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本"起跑的第一個月:自學筆記(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常常跟心柔說,我跟妳一組。(心柔是我七歲的女兒)
就是一直以來我們母女組隊在人生道路上到處闖蕩,一個又一個關卡,有的安然通過,有的還在卡關。現在要一起面對「自學」這件有點刺激的事,媽媽覺得既興奮又緊張,所以想記錄下來。以下的各種文字影像敘述,皆由我自己單方面為出發點,敘述開學以來第一個月我們自學母女的各種心路歷程(一路下來感覺很多小劇場都是媽媽的,女兒沒有選擇加入媽媽的小劇場),大家輕鬆配飯看待就好,如果想要嚴肅的思考與探討,也很歡迎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於自學,最常有人問的問題之一是:妳(家長)自己教嗎?
我的孩子是我「自己教」嗎?這好像是一個蠻多人關心的問題。事實上我跟心柔一開始面對的就是這件事,在進行在家自學之前,我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問題,但開始進行奮戰(是奮戰)之後,無時不刻的我們都在時刻被提醒,我們習慣的以為,學習就是有人要學,所以有人要教。像我這種不知變通的人,一開始的想法就是,我是這個自學計畫的撰寫者,也是這個自學計畫的「主持人」,當然要由我來”處理”教學的部分吧?
委實不想推卸責任的說是因為一直有人問我「小孩妳自己教嗎?」的緣故,所以我一直在想教學計劃跟進度。
但實際上就是這樣好嗎?第一個熱門問題就是:妳為什麼想自學?(是不是)
第二個熱門問題就是:妳都自己教嗎?(聳肩)
雖說現在自學家庭越來越多,已經不算是甚麼稀奇新潮的事,但大家習慣性覺得自學家庭很厲害,很辛苦,很有勇氣,很不一樣。也就是這樣,才會造就上述那兩個熱門問題。
然後家長(計畫主持人)就自己對號入座進去那個「教」的角色這樣(欸欸有人逼妳進去嗎?)
也許極度有可能是這樣,所以我在「開學」時,鬼打牆的一直想要教學,差點把媽媽角色逼到絕境(懸崖峭壁那種,幸好有先生跟娘親的支持系統把我拉上來)
終於提到爸爸了!先生跟母親是我們重要的支持系統,在我們身心疲憊的時候,安慰我們、支持我們,讓我們不要走歪太多。
「教」的位子已經被選了,很慶幸的是心柔沒有摸摸鼻子,默默進去「學習者」的那個位子。
已經很會「應喙應舌」的心柔,開學第一天才驚覺原來自學是要由媽媽一直跟著她,她要一直「學這個學那個累死了」(她說)。
我打從心想,不就是國語數學,小一程度沒什麼,都有課本,課本裡面有什麼,我們就學什麼。事實證明我太天真。標準沒有自己的想法,就會作繭自縛的道理。
第一天,我跟心柔翻開國語注音首冊第一課。
她說:這些我都看過了!(是的,在暑假很無聊的時候,我給她用電腦看過康軒版的電子書了!但也只有前幾課。)
然後我開始「教」,她開始「上課」
然後我開始「教」,她開始「上課」。上課的方法大至如下:
我說,先跟著媽媽唸,我唸一遍妳唸一遍。我一心想著就是教學生嘛!舉小手把注音符號一起寫一寫。為了這個教學過程,我們還特別多買了一塊白板,貼在牆壁上,以便我這個”老師”可以隨時板書。
五分鐘過後(真的就是這麼短),女兒開始反抗,耍賴,崩潰。這是我們開始自學的第一天的第一次衝突,值得紀錄(後來一直發生很多次就不稀奇了),過程如下:
首先,她覺得她會唸,她想先唸,媽媽先唸感覺媽媽比較會(我是比較會啊!)。但媽媽覺得,她真的沒有那麼會,注音的聲調都不夠準確,之後一定會有混亂的情形產生,基於各種責任感(尤其是教師與家長)的驅使下,我也堅持我要先唸。而且我就是覺得,孩子都覺得自己會,但其實他們不知道怎樣才叫會,他們都以為唸過就是會!這個不信任感讓心柔更惱羞,她感覺自己地位不如我,能力不如我,一開始就有挫敗感。
僵持不下了很久,我不爽了,我說:
不然妳回學校去給老師教啊!!」
看看這多麼任性的家長,說出甚麼不負責任的話。不只是沒有教師的專業,也沒有育兒的素養,心柔當然就癟嘴紅眼睛委屈的說:
「我不要...」
我沒辦法跟大家分享我們後來怎麼冷靜下來。就像母女吵架一樣,我得要先放下大人的「自以為大人」,才能跟女兒對等的溝通。我很無恥的迫使她就範,即使事後道歉也於事無補。(今天沒有要討論教養,不是要討論課本嗎!!??)
關於有能力才能自由這件事,後面的幾篇筆記還會提到,但這個時候我跟心柔都隱隱約約感覺到「能力」這件事,是所有事情的核心。當然我們也感覺到,不是明白一件事情,就會知道怎麼做,這一切都只是磨合的開始。
心柔不喜歡吃肉。就像碗裡有一塊她不想吃的肉,她就會吃到天荒地老一樣,自學的第二個禮拜,她拖延吃早餐的時間,以便晚一點進房間學習。(吃早餐又是另外一個篇章,只能等有空再寫了)
當初規劃的課表很單純(也很滿),因為聽委員們很注重課表,會希望孩子們還是有計畫的在學習,以當初在寫自學計畫書的時候,也聽好幾個「前輩」說:

