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心得】拜金、公主病、蕩婦羞辱之辯駁——家計會「 【Wrong呀TAG!】標籤 X 性文化 展覽」觀後感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很久沒跟朋友一起聚會,又要想想有什麼新搞作。我瀏覽Klook網站,看看近期有什麼有趣的活動。其中,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舉辦的「 【Wrong呀TAG!】標籤 X 性文化 展覽」引起了我的興趣,分享給朋友參考參考。

仔細閱讀內文,這個性文化展覽似乎偏向自由主義的性觀念。而且,展覽內容都是性別議題的初階段觀點,不見得特別新穎前衛。不過,朋友對展覽很感興趣。我雖然不抱期望,但並非完全抗拒,心想也可以收集香港的性文化資訊,於是一起前往參觀。


出發前,我通宵達旦打機和上網瀏覽論壇,以致睡眠嚴重不足,身體疲倦不堪。跟朋友一起吃過午餐後,前往家計會所在的修頓中心,途經一間三聯書店,我們一時興起上去逛逛。我原本真的打算隨意看看,不購買任何書籍。誰知道這樣一逛,我就買了三本書,都是資訊類的工具書。

這時候的我身心疲倦。看書花費了我不少精力,逛街浪費了我許多體力。還因為飯氣攻心和睡眠不足,睡意如波濤洶湧的巨浪襲來,使得我難以招架,一心想要倒頭大睡。我的精神萎靡不振,打算快去看完性文化展覽,就立即回家。




性文化展覽

修頓中心是政府部門和社福機構的綜合大樓。市民一般都去過修頓中心,相信大家都不會很陌生。我去過修頓中心,但還是第一次來到家計會。

raw-image

到達門口,迎面而來就是性文化展覽的指示。牆壁設計得生動有趣,盡顯青春氣息。

走進場館,空間頗為細小,但「五臟俱全」。現場書架林立,全是性與性別的書籍,裝飾設計以活潑可愛為主,感覺倒是不賴。

我們今天來到,並非公眾導賞時段。不過,櫃檯的女職員十分親切有熱誠,臨時為我們逐一介紹每個展區的特色。雖然我對展區內容頗有意見,但很感謝她熱心的導賞。導賞過後,她派給我們一些家計會的宣傳小冊子,都是跟這個展覽有關的刻板印象、愛滋病的性教育資訊。

raw-image
raw-image

這份是這個性文化展覽活動的小冊子,簡介了五個展區的內容。相片經過壓縮,解像度頗差,不過也能看懂說明文字。


Zone 1 「甚麼是標籤」

展區一是一塊展板,貼著三名青年義工對標籤和性別定型的看法和感受。

她們的回答得比較理性、客觀、中立,即是不會引起爭議的答案,涵蓋了正面和反面的論述。例如,標籤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也可用來認識自己。


Zone 2 「#當標籤是來自於......刻板印象 Stereotype」

展區二是一個掛著卡紙的展區,讓參加者寫下自己對一些群體的標籤、刻板印象,然後把寫好的卡紙掛在這些群體下。依稀記得這些群體,分別有:愛滋病人士、腐女、同性戀者、無性戀、開放式關係人士、單身人士、香港女性、香港男性、萬人迷、跨性別人士、低收入人士。

我睡眠不足,身心疲累,原本不打算積極參與活動,匆匆遊覽,隨便看看就算了。可是,當我一看到「香港女性」一欄下面,竟然有人寫「係雞」「拜金」「公主病」,我當堂清醒過來,瞬間怒火沖天。居然有人膽敢在公眾活動侮辱女性!這是在幹什麼?上連登之流的仇女論壇上到壞腦?寫的人目的何在?是在展示男人的權力?以為女人是好欺負的嗎?

