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紐約時報擁有一間偷來的房子?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加達·卡爾米(Ghada Karmi)返回卡塔蒙(Qatamon)

raw-image

作者:Ghada Karmi

翻譯、製圖:Chia-Chen, Chu(英翻中)


從城市的(阿拉伯)東部到(以色列)西部只需很短的車程,但這也可能是前往另一個國家的旅程。直到1967 年,分隔耶路撒冷兩部分的舊分界線實際上已經消失,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它仍然在那裡,特別是對以色列人來說,他們不喜歡越過它走向阿拉伯那一側,儘管這條分界線在阿拉伯半島地圖上已不復存在。但對我來說,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可分割的城市,我們的老房子仍然矗立著,見證著耶路撒冷的阿拉伯歷史——無論以色列後來對它強加了什麼詭計。


一週前,我收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邀請,要去拜訪《紐約時報》分部總編史蒂文·厄蘭格(Steven Erlanger)在他位於西耶路撒冷的公寓。我以前沒有見過他,我也沒預期會想見他。他工作的那家媒體,並不以同情巴勒斯坦人或其原因而聞名,我不認為該報的以色列記者會有不同的感受。厄蘭格以某種方式獲得了我的聯絡方式,突然寫信給我,告訴我,他相信他現在住的公寓位於我舊家樓上。他說,他是透過閱讀我的回憶錄《尋找法蒂瑪》而認出它的,該回憶錄描述了我早年在舊家那棟房子裡的經歷。


我被激發好奇心,尤其是來自這樣一個來源的接觸,並同意他的邀請,親自去參觀。拉米(Rami)是一位年輕的巴勒斯坦律師,也是醫生和醫生妻子的兒子,他曾是馬赫(Maher)位於拜特哈尼納(Beit Hanina)的家中的客人,他從拉馬拉(Ramallah)開車到耶路撒冷帶我去拜訪他。


1948 年之前,我們住在一個名為卡塔蒙 (Qatamon) 的新建地區,位於舊德國殖民地以北,當時是西耶路撒冷更令人嚮往的郊區之一。那時,這裡主要是基督教徒,但也居住著許多像我們這樣的穆斯林家庭,還有零星的猶太移民和其他外國人。其獨棟的石頭別墅通常被花園包圍,因其建築和環境而備受讚賞。 1948 年我們和我們的鄰居被迫離開後,以色列政府將貧窮的猶太移民家庭搬進了被清空的房屋,該地區經歷了一些衰落。然而幾年後,它又復興了,並越來越受到富裕的以色列中產階級的追捧,他們認為住在阿拉伯老房子裡很別緻,因為它們有「個性」和「特色」。無論是否有任何新的現居者對曾經住在這些房子裡的阿拉伯屋主感到好奇,但他們讓我想起了英國社會中一個類似的新興階級,他們也試圖住在維多利亞時代或更早期的歷史悠久的房子裡,這些房子具有「時代」的特色。


拉米把車停在我舊家的馬路對面。我下了車,站在那裡看著,花園的鐵門、兩邊的樹木、通往鋪著馬賽克地板的陽台的台階,都還在那裡。這不是1948年之後我第一次回來參觀我舊家。我第一次回訪是在1998年,恰逢以色列建國 50 週年,當時居住在那裡的美國猶太租戶允許我進去,儘管他們很惶恐不安;2000 年,繼承他們的以色列租戶又不允許我進去。那次拜訪時,我的女兒當時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她陪著我,走到緊閉的大門前,問站在門後、好鬥地盯著她的男人,我是否可以像以前那樣環顧四周。他是一位身材矮胖、留著側髮、戴著無邊便帽的正統教派猶太人。 「不!」他憤怒地喊道。 「走開,不然我就派人來抓你了!」


房子的一側有一段台階,通往二樓,那裡大概是厄蘭格等待著我們的公寓。打開門,是一位文明的、彬彬有禮、相貌和藹的中年男子,棕色頭髮,戴著眼鏡。他歡迎我們進來,並邀請我們到他俯瞰花園的陽台。天色仍然很亮,但很快就變成黃昏了,正是中東日落後的情況。我問他知不知道上層是什麼時候建造的,因為我們留下的房子是典型的巴勒斯坦別墅,沒有二樓。他只能說,《紐約時報》在1980年代的某個時候買下了這套公寓,並開始將分部總編安置在那裡,所以當時它肯定已經存在了。


「你是對的,」我說。 「樓下的別墅確實是我們家。」


氣氛有些尷尬,他神情不太自在。我想知道他是否後悔邀請我來。


「我也是這麼想的,」他回答。 「這房子符合所有的描述。順便說一句,妳的書很棒。我很喜歡它。很高興認識妳。謝謝你,拉米,謝謝你帶她來。」拉米微笑著點點頭。


「好吧,謝謝你閱讀它,」我說。 「但我很好奇你為什麼決定聯絡我。難道只是為了證實你對這棟房子的懷疑嗎?」


「不,不僅如此。」他認真地說。 「我發現這本書的某些部分很有趣,尤其是對 1940 年代生活的描述。很棒的內容,我想見見你,也許還想帶你去看看你的老房子。你看,我認識樓下的人,他們真的很好,我們討論過你要來拜訪。他們會樂於見到你。我想要拍妳和房子的合照,讓妳可以留作紀念。這裡,」他指著客廳桌上一台看起來很專業的大型相機。


