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熱忱總是不持久,你一定誤會了什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年總有幾位學生在課業討論的過程中,表達出對自己所選擇的系所充滿遺憾。他們說如果能重來,絕對不會再選這個系。這些學生現在只想畢業,對任何科目和未來也沒有太多想法。再進一步詢問,發現很多課程的表現也不理想,有時甚至因為人的因素而討厭學習。這種情況並不少見,無論在學校還是職場,都能看到類似的現象。

raw-image


選擇的迷失

當學生抱怨對所選系所失去熱忱時,我總會問他們:「為什麼你的興趣和未來發展,會受某個人而限制,想必這可能不是你真正要的目標。所以當初為什麼選擇這個系呢?」每次問到這個問題,他們總是陷入深思。這個問題揭示了選擇的重要性,很多人在選擇時往往受到外界影響,比如家長的期望、社會的認可、甚至是朋友的建議,卻忽略了自身的真正興趣和能力。

這種情況在職場中同樣普遍。很多人工作三四年後,因為累了、倦了,所謂的個人因素而離職,不外乎也是因為「熱忱」不見了。再進一步詢問之前的熱忱來自哪裡,他們也說不出來,有些甚至回答只是因為需要一份薪水。這讓我們反思,熱忱到底來自哪裡?是否我們真的了解自己所追求的東西?


薪水與熱忱的平衡

如果只是考量薪水,當然沒有問題,畢竟生活裡的每一項都需要費用。但,只要付出與收穫的平衡不見了,就可能直接離職。很多人在初入職場時充滿期待,認為可以在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獲得認可和成就感。然而,當發現工作中需要處理很多雜事,或者偏離職稱的工作內容時,便開始思考是否該繼續這份工作。這種情況下,熱忱往往很快消失,留下的是對未來的迷茫和不確定。

回顧這些經歷,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一直反覆出現有熱忱,最後又沒熱忱的情況?你一定是誤會了什麼。


誤會與現實

有一種可能,是把自己能力想得太高。很多人在學校裡成績優異,認為自己可以在職場上大展拳腳,卻忽略了職場競爭的激烈和複雜。當發現自己並不能如預期般輕鬆勝任工作時,便產生了挫敗感和失落感,熱忱也隨之消失。

另一種可能,是把工作樣態想得太美。受媒體和社會的影響,很多人對某些職業充滿了浪漫和理想化的想像,認為從事這些工作可以輕鬆獲得高薪和社會地位。當真正在這些職位上工作時,卻發現現實與想像大相徑庭,工作內容繁瑣、壓力大、回報低,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讓人失去了繼續下去的動力。


面對現實的勇氣

其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只是想問問同學們:「光鮮亮麗的表象之下,你覺得需要涵蓋哪些過程和細節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每一份成功的背後,都有著無數的努力和付出。那些光鮮亮麗的職業背後,是無數個不眠之夜和無數次的失敗與嘗試。只有了解並接受這些過程,我們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熱忱,並堅持下去。


找到熱忱的關鍵

熱忱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一種持久的內在動力。要找到並保持熱忱,首先需要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其次,需要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接受工作中的不完美和挑戰,並在困難中不斷學習和成長。

此外,還需要建立合理的期望。不要對自己和工作有過高的期望,認為一切都會如自己所願。相反,要有心理準備,接受工作中的挫折和失敗,並從中吸取教訓,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後,要找到工作中的意義和價值。薪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價值感。無論是通過幫助他人、解決問題,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目標,都能讓我們在工作中找到快樂和滿足,保持長久的熱忱。


結論

熱忱總是不持久,可能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和工作有誤解。了解並接受這些誤解,找到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建立合理的期望,並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和價值,是保持熱忱的關鍵。希望每一位在學校或職場上感到迷茫的朋友,都能重新找到自己的熱忱,並在自己的道路上堅持下去。

1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