既然有人「玩嘢」,我當然立即反擊,一於奉陪到底,將這個展區當作話語權角力的場所。我就每個群體的身份特質,寫著特定性別政治意義的字句,藉此展示個人的性別立場,或者宣揚不一樣的觀點。希望看客有另一番的體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


女人拜金的指控

傳統父權社會的女人,被剝奪經濟能力,被當作貨品一樣交易,生活仰賴締結婚姻的男人和生下的兒子。現代社會需要勞動力,於是解放婦女勞動力,容許婦女擔任以往男性就任的崗位,支撐國家經濟發展。這時女人在談判桌上才有一定的議價能力,有了說話的份量和力量。

經濟能力是女性獨立的基本條件。所以說,女人一定要拜金!女人貪錢是必須的。不過,女人掙錢的前設是不能禍害女人、不能損女利男、做出損害女性群體的權益的事情。例如做扯皮條之類,為了個人發展而獻祭女人給強權男性,絕對不可取。

現代男人指責女人「拜金」,不是鼓勵女人努力掙錢和經濟獨立,而是為了壓價促銷。這些男人是典型的男權份子,抱持著男強女弱的觀念,認為男人有錢便能獲得女人的青睞。然而,他們卻沒有錢,經濟能力欠佳,就把自己異性緣差的原因歸咎於女人「拜金」、「向上嫁」。於是,他們運用愛情至上主義的話術,指責拜金女人結婚不是為了真愛,以此羞辱女人是「賣身」。目的是希望女人能夠看得上他們,降低他們在求偶過程的支出。

根據我在現實中接觸滿口「港女拜金」的男人案例,這些男人滿是厭女思想,張口就是物化女性、貶抑女性的仇女話語。正常女人見到他們都走夾唔唞,避而遠之,不會想跟他們接觸,遑論是好好相處。怎麼可能看得上他們呢?


公主病的污名

公主病是一個典型的厭女詞彙,打壓女性個性的自由發展,滿是父權規訓的意味:將一切違反父權好女人標準嘅女性標籤化、污名化,以令女性回到父權性別秩序中,做個溫柔體貼、順從男人的「父權好女人」。

公主病這一個厭女詞彙,針對「父親的女兒」的女性身份。父權社會的女人,在女兒階段是過得最好。父親是男皇帝,身為女兒的公主,等於在皇帝的庇護下獲得不少權利。縱然唐朝有不少厲害的公主,但都承受不少罵名和污名。在主流論述中,此「公主」並非野心勃勃、握有兵權的公主,而是西方那種被父親寵愛的貴族公主形象。

男權份子用「公主病」來形容女人,多是指其嬌生慣養,自我中心,不顧人感受,要全部人遷就。女人自我中心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病」,足見男權份子的卑劣、醜惡和歹毒。

另一方面,女兒始終是女兒,公主的身份不能擁有為所欲為的權力,有的只是依附父親而來的權勢。父親的權力可以隨時收回,也會被當作聯姻工具送去他國和親,淪為政治的犧牲品。而且,她們還得接受上層男性的特權,承受女人身份而來的貶抑、剝削、失權。

綜上所述,「公主病」一詞既貶抑女性,也無法準確描述圍繞女人旋轉、要全部人遷就的意思。如果要形容此番意思,我建議使用另一個詞彙取代。一個能描述真實歷史的女人境況,符合現代語境,又能賦予女人力量的詞彙——「皇帝夢」。


蕩婦羞辱的反擊

當女人遭受男人的侮辱,話語中帶有蕩婦羞辱、物化女性、貶抑女性的意味時,通常第一時間否定。但是,千萬不要順著對方的辱女邏輯來說。例如,對方說「港女係雞」,自己反駁說「港女唔係雞」。這句一再強調了「雞」(妓女),話語中先是認可了對方的性羞辱女人的邏輯,再用個人案例來反駁群體的負面形象。即是表達:女人濫交是妓女,但我不濫交,所以不是妓女。這樣會重複了對方話語中的蕩婦羞辱,掉進了對方所設的陷阱,無法清洗貶抑性經驗豐富女人的污名。

應對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無視對方的指罵,直接否定並加以反駁。在這個語境下,我就寫下了港女的良好正面的形象,藉著宣揚正面形象來否定污名。

另一種是按照相同的辱罵邏輯,倒置性別並且雙倍奉還,選擇一些具有攻擊性、侮辱性、貶抑性的字句來辱罵對方。就這個語境而言,使用粗言穢語和辱男詞彙是理所當然的。我在「香港男性」一覽,寫了含有粗口的辱男詞。遊覽過後,我跟朋友一起討論,我覺得剛才所寫的詞彙不夠攻擊性和侮辱性。有朋友想寫「狗公」,辱罵男人是畜生。藉由羞辱動物來貶抑男人,人類中心主義意味過於濃厚。我認為這個詞語欠缺力度,而且不能聚焦在男性身份上,不夠針對性,反而是辱狗了。