「你有沒有想過為你的媒體寫一篇關於它的文章?」我問。


他看起來很驚訝。 「不,不,這些照片是給妳的,我以為你想留個照片紀念妳的老房子。」


「這非常好,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寫一篇關於這個故事的文章?」我堅持了下來。 「這將是一個大膽的舉動,我授權讓你寫在你的媒體上。但從巴勒斯坦角度呈現這個故事,將會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你不覺得嗎?」


他清了清喉嚨。 「我沒有這個打算。我只是想讓你回到你的老家,因為我知道這對許多巴勒斯坦人來說並不容易做到。我知道當他們嘗試返回時,他們是如何被拒絕的。」我的腦海中閃現出曾經住在這裡的那個咄咄逼人的正統教派猶太人的記憶。 「所以,房子裡住著一個友好的家庭,他們很樂意讓你進來。你可以隨意四處看看。」他讓這聽起來像是來自現任所有者的慷慨。 「我們應該趁天還沒暗就過去。」


「謝謝。這是一個我不會拒絕的提議。不過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嗎?」他看起來有些驚慌。 「你讀過我的書,並認出這個地方是我的家。你也知道,由於1948 年發生的事情,我們無法再住在這裡了。但你住在這裡、你的媒體在這裡、你樓下的朋友住在這裡,這些事實會發生都是因為我家人不住在這裡,如果你明白我的意思。我知道你不需要我的書來告訴你這一點。但它從個人、人性的角度再次向你講述了這個故事,講述了不得不離開家的感覺,以及這裡發生的事的細節。」


他點點頭,等我繼續說下去。


「所以,知道你所知道的,看到我就在你面前,還有拉米,他的父母在 1948 年和我們一樣流離失所,我想問一下,這讓你現在對以色列有什麼感覺。」


顯然他沒有預料到這個問題。停頓了一下,他說他知道 1948 年的事情一定有很多困難,但那已經是過去了,從那時起事情就已經過去了。他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覺得這對他很重要,儘管以不回答來回應,相較他邀請我參觀我的老房子的可能對我的善意,這肯定顯得不禮貌。但他身上有一種潛在的沾沾自喜,這讓我很惱火。


「我真正想問的是,在一個用這樣方法建國的國家,你是否感到自在?一個必須擺脫像我這樣的人、取代他們,來建立的國家?一個阻止我回返,阻止拿回我的房子的國家?我的意思是,你可以看到結果:你實際上佔用了一棟屬於其他人的房子。你對此毫無感覺嗎?」


「你看,這些事情很難。它們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必須記住歷史在這裡很重要。有些事情沒有對錯。」我進一步要求他回答我的問題,不要迴避,要審視他立場的矛盾。但無論我如何努力,他仍然閃爍其詞,堅持認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歷史現實不容忽視,等等。身為《紐約時報》的員工,在中東問題上一貫支持以色列的人,我還能對他抱持別的期待嗎?然而,厄蘭格給我的印象卻是我所熟悉和喜歡的一類人,他們是有教養的紐約猶太人,品味高雅,頭腦善良,是二十世紀初期來到美國的東歐移民的後裔;他們在許多政治問題上往往是自由派、左傾或激進的,因此應該能夠理解巴勒斯坦的局勢。


與厄蘭格會面,他採取了不尋常的舉動來閱讀我的書,這本書無疑是從巴勒斯坦人的角度寫的,我發現他是一個友善且文明的人,這讓我想像他可能是少數猶太人之一,那些第一手經驗讓他們質疑猶太復國主義事業的猶太人。但他的回應中沒有任何跡象表明發生過我想像的事情,儘管他仍然彬彬有禮,待人和善。沒什麼好說的了,我們去到一樓,他的朋友出來迎接我們。


他們是和藹可親、自由派的以色列人,和厄蘭格一樣,他們的血統很可能來自東歐。他們熱切地歡迎我進屋,就好像我有某種殘疾,讓我特別脆弱一樣。他們識趣地退了出去,留下我獨自參觀裡面的房間。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遊客和潛在購屋者的結合體,我希望我沒有來。儘管如此,我強迫自己環顧四周,但我所能想到的只是在我們之後住在這些房間裡的許多外人,以及他們如何越來越多地抹去我們的存在。


再次走到外面,我按照厄蘭格的建議讓他拍照。他拍了非常多張,而且做得如此熱情,以至於我忍不住想這可能是對他先前搪塞的一種補償。但儘管如此,這仍然是一種善意的舉動,而且我認為是善意的。停留在巴勒斯坦的剩餘時間裡我再也沒有見過他。我們沒有在同一個圈子活動,除此之外和他也沒有再接觸過。如果說我的訪問對他有什麼意義的話,那也沒有在他隨後為《紐約時報》撰寫的文章中體現出來。


由反對加薩戰爭作家組織出版,2024。

反對加薩戰爭作家組織(Writers Against War On GAZA)是一個致力於巴勒斯坦人民團結和解放的特設聯盟。 WAWOG 將作家、編輯和其他文化工作者聚集在一起,希望為應對戰爭的文化組織提供持續的基礎設施。該計畫以 1965 年成立的美國反越戰作家組織為藍本。


解放巴勒斯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