如果有課表,一切都會簡單很多。

一般來說,孩子越有規律越穩定,我承認我的確是抱著:先寫再說,至於做不做得到,那是之後的事!我知道有自學家庭的朋友,是相當誠實的。他們用真誠的態度面對教育,是我還無法到達的層次。
也是後來才知道,一個不小心,很多自學家庭很容易落入到處跑才藝課的狀態。追根究柢,是因為一心想要「利用時間」。就好像,好幾個長輩聽到自學,總是先讚許一番,然後語重心長地說:自學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管理」。而自學生的家長也會因為身負著「計畫主持人」的責任,而把所有的時間管理都攬到自己的身上,一旦孩子看起來好像不知道要做什麼,家長就會開始焦慮。
噢!我承認,我也經常變成焦慮的家長...
這是自學計畫書裡面的”課表”。
但我其實不覺得課表或時間管理,是非學校型態教育的一個門檻,今天也許是我習慣了表訂作業,覺得孩子需要規律,可孩子總需要很多空白跟彈性的時間,一但表訂了彈性或空白時間,彈性都不彈性,空白也不空白了,不是嗎?

彈性都不彈性,空白都不空白了

而我也真的很混,一直到開學當週,我才跟女兒討論「週計畫表」。上課時間很少,下課時間很長,下午大部分的時間都跟課後共學的孩子們在一起。
週計畫表
後來我們發現這個週計畫表其實不用看也能執行,因為安排了課後共學以後,孩子的時間就像學校的孩子一樣,自然而然就表訂了。不同在於我們學習的時間真的不長。有了開學第一天的失敗以後,我跟心柔都小心翼翼的面對學習的時間,互相觀察臉色真的很好笑,直到我們熱烈的用各種不同的注音來尋找詞語,例如「ㄇㄠ」,貓咪的「ㄇㄠ」,「ㄇㄠˊ」絨絨的「ㄇㄠˊ」,一起想出各種好玩的詞語,笑呵呵地度過我們開學第二堂語文課,又加碼了簡單的十以內的數,一起整理數學附件,寫習作,度過快樂的學習時光。開學第一天的暗黑吵架已經拋諸腦後,開始稍微覺得「媽媽當老師也不錯這件事」(媽媽自以為)
至少在開學的第一個月,我們都盡力的追趕著學校的進度,走在課本的道路上。
我愛老師邱浩隻。
那後來呢?
這個後來,要先講個值得一提的小事:在開學第一個月時,會有意外的干擾「表訂」學習。
開學那天,爸爸從學校提回一串書:國語、數學、生活、閩南語等等,也拿回一大堆要填的資料:制服,志工,家長會,健康檢查,心臟篩檢。因為當初跟學校主任老師誇口:

沒問題,只要學校有需要配合的地方,我們也會盡力配合

因為學校對我們提出的要求,也都人很好的答應了!我們當初的需求單很簡單:使用圖書室,辦理數位學生證,自我評量,參加社團等等。
所以干擾我們的,是配合回學校健康檢查或是繳交各種班級資料,佔用了一些「表訂」的學習時間,本來覺得很困擾,因為我們一直追著課本的進度,但我們自己的自主課程也很需要時間,一不小心就亂了手腳。
不過,當時不會想到三個月後,表訂的課本也都漸漸被我們拋諸腦後。我們抽離了學校,雖然還是回去參加了一些活動,但我跟心柔之間產生了默契:
至少媽媽的焦慮是媽媽的,孩子很享受她的自學。有幾個孩子可以每天睡飽十一個小時,神清氣爽好整以暇的享受早餐呢?
沒有課本並不表示沒有衝突,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到底下次要講多少事情)。重點是:
我們跟著學校的課本出發,跟著學校的孩子一起出發,然後我們開始找到自己的路。
《後記》
自學進入第二個月以後,那隨興起舞的悠然會逐漸崩壞,這應該也是假面表訂的一個反撲吧!請期待自學筆記(二),關於那一去不回的崩壞;以及因為媽媽十二月以後增加了上班的天數,所以進行心靈檢討的自學筆記(三)。不知道產出時間,總不能說都是上班時偷偷寫的吧!(不是已經說了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還記得在國小實習的那半年,或說是從開始決定考教程時,一直都認為是為了媽媽的擔心而去做的事情,等到開始實習後、遇到也許也是年輕力盛對班級經營還待增進的班導,讓我最後即便考取了教師證,我還是沒有選擇執教這條路。 可能是因為最後看到孩子純真的臉掛著狐疑的樣子,讓我覺得為難他們實在太難狠下心,或許為難自己
Thumbnail
蒙特梭利教育重視孩子的自主與獨立,透過日常學習培養孩子的自信,並藉由教具進行語文、數學、地理、健康教育與邏輯的教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進班學習的體驗,分享了孩子如何在蒙特梭利幼稚園中建立自信與獨立性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故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前言:主人翁心怡和妹妹育善在哥哥姐姐認識一所為偶像訓練的學校 🔴🔴雖然心怡敢互動也敢說話,但在他們眼裡依舊覺得心怡不夠自在。於是慢慢的去了解她的興趣愛好、喜歡的食物、喜歡的事物。畢竟也是個新手爸媽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先別澆熄她的熱情 小時候跟媽媽說想學才藝,媽媽就讓我去學書法,當時小學一年級,身邊有漂亮的女生學得是鋼琴,雖有些羨慕,但我還是挺乖的,每周都拎著一袋文房四寶,走路十五分鐘從家裡到書法教室,一次兩小時,一練就是八年,直到國二課業比較重的時候才停下。 雖然沒有成為想像中鋼琴氣質美少女,不過我很常寫
教學是我想要繼續磨練的技能,是我想繼續前進的道路。很謝謝自己過去與現在所接觸的學生們,幫助我成為越來越棒的老師,期許決定繼續從事教學工作的自己,能記住這份對教學的熱忱,好好享受與每位學生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道路上認真發光。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以前的她世界很小,總圍繞的父母;現在的她世界寬廣,充滿了驚奇與樂趣,該學習信任,放手讓她盡情探索了!
還記得在國小實習的那半年,或說是從開始決定考教程時,一直都認為是為了媽媽的擔心而去做的事情,等到開始實習後、遇到也許也是年輕力盛對班級經營還待增進的班導,讓我最後即便考取了教師證,我還是沒有選擇執教這條路。 可能是因為最後看到孩子純真的臉掛著狐疑的樣子,讓我覺得為難他們實在太難狠下心,或許為難自己
Thumbnail
蒙特梭利教育重視孩子的自主與獨立,透過日常學習培養孩子的自信,並藉由教具進行語文、數學、地理、健康教育與邏輯的教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透過進班學習的體驗,分享了孩子如何在蒙特梭利幼稚園中建立自信與獨立性的過程。這是一個充滿感動的故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前言:主人翁心怡和妹妹育善在哥哥姐姐認識一所為偶像訓練的學校 🔴🔴雖然心怡敢互動也敢說話,但在他們眼裡依舊覺得心怡不夠自在。於是慢慢的去了解她的興趣愛好、喜歡的食物、喜歡的事物。畢竟也是個新手爸媽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先別澆熄她的熱情 小時候跟媽媽說想學才藝,媽媽就讓我去學書法,當時小學一年級,身邊有漂亮的女生學得是鋼琴,雖有些羨慕,但我還是挺乖的,每周都拎著一袋文房四寶,走路十五分鐘從家裡到書法教室,一次兩小時,一練就是八年,直到國二課業比較重的時候才停下。 雖然沒有成為想像中鋼琴氣質美少女,不過我很常寫
教學是我想要繼續磨練的技能,是我想繼續前進的道路。很謝謝自己過去與現在所接觸的學生們,幫助我成為越來越棒的老師,期許決定繼續從事教學工作的自己,能記住這份對教學的熱忱,好好享受與每位學生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道路上認真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