另一個朋友建議:「賣屎忽的仇女撚」。聽畢,我哈哈大笑,大讚:「這個很好!很精準又有效的反擊。」一方面點出男人仇恨女性,另一方面針對恐男同情結,對照蕩婦羞辱同時運用了性羞辱的邏輯,指罵對方是癢肛得要賣淫的男同。這句話的意思是:「港男以己度人,實則港男鍾意賣屎忽做開鴨!」或者是:「你這個癢肛男同,自己身為男人在賣屎忽,便以己度人,反過來指罵女人賣淫來轉移視線,以為這樣就能掩蓋事實了嗎?」

這樣既能直接跳過、忽略對方的說話,否定了對方的辱罵,又能反過來直接羞辱對方,簡直是一箭雙雕。所以說,最好的反擊方法是將原本的話術丟到對方身上。


Zone 3 「#當標籤引來了......偏見 Prejudice」

展區三擺放了一個扭蛋機,投下硬幣抽到一個群體和特定標籤。參加者代入這個群體,如果聽到有人貼這些標籤,到底有什麼感受呢?寫下自己的心聲,然後貼在白板上。

我抽到跨性別人士,不知道怎麼寫,立場完全衝突。我明白性別焦慮的來源,親身感受到其痛苦與折磨。跟跨性別人士不一樣的是,我挺了過來並擁抱自己的生理性別與女性身體。我要怎麼代入跨性別人士,寫第一身感受呢?

我認為跨性別人士認可男權定義的性別角色和性別氣質,自身不符合男權社會期望的性別形象,他們不去反抗性別刻板印象,反而改造自己的身體變得符合「男性特質」「女性特質」的標準,宣稱自己是跨越了性別。跨性別人士不是做自己(be yourself),而是逃避現實,厭惡自身,同時又想獲得主流認可。

生理男性可以濃粧豔抹、穿粉紅裙裝、穿高跟鞋等等,但不要宣稱自己是女性。男跨(想要成為女人的生理男性)不是女性,永遠也不可能成為女人。他們用生理男性的身體,套入社會女性角色,做著上述行為,只會加劇了性別刻板印象。我十分支持男性化粧、打扮、整容、留長髮、穿裙子、穿高跟鞋等等的陰柔行為。為何他們不改變大眾對男性的刻板印象,反過來說自己是女人呢?

至於女跨(想要成為男人的生理女性),我是同情居多,希望她們回頭是岸。我很明白自小不符合陰柔氣質,各種性別歧視和偏見,不願意被性凝視、當作性客體的心情。想要擺脫男權加諸在女性的污名、暴力、羞辱,女人要站起來發聲和反抗,而不是躲進陽剛男性形象的空洞軀殼裡。女跨否定自身的女性身份,沒有女性命運共同體的意識,想著一人向獨自逃生,結果多災多難。一開始就應該跟女性群體共同進退,還不必遭受身體上的巨大痛苦。


Zone 4 「#當標籤演變成...... 歧視 Discrimination」

展區四是愛滋病患者Ryan White的故事。他在輸血治療過程中,感染了愛滋病毒,一生致力於消除公眾對愛滋病患者的歧視。透過Ryan White的故事,呼籲公眾放下既定印象,理解愛滋病患者的處境。並且試圖讓參加者將心比己,了解愛滋病患者被歧視、被排斥的感受。

我認為這個男患者的故事,無法改變大眾對於愛滋病患者大多數是濫交男同的既定印象。一方面是出於數據統計,男同濫交(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擁有多名性伴侶、頻繁地約炮)而感染愛滋病的機率的人數比起其他群體更多。另一方面血液接觸而感染愛滋的人數比例少,大部分是性接觸而且還是男同性戀,零星的血液接觸個案代表不了大多數的現象。

從個人身份出發,這個患者感染愛滋病純粹出於意外,每個人都不想遇到的醫療事故。每個人都可能是病患者,但很多人不會是男同性戀。這個決定性因素,代表了大部分人無法同理男同性戀的處境。他們會同理Ryan White,不代表一樣會同理濫交男同。

不少人聽到濫交男同感染愛滋病,第一個反應是:「抵死!」(活該!)不然就是「真係好抵死」(真的是活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做了這麼多年愛滋病宣傳,大眾都知道性接觸的傳播幅度最高。男同是愛滋病的高危群體,還要到處約炮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惹得一身性病和愛滋,誰人會可憐他們?

