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編輯與設計的參考:影視劇本圖文書不要把字壓在圖上!

raw-image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稍微整理了一下我書架上的影視作品,想找幾個範例來寫,意外發現除了二十幾年前的《雙瞳研究讀本》外,我書架上的書應該完全沒有那種莫名其妙把大量文字加在圖片上的版面設計。(或者在買書的時候我自動地過濾掉了!再不就是被我賣掉了。是說「劇本」也很少人出版,我也不太買寫真或是改編小說。

在整理書的時候發現本來想買的蕭雅全以電影《老狐狸》所發行的幕後寫實《銀幕魔幻》在電子書的排版,把那些壓在圖上的字拆成圖與文字,在流式的電子書裡變得乾淨、易讀,我二話不說地就下單買下了!

為了確定這種「在圖上壓上大量的字」的設計究竟是偶一為之覺得「這樣很帥」,還是大量影視圖文書的常態?我一本一本把那些長灰的劇本、創作概念、電影電視評論⋯⋯全都翻了一次,才稍微安心了一下:啊!不是常態!沒有太多人傻氣地以為「這樣很帥」然後把「書」的內容當成什麼廣告海報在設計!(厚到崩潰的《諾蘭變奏曲》,滿滿大量的圖,也不見它把字壓在圖上!)

「書」本身就是拿來「閱讀」用,即使是大量圖片含蓋一點文字的攝影作品,也很少會把滿滿的文字放上一張圖片(以大大的字體設計章名、篇名頁倒是有的!)最常見的應該是「雜誌」這種形式,才有可能動不動把文字落在圖上!(而且是常態)至於寫真?我倒不確定,因為我離開青少年就沒買過寫真集,但我曾經幫我的老闆做過影視寫真,她是連校色都會在乎角色的臉會不會太黃、太紅、太綠、太藍的人,怎麼樣都要讓自己作品的主角每張照片都美美的,哪會隨便地在那些照片壓上字!

很多老闆、案主、公部門的標案,經常會有那種天馬行空需求,隨便拿一張照片放到你眼前說:「我要把這個做成像MUJI的風格。」然後明明MUJI的海報上可能經常都只有八個大字(無印良品MUJI)和極簡極少的文案,但老闆(案主)拿來的是一百到五百字不著邊際沒有重點的內容!而圖片上完全沒有「乾淨的」位置可以放上那麼多沒有重點的內容!

那些弄得美美的、文青文青的文宣照,都是設計過「哪裡要擺字」是從「拍照」就要想的事,再不是挑照就要想的啊!(什麼,你說請設計P圖就好?呵呵~~那要看你花多少錢請什麼設計啊!)當文字與圖片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就成了那張圖的設計之一了,就不單只是「我要把這些字加在圖上」而已了!

我不確定那些把五百字的內容放在一張顏色繽紛或黑白對比強烈且沒有一個地方是全白(或全黑)的圖片上的人有沒有想過「這是要拿來讀的?」要不你替文字加個色塊,讓文字待在那個色塊上(但色塊又會破壞版面XDDD);要不你縮小圖片,讓版面有個空間可以放文字!我們當然也可以把那樣壓著文字的圖片書,視為一種「寫真」反正翻過去就算了,文字可能不是那麼重要(呵!)

每次要買影視作品或劇本書的時候,我都會很怕踩到雷,什麼創作理念、序文、前言,不舖墊個劇照襯個底好像做錯什麼事一樣;進到電子書的時代,我更怕當紙本轉電子書,版式的格式跟紙本一樣倒還好,但若是變成流式的文配圖,那就得要看編寫電子書的人怎麼應用CSS去把「固定版面」和「流動版面」給區分出來;劇本書如果是進到電子書裡還是依然以「固定版面」來呈現,我應該還是會買紙本書(《火神的眼淚》我就是買紙本),畢竟幾萬密密麻麻的字要在閱讀器或iPad上放大縮小,真的是件痛苦的事,如果紙本的字級、行距、字距再沒斟酌,擠得要命的排版直接轉版式根本就是災難!(電視劇的劇本字很多!)

這幾年還是有不少人不怕「劇本賣不掉」,依然認真的發行了這種在台灣賣不掉的東西。在劇本的排版上,也相較於過去的格式好很多,進到「比較專業」的「書籍」形式,而不單單只是因為劇紅了,是用作讓觀眾收藏的發行!

徐譽庭的《不夠善良的我們》就比《我可能不會愛你》《妹妹》在排版的格式上進階許多!其他的像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都在版面上處理得很好,而《人選之人》的電子書更是可以成為這種影視書的參考範本。

*現階段劇本書在電子書裡最常出現的問題是:在紙本書上有很多「縮排」的格式,進到電子書裡做成流式,應該思考一下要不要縮那麼多?去拿小手機、小尺寸的閱讀器來看,字級稍微放大一點,縮排太多的段落就只剩下一半的版面有字!不只看來尷尬,還很難讀。那就得思考「電子書」與「紙本書」在形式上、使用上的方式不一樣,而做出調整!

或者,有時我們該要思考:到底是人不閱讀了,還是我們自己挑撿了讓我們比較容易閱讀的內容。(這其中閱讀的舒適度也必然是黏著度的一部分!)

圖:我的書架其中一層。


6.8K會員
791內容數
自由工作者、上班族究竟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呢?來看線線怎麼說;業餘的時候,也來跟線線一起看劇看電影及看書;有空的話一起來學做出版、編輯和電子書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