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過程中的世界──繪本敘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在大家都喜歡把繪本分成『看得懂的繪本』、『看不懂的繪本』,這其實讓人有點感傷。或是把繪本分成『有答案的繪本』、『沒有答案的繪本』,大家都喜歡追求有答案的,這樣是不好的,應該是兩種都有。其實,繪本就是一種『不需要這麽急著去尋找答案』的過程。」────日本繪本作家,荒井良二。


一提到繪本,我們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兒童讀物。在成人世界談繪本,彷彿這個人是「不夠成熟、不可靠」的。然而,童話就是「幼稚、低階、不真實的」嗎?

    回顧我們的成長歷程,圖像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似乎在國小中高年級以後即漸漸淡出。升學考試為主導的環境下,我們的教育極度偏重文字與概念思考,漸漸忽略了圖像也是一種語言。以幼兒發展角度來看,我們其實先是看見周遭實體存在的人和物,用圖像理解世界,然後才習得文字去闡述更為抽象的概念、思想。事實上,圖像作為一種敘事工具,勾起的心理感受力,有時比起需要時間鋪排的文字,更為直觸有效。

    而繪本最大的特色即在於,發揮兩種語言各自的優點,圖文交錯,相輔相成。相較單幅圖像,繪本敘事有一閱讀上的要點────節奏感。如同音樂有抑揚頓挫變化,繪本藉由畫面大小、文字、視角切換等方式,營造故事的對比和戲劇性。

以日本知名繪本作家荒井良二的繪本《搭公車》為例。故事情節僅是描述一個旅人在荒漠中等待搭公車,公車卻遲遲不來的過程。然而這期間有多次視角的轉變。先是故事起點(圖1),以視平角、中景的大小簡單介紹主角、地點、意圖,下一頁(圖2)視角便切換到大遠景,鳥瞰主角與環境的關係。在這裡我們從寬廣背景和主角渺小的對比,即可預期這會是場漫長的等待。

圖1

圖1

圖2

圖2


而後(圖3、圖4)主角皆被安排在後景(經過者大、主角小),似乎也是邀請讀者把視線焦點切換至經過的新鮮物事,而不只是主角的等待。想像如果接續的畫面改為:主角都如首頁立於畫面中央,以主角為前景構成的畫面呢?那麼就真的是一個無聊的等待故事了。

圖3

圖3

圖4

圖4


再翻至故事最高潮處────公車終於來了的這頁(圖5),作者又切換一個視角,打破前幾頁反覆的形式。大跨頁與仰角,誇示公車逼近帶給人的期待。主角甚至被排擠到畫面之外。接著再一跨頁(圖6),凸顯公車遠走後,一望無際的沙漠裡,渺小旅人無語的窘境。這期間,包含了旅人的想像時間、實際經歷的時間。如果不重視圖像敘事所營造的心理轉折,便只會讀到一個莫名其妙的結尾。

圖5

圖5

圖6

圖6

重新(或者首次)接觸繪本的成人,可能會發現自己的視線首先都往文字去,有些故事讀完不知所以然。此時不妨先放下既有知識框架及期待意義的習慣,再多花幾次閱讀,感受圖像裡「不可言說」的經驗:

1.      概覽整本繪本

2.      刻意不讀文字,只讀圖,觀察單幅圖的敘事細節

3.      觀察前後圖之間的關聯

4.      觀察文字如何發揮其能穿越時空的特點,串起圖像,補足圖像不能及的敘事

如此一來,便會發現每次閱讀,都可能帶來新的收穫。

    繪本的主要讀者大多設定為兒童,不過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繪本模糊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線。什麼樣的繪本值得大人讀?英國作家C.S.路易斯曾說:「大多數人在看待成長時,都只把它當成是階段性的變化。隨著長大,人們就會跟過去的階段有所切割。……換句話說,等到我們長大成人時,我們便丟棄調過往的人生階段,一心一意扮演著『成人』這單一的角色。然而,在看待人的成長時,應該還有另外一種型態,也就是把成長看成像『年輪』那樣,從兒童期開始,一步步接連到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每一個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累積,而這有著經驗相連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成長。」如果能夠認同「童年經驗是帶在身上,才活出現在的自己」,並不將孩子視為「幼稚的、過去的、需要摒棄的」,也許就不需這麼區分。閱讀繪本,是成年後的我們,重新跟內在小孩連結的起點。





3會員
8內容數
用踏入社會前的自己,記20歲前後遇見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