展區提問:「如果你就讀的學校有人是愛滋病患者,你會有什麼感覺?採取什麼行動?」我會先了解此人從何感染愛滋病,如果是類似Ryan White的輸血感染,我會多一份同情和諒解。不過,在日常生活上,還是會避免跟他/她有密切接觸。我命只得一條,個人生命寶貴,不願為了所謂的道德光環而冒著風險跟愛滋病患者接觸。萬一他們有什麼外傷流血,我碰到血液就糟糕了,感到相當恐懼和害怕。


題外話:女性性病患者的觀點

我接觸過不少有關性病和愛滋病的資訊,不乏女性患者聲音,自述感染性接觸疾病的經歷和感受。去除女性患者的偏見和污名固然重要。我認同她們說感染性病不一定是濫交不自愛,即使女人有過濫交行為,也不能貶低和羞辱性經驗豐富的女性等等加諸在女性患者的污名。

不過,有的患者控訴大眾對於性病愛滋的非理性恐懼,我頗有微言。她們感染了性病表示「不怕」,大眾反應是「大驚小怪」,實則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不會「一輩子就完蛋了」。我能理解一些人的想法:既然都感染了病毒,無法改變現實,只能改變自己的心態。但是,大眾對於性病的恐懼不一定來自於性羞辱和污名化。

我的生命寶貴,可不想一輩子與病毒共存,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增加沒來由的經濟負擔。我害怕感染性病出自:個人自由被限制、承受生理痛苦、日常生活不便、持續支付治療費用、花費時間診治。


Zone 5 「#面對標籤......活出自我的標籤 Self Tag」

最後一個展區如圖所示。參加者先寫下自我欣賞的標籤,到中間放置全身鏡的打卡位,貼上自己寫的標籤,然後對著鏡子自拍。

參加者所寫的標籤是自愛、自信、自我激勵的加油打氣字句。我寫了愛自己之類提升自尊感的短語。話說回來,鏡子左側用來寫標籤的墨水筆非常順滑,書寫體驗良好。不知道是什麼牌子的筆,我也很想購買。




刊物一:愛滋病資訊

另外兩份小冊子,一份是愛滋病資訊,另一份是這個展覽活動的主題。

raw-image

這份愛滋病的資訊寫得挺是精簡和全面。排版設計一目了然,顏色明亮,看得舒適。而且突出重點,一眼便能找到需要的資訊。

這份刊物的內容包括:辨別愛滋病(HIV)感染者和愛滋病(AIDS)病患,HIV感染途徑,HIV何時發病成AIDS病患,10個有關HIV的迷思,性接觸風險的高低,性接觸前後的用藥(PrEP & PEP),自我檢測的方法,懷疑感染可尋求協助的香港機構。


在10個迷思的部分,問題四:「只有同性戀者才會感染HIV?」麻煩區分一下女同志和男同志,只得男同群體才有這麼高的傳染率。男同並不代表整個同性戀群體。男同自知傳染率高,就不要把女同志拖下水,一起承受污名。

raw-image

另外就是問題九,我對這個答案意見很大。這個答案對HIV感染者生育的態度正面,而且語調積極樂觀,疑似鼓勵相關做法。

我認為,你們既然感染了HIV,仍然想生孩子,真的有這個需要嗎?有這麼強烈的繁殖慾望嗎?孩子無法選擇母父,但人們可選擇是否成為母父。當你們想要生孩子,有想過孩子是否願意有一對長年病患的母父?自己是否盡到為人母父的責任,提供安全的環境和足夠的物質資源,給予孩子最好的東西和教養呢?體內病毒依然存在,母嬰傳播的機率也有1-2%。為何要豪賭?萬一真的「中招」呢?正宗是累人累物,害人害己,自私得很。

raw-image

朋友初次得知PrEP的存在,表示非常驚訝:「都感染了HIV,男同有這麼強烈的性需要嗎?」我有過男同朋友,曾經長期關注男同討論區,了解男同群體的主流風氣,知道男同感染了HIV和性病,仍然會約炮、濫交什麼的。重點是他們不覺得羞恥,認為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小事,最重要的是性慾得到滿足,可以繼續約炮。他們的性飢渴很明顯,表達性需求相當直接和露骨。

