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你說用一個簡單的方式,就能讓產品立刻提高1500倍的銷售量,你會相信嗎?」
我想一般人不會相信真的有這種奇蹟,但實際上,這個案例卻真實發生過。這個案例來自於作者名為羅勃.蓋布瑞斯(Robert Galbraith)的犯罪小說《杜鵑的呼喚》。
聽到這邊,如果你覺得完全沒聽過或沒興趣,絕對是合理的。因為最初在銷售書時,只賣了一千五百本左右。但等到羅勃.蓋布瑞斯的真實身份被媒體曝光後,實際上這位作者就是《哈利波特》作者J. K. 羅琳所使用的筆名,《杜鵑的呼喚》的銷量便提高156866%,在暢銷書名次的榜單上也由4709名躍升為第一名。
這其實就是一種說服別人的方式,所以我們常可以看到許多企業想要找明星當代言人,也許原本不太被人知道的產品在明星的部落格一發送,就可以立刻達到曝光的極佳效果。此外,藉由廣告影片的投放,更可能引起不同話題,讓產品的討論熱度持續延燒,像是「金城武樹」,也讓當地觀光事業帶來五億的產值。
或許《杜鵑的呼喚》這種瞬間暴增銷量的現象,有人會認為是所謂的一夕爆紅。就像是憤怒鳥或是以《江南style》引起各界注意的歌手Psy,會被媒體歸諸於這種現象。但實際上,無論是《杜鵑的呼喚》、憤怒鳥或是Psy,都是經過長時間積累的結果。
《杜鵑的呼喚》當然憑藉的是作者J. K. 羅琳在《哈利波特》長期耕耘後的高人氣,憤怒鳥則是該公司推出的第五十二款遊戲,Psy在《江南style》前便已經是南韓的高人氣歌手了。
換個台灣比較知名的例子來說,目前台灣youtuber訂閱人數比較多的有遊戲實況主阿神、英文教學的阿滴、討論書評和影片的囧星人。但這些人其實早在真正的「爆紅」前,就已經有一段長期耕耘了。其中阿滴之前曾任ICRT和VoiceTube的相關工作,阿神更是早在2010年便開始進行youtube影片的製作。
因為現在網路傳播的普及,很多年輕人也嘗試像阿滴、囧星人等網路明星一樣製作影片。但初學者製作影片很常犯一個很常見的錯誤,就是沒有立刻提到觀眾想看的內容,如果不能在影片前15秒內吸引觀眾興趣的話,很容易就會被忽略跳過了。也就是要符合吸引目光的重要三元素:驚奇、簡單、突出。
簡單不僅比複雜的概念更加容易理解、也會更吸引人,最常被拿來舉例的典範就是蘋果公司的產品:史上第一隻iPhone只有一個觸碰鍵,取代過往「智障型手機」的一大堆按鍵。iPad當初的文案「把一千首歌裝進口袋」,也是沒有拐彎的直述,而且留給觀眾視覺鮮明的印象。
這種需要立即吸引觀眾目光的現象,其實只要常去逛書店或看新聞就可以知道了,有許多書名或新聞標題都擁有極為聳動的用詞,如書店中許多書名都是「一天讀懂xxx」、「一冊通曉xxx」、「x個方法讓你成為xxx」。(好吧!我承認「銷售量提高1500倍的真實奇蹟」也是類似的作法。)這種聳動的標題,通常一下子就容易吸引住掃描書名的眼光,畢竟,單純又直接,看到書名的人可以立刻預期自己讀到的內容。這種書名對於非專業領域的普羅大眾來說,會更具有吸引力。
行銷的書籍在坊間數不勝數,當然,如同前述所說的類似那種聳動標題的行銷教學手冊也不少。這次在這邊想要分享的書籍則是廣受好評,並被列為行銷人士重要參考的《引誘科學》。
本文談論的內容以及許多例子,其實主幹都是出自於這本書。像是J. K. 羅琳《杜鵑的呼喚》的例子,就是我認為書中最有趣的(實際上,我也是因為看到這個例子才想要去看完這本書的內容)。而且,即使內文牽扯到相關的心理學與神經認知領域相關的專業,但在作者淺白的文字中,讀者依舊可以很輕鬆地翻下去而不會有障礙。
像是作者分析電玩遊戲瑪利歐會能那麼吸引人,便是因為在造型、玩法、獎勵、人物等不同層面上,不斷刺激我們的即時注意、工作記憶、短期注意、長期記憶。又或是用更專業性的學術名詞,這本書也告訴我們大腦是怎樣經由不同的多巴胺與類鴉片(opioid)系統而感覺到「想要」與「喜歡」,作者也依此用科學性說明解釋了為何我們會沈溺於手機。
常常我們想要與市場更接近,但卻不知道如何接近的話,不妨翻一下這本書吧!這本書另外的一個好處,就是有許多案例或說明,可以像是讀故事一般去瞭解相關內容,同時這些很多都是實用或經典的案例,你也可以嘗試藉由相同的案例去與別人或業主溝通,以便更好的增加說服力。
中文書名:《引誘科學:在分心時代,如何抓住眾人注意力,讓世界聽你的、看你的,甚至願意掏錢買單?》
英文書名: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作者: 班.帕爾(Ben Parr)
譯者:閻蕙群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6/06/03
魯胖murmur:雖然魯胖覺得這的確是一本好書,但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真的蠻不吸引我的。「引誘科學」並無法直接說名這本書企圖想要表達的內容,副標幾近40字的長度也不能突出本書的優點。反倒是封面上左下角的「3步驟x˙7大法則,教你如何不必大聲也能引人注意!」比較凸顯真正書裡的內容。
Photo source : Daniel Ogren @Wikimedia Commons CC-B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