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用愛發酵:和食物對話,從我到我們的療癒之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者柯沛如是食物文化合作社(Food Culture Collective)基金會創辦人,食農故事助產士。台北小孩,從小相信每個人背後都有故事,聆聽這些故事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元素。14歲獨自赴美求學,高中時在泰國創立第一個基金會。

大學畢業後,因為罹患免疫系統疾病四處求醫,直到搬去舊金山灣區研究食物療法,意外地被食農業者療癒了疲憊的身心。她看見食物背後每個閃閃發亮的人,和他們讓這世界更美好的故事,因此在美國創辦「食物文化合作社」,促進共好、多元、再生的食農文化。

 摘錄自內容簡介

食物是通往愛的捷徑。好好聆聽身體,覺知食物帶來的感受;它是自我修復的功課,也是互助共好的連結。而食物最終教會我們的,是對大地上萬物的敬意。

作者重新審視飲食和自我的關係,從「不」的身體困境破繭而出。她尋索灣區的慢食文化,訴說動人的食農故事;她和流散者相遇,展開食物殖民的反思;鼓勵自己動手做,找回健康的主導權;創造從食物出發的親子關係,並與土地親近;從正念飲食到心靈食物,從農夫市集到永續農場,帶來食療的跨國際觀察;認識飲食並不是非黑即白,破除「吃」的迷思。這是一趟「從產地到餐桌」的探尋之路,一場「從舌尖到靈魂」的生命之旅,更是一個「從我到我們」的療癒行動!


 ▓從食物得「療癒」

我們的身體不是敵人而是夥伴,透過食物,直接和身體對話吧。用心享受食物,甚至自己動手做,透過正確的食物觀,拿回身體的主導權。

▓從食物看「文化」

食物的殖民主義,甚至矛盾的飲食文化,都會影響我們用怎樣的價值觀衡量自己。異地生活,與流散者、原住民相遇,跨文化的世界觀察豐富展現。


▓從食物想「關係」

認識食物與自己的關係、與土地的關係,更要創造從食物出發的親子關係。餐桌上的愛,是滋養身體所需的捷徑,也是情感深處的記憶與牽繫。


▓從食物探「永續」

過敏原、食物浪費、消費者完美主義等,大環境與我們生活的小世界密不可分。那些創造共享、平等、永續飲食文化的食農故事,分外動人。  

心得

這本書從食物出發,談到了身體健康、文化、關係及永續等等議題,作者用個人的經驗為底,因為免疫系統疾病,而開啟了食物之旅,敘述起來讓人感覺清新好讀,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原本因為健康因素,和身體處在一個對抗和緊張關係,後來透過學習和食物,學會了和身體和諧共處。我是一般俗稱腸胃差的人,看了作者例子,我發現所謂差只是和他人比較後結果,每個人身體狀況本就不同,只要吃到適合食物就可以了,以前會有點責怪腸胃,現在要慢慢學習了解和接受自己的身體。

我想食物不僅僅是口腹之欲,而是生活中值得認真對待的一件事,是我們連結自己、他人和土地的媒介,也提供了能量,最近有空也會試著煮飯,跟著老婆學習,食材做成食物的過程,很有新鮮感和成就感,雖然離美味還有一段距離,不過我應該會繼續下去,只能請家人先忍耐一陣子。

78會員
99內容數
紀錄生活的點點滴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稻田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閱讀∣三個深呼吸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閱讀∣解憂雜貨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閱讀∣今天,就過喜歡的日子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閱讀∣踏實感的練習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