即使他們是男同,某些方面被男權社會排斥,其實也會默認了男權的性慾觀念:男人的性慾必須得到滿足,男人缺了性就痛苦難堪。這就跟他們喜歡意淫的異男如出一轍,不同的是,男同要獲得男人的性,途徑多,難度低,範圍廣。

我從女性本位的角度表述,女人沒必要滿足和關心男人的性慾。男人沒了性不會死亡。我不同情、不關心、不理會男人表達性慾之苦的虛假又作狀的「哀嚎」,順便送給他們一個大大的嘲笑。真的要解決男人性慾的問題,建議仿效古代父權社會的男男互插文化,男人的性慾由男人來解決,多麼完美的解決方案啊!




刊物二:標籤與性別定型

raw-image
raw-image

這份刊物是這次展覽的主題,內容跟展覽有一半相似。不同的部分是,這本刊物多了有毒的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的簡介,展覽多了2至4的展區內容。小冊子圖文並茂,排版諧趣靈動,偏向惡搞的小幽默風格。解說有毒的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分別用了耶穌和聖母的形象,配合典型性別氣質的裝飾,幽了大家一默。

我看到「男子氣概」和「女性氣質」的字眼時,思考會否將性別氣質太過扣連生理性別。用「陽剛氣質」和「陰柔氣質」會減少相關的連結,至少看起來沒那麼直觀地認為這是特定性別才有的現象。後來想到,刊物的定義是在表達父權社會對於生理性別特有的期望。即是你出生是這個性別,便要遵從這些性別氣質來發展。所以,刊物的用詞突出生理性別是有其必要的。




活動贈送的禮品

展覽的尾聲,職員邀請我們填寫問卷。填完問卷,職員送給參加者一些小禮品。

raw-image

首先是這個「施主放下啦」的襟章,外形設計簡單樸素。

然而,文字意義不夠突出和明確。簡言之:不知就裡的人,根本不知道在說什麼。我建議轉為:放下標籤、活出自我、欣賞自己、自尊自愛、做自己、愛自己等等語句。

raw-image

第二個禮品是純白色的不織布袋,可選大或小的尺寸。我選了大尺寸,質素良好,用起來挺方便。

通常展覽活動免費贈送的布袋,會印上贊助商或主辦單位的圖案或宣傳字句。如果參加者日常攜帶不織布袋的話,等同做了商家的流動廣告版。作為一個免費參加的展覽活動,贈送的禮品可謂十分大方,還不用做免費的流動廣告版。該說真不愧是經營多年的NGO嗎?雖說我不介意做家計會的流動廣告版就是了。




活動總結

總括而言,這次的活動體驗大致良好。展覽的形式不錯,活動的互動性高,內容簡單易明。參加者能夠透過活動親身體驗標籤的偏見、歧視等負面感受,而非一味灌輸資訊,讓參加者單方面吸收展板的資訊。

這次活動,參加者能夠大開眼界、增廣見聞。大開的眼界不在於展板資訊,而是參加者留下的文字,讓大家了解不同人士的看法。既有女性意識的正面回應,也有男權份子的負面反饋。港男的無恥程度又刷新了我的記錄,這次不失為一次特別的性別考察活動。

然而,展覽的性/別資訊比較淺層,啟蒙意義居多,說得不夠深入和多角度,性觀念偏向自由主義的左翼觀點。預設的目標對象,似乎是未懂性的青少年,或者缺乏性別意識的家長。

可能就家計會的定位,提供的性資訊多從生殖中心主義出發,預設是一對一伴侶關係、異性戀家庭。涉及的性文化、性觀念都偏向比較單一,大抵離不開傳統父權和自由男權之間的界線。也就是說,通常預設了受眾接收過傳統男權的性觀念(華人社會、基督教),然後從自由主義角度反駁這些「保守」性觀念,提倡「新式」「自由」「開放」的性觀念。

7會員
106內容數
個人文字記錄,包括書評、小說創作、閱讀心得、流行文化的個人見解。目前興趣涉及女權/女性主義、性別、性議題。分析視角多以女性主義為切入點,看重作者有無女性意識或女權意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