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淺談社群時代藝術工作者的形象塑造與商業藝術象徵交換之影響

2020/11/2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跟從事藝術創作的朋友艾瑞克在閒聊一個話題:藝術工作者在面對目前社群媒體型態,形象的展現是否會影響藝術品被收藏家收購的意願?
其實整個藝術市場是一個「象徵交換」,藝術工作者透過創作的作品,將自我的意識、美學、思想等概念透過作品的符碼、符號來呈現,收藏家因自身的主觀認同與喜愛、或主觀的特別因素,以金錢、有價商品或物質與藝術工作者做交換。這就是最基礎與核心的藝術商業市場輪廓。當然現代的藝術工作者要吸引藏家收藏自己的作品,已不如上個世紀的藝術工作者簡單,尤其是進入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現代,藝術工作者不在僅是將畫作畫好、或是展現獨一無二的技法、或是創新一個新的藝術理論或想法那樣簡單,在網路社群的時代藝術工作者必須對外呈現多面向自我,以商業模式中尋找與自身最密切的「目標族群」才能夠吸引收藏家的目光,最終達到「象徵交換」的目的。
我提出以下幾點供朋友參考,或許不定盡然,但是以我自身的經驗而言,以下我自身所經歷的觀點,影響我在面對商業藝術市場上被關注面向與角度。藝術工作者在面對收藏家的自我呈現上,有以下三個面向需要「表現」給收藏家認同的,分別是:
  1. 技術面向:不論平面繪畫類或立體雕塑類、或新藝術的電光影片創作類等藝術創作,在「技巧」、「觀點」上都必須有獨一無二的技巧,我常說:「藝術創作沒有特別,只要能夠將作品上作者名字蓋住,找路人隨便問,路人都能很輕易答出作者的名字,那你就贏了。」這表示作者在作品符號上充滿「象徵性」與「標誌性」,其實這個觀念通用在各個產業,另外,在創作作品的論述上也必須有其特點與理論脈絡可循,即使創作特殊不能有理論為架構基礎,那麼這樣的創作是無法可長可久,失去理論的支撐也很難被傳頌再三。因此在技巧面向上,它是藝術工作的核心,但在整體面而言「技術」也不過是進入藝術商業市場的基本敲門磚而已。
  2. 形象面向:這一個面向包括藝術工作者的「外在形象」與「內在形象」。外在形象包括髮型(長短髮)、鬍子(蓄鬍與否、蓄鬍樣式)、衣著打扮(唐風、西裝、T恤、內衣)、乾淨度、代步工具、飾品配件等等,面對外人所要呈現給人的感覺與印象;內在形象上則是包含談吐、說話音調與速度、說話感受(嚴肅或幽默)、臨場反應、禮貌度等等。
  3. 公關媒體面向:在網路社群的時代,除了以上「技術」與「形象」二個面向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也代表自己對外與社會連結的關係,那就是「自媒體」。在以前非網路世代藝術工作者想要被媒體報導是十分困難的,除非有國際得獎或是有相關媒體人脈的促成,否則,要在媒體露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現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1~N個屬於自己或自控的社群帳號,臉書、IG、部落格、YouTube、Line、微博、微信...等等。不論你對外互動平台為何,或是在平台上呈現的是照片或是影片,都是個人希望能夠呈現給他人了解自我的那一面像,換句話說,意味著在這些自媒體上的照片、文字、影音都是經過設計、美化、編排最後所呈現的結果。當收藏家對藝術工作者不了解的情況下,這些社群平台就是最好認識藝術工作者的方式與管道,這個面向的重要性甚至超越前面所提到的「形象」,畢竟要實際人與人面對面才會有「形象」上的感受,但是其網路平台已經超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搜尋藝術工作者的人、事、物。這部分的經營是現代藝術工作者不可忽略的要務。
台灣早期的藝術工作者都是以師承社團、比賽獲獎、展覽售畫、補習教學等方式換取收入薪資與知名度,這方式行之有年,對加入藝術工作領域的後繼者也都按循此一模式進入業界,基本上呈現半封閉式的狀態,除了少數素人藝術工作者偶爾曇花一現,所以在以前的藝術工作者只要管理好自身的「技術」與「形象」即可;甚至只要有師承背景、社團支持加上技巧卓越,即使「形象」邋遢懶散一點都不重要。但在社群網絡時代的興起之後,有更多人對藝術品產生喜好與收藏意願,進而出現粉絲與追隨者的追蹤,對藝術工作者的期許與期待也更高,當然收藏家在藝術作品的收藏意願上也會有所影響,畢竟社群時代已經不像以前只有在展覽現場才能與藝術工作者互動,而是在社群媒體上能夠直接追蹤藝術工作者日常,或是直播對話、或是留言互動等方式。收藏家都能直接透過螢幕感受藝術工作者的反應,進而影響收藏意願。
藝術工作者在自我技術層次提升之餘,更要對自我形象不論實體世界的形象或虛擬世界的形象,在自我定位及設定上都要做好事前的規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郭正宏
    郭正宏
    我是畫家、速寫家、旅行家與文字耕作者。 「藝術」與「美學」是生活不可獲缺的領域,我觀察思考並且發表我的想法與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