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緒問題:回到與自己的連結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一堂關係中的線上課程,同學談論面對父母的情勒,並且自身如何不成為情勒的父母?


老師回應:需要回到跟自身的連結。


我內心以為,與自身連結會談及自我慈悲、自我照顧、自我對話、與自己和解⋯等。


老師提到的連結更為直接,他說:身為父母是需要跟自己的付出後的失落連結,需要跟隨著年齡增長、子女成長、獨立後的孤獨連結,需要跟自己身體退化的事實與感受連結,跟自己的擔心、恐懼連結。最終則與自己將要面臨死亡的焦慮、未知連結。


老師說:如能與這些感受深刻的連結,即是一個個體能夠發展出智慧的路徑。


反之,則因害怕、逃避、漠視,就會專移注意到子女身上,如此將更與自己內在的感受與智慧失聯,就會更焦慮無助,想要掌控、抓取,如此就會成為子女的壓力。


從老師的回應中,令我想到佛陀曾說過「見實相,即得解脫」,也許我們生命中的成長、病痛、衰老、逝去所引發的焦慮、悲傷、失落、恐懼都是我們真實需要面對,並得以從中擷取智慧的道途,而我們因不願面對,轉而他求的想要避免,把責任轉嫁他人,即會產生跟自己更大的失聯而受苦。


這讓我回想母親從小給予的支持與陪伴都不是帶著條件的,沒有因為我什麼地方符合她的期待或要求才認可我。另一方面總是在我闖禍或是挫折時接納我、鼓勵我。


現在媽媽年紀大了,過去我常回去探望他會感到開心,現今因為比較忙碌回去的時間變少,自己也不會感到愧疚與不安,因為我相信媽媽能理解,而且也會有適當的方式回應她自己。


透過媽媽曾經的陪伴,自己也已為人父,孩子都已長大獨立在工作了,偶爾回家探望母親會順道繞去他們工作的地方送杯飲料探班,在當下我們就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與連結。


兒子剛退伍時很焦慮,說要趕快賺錢成家還要孝養我們。


我說:你跟其他孩子不同,你的父母親都還很年輕,有能力照顧自己,你可以朝自己想要的人生邁進,我們也有自己的規劃跟安排,我們一起努力但你不需要把照養我成為壓力。


如同老師說的;我們身而為人會有七情六慾,或有焦慮恐懼,但這些感受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也唯有自己願意靠近、連結,為其自我負責,才不會甩鍋給子女甚或是他人。


「無執有愛」是我在自己父母身上深刻體驗的感受,那種只有關懷沒有壓力所求的愛是一種慈悲的展現,也會是自己希望學習對下一代傳遞的。

15會員
33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彼此的祝福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我欣賞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其實~我們都一樣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其實~他只是他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