡全力維護人生勝利組這個形象,只想讓世人看到他成功的一面。


…… …… …… …… …… …… …… …… …… …… …… …… …… …… …… …… …


大衛的故事只是作者用來說明她自己是如何透過大衛追尋人生意義,以及失去目標後的方向,從科普的角度來探討心理學和她的人生轉變。雖然大衛在生前分類的「魚類」被被後來的分類學家否認了,但「魚類」存不存在,並不是本書的重點,重點是我們能不能夠放棄「魚」,讓整個類別從自己手中溜走。科學雖然是理性的又經過實驗證實,但也不能因此陷入武斷,因為確信不疑不會帶來真正的進步,任何人都應該要抱持著「遇錯則改」的態度提出質疑



就如同作者的大姐所說:「成長就是學會不再輕信別人對你的評價。」



當我第一次聽到《為什麼魚不存在》這個書名時,當下感到很矛盾──為什麼「魚」會不存在?魚不就是常常出現在餐桌上的魚嗎?牠不是自由自在地在大海裡生活嗎?怎麼會不存在呢?
讀完整本書後(呃,讀了三遍後),我才知道──「魚」除了代表科普上的魚類,也意味著「秩序」和「規則」,以及「框架」


「魚存不存在?」這個科學論證對我來說不重要,分類學家是如何排序動物並將牠們歸為同一類,我一點興趣也沒有,但是我和作者的觀點相同,即使「自然之梯」存在於我們的世界裡,我們依然能夠放棄魚類,放下社會對我們的「框架」,自由地活下去,邁向更美好又更自由的世界
但這也不代表「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這個世界還是需要「魚」,需要在法律、倫理道德、人際規範中運作,否則世界終將會變成混沌又毫無秩序的地獄。而我們只需要在「魚存在」的社會中,放寬心胸,勇於接受新思想,並且用更宏觀的視野去看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生命即可,人生以及生活方式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魚存不存在」。


  • 不要對眼前所見事物抱持成見
  • 用好奇和質疑的眼光去審視每件事
  • 以開放的心胸看待這個世界
  • 信念可以支撐我們也可以傷害我們

就是作者在這本書裡最想傳達的理念。


立刻購買《為什麼魚不存在》






我是一名憂鬱症.焦慮症患者。 這裡有我的生活體悟、治療過程,也有閱讀心得,文章風格可能會依當下的情緒有所不同,但是我會儘量在狀態良好時多產出一些作品。 你可以在這裡分享你的情緒、對憂鬱症患者的建議,但請不要書寫負面的人事物,因為我也無法回饋你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