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寫.關於轉椅子

更新於 2018/12/1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好幾年前,在北海道搭長途電車搭到一半,車長廣播請大家轉椅子。我們是因為看到所有人都站起來轉,才跟著轉啊!看大家的反應,似乎習以為常。
上週去花蓮回來搭自強號,因為車已經到了,我們就直接先上車,沒想到就看到「轉椅子」這一幕!只不過這次只有一個工作人員在轉。
轉椅子,似乎是件可有可無的事情;但對艾比這種易暈車的體質來說,貼心到了極點!艾比只要搭電車或公車,一定會挑「正著開」或「側著開」的位子或坐或站,不然肯定頭暈想吐。

實在佩服搭兒童安全坐椅的小孩—都是「反著開」啊!還好艾比小時候不需要這樣坐,不過以前每搭車都必吐,所以似乎也沒什麼差別。

不知道電車上轉椅子是多久前開始的事情,轉椅子看似小事,但實際上肯定造福了不少人。
藝水型手創坊拍攝 轉椅子的工作人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學習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不保證會一切順利,但至少會讓自己未來的人生好過一點。
    英文裡的時態,被動式,還記得嗎? To love去愛?To be loved被愛? 所有給予,都將在日後有所回饋,只差在時間還沒到。
    身為台灣人,你哈台嗎? 除了好吃的小吃、有趣的藍白拖之外,台灣還有什麼值得哈一下?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怎麼還在解決關於人權、而且是關於婚姻的問題?
    出國後,回來最想做的一件事!? 我的答案是—把錢賺回來呀!所謂的在旅行回來的「充飽電」就是有了工作的動力,因為花了好多錢啊。
    時間管理談來談去,最重要的,其實就是「決心」吧!
    學習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不保證會一切順利,但至少會讓自己未來的人生好過一點。
    英文裡的時態,被動式,還記得嗎? To love去愛?To be loved被愛? 所有給予,都將在日後有所回饋,只差在時間還沒到。
    身為台灣人,你哈台嗎? 除了好吃的小吃、有趣的藍白拖之外,台灣還有什麼值得哈一下?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怎麼還在解決關於人權、而且是關於婚姻的問題?
    出國後,回來最想做的一件事!? 我的答案是—把錢賺回來呀!所謂的在旅行回來的「充飽電」就是有了工作的動力,因為花了好多錢啊。
    時間管理談來談去,最重要的,其實就是「決心」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前段時間跟一些夥伴聊到有關家庭教育的話題。主要針對以及擔憂的話題在於既希望鼓勵孩子自由發展並且積極嘗試各種可能性來獲取經歷;但又擔心孩子走錯路,害怕被負面環境影響而走冤枉路。在這個想法的雙重夾擊下,想要討論如何權衡「自由」及「控制保護」的分寸。  首先,關於「自由」 說真的不要說孩子,這對很多大人來
    Thumbnail
    童年是左膠用來扭曲家庭倫理價值觀,破壞家庭社會結構的詞
    男性仇女的動機是來自於:男性希望生育後代,我想要一個東西,但我得不到;女性仇男的動機來自於:我不想要那個束縛,我要隨時警告自己,必須小心防衛。仇女來自挫敗,仇男來自恐懼。
    一個「在安全的台灣都會區成長,主要以華語及中文溝通,擁有大學學歷,可以在現代都會自食其力,價值觀內核是理性人文主義,沒有特定宗教信仰,沒有特定基礎社區依附,只信任普世通用的金錢或政府明文保證的承諾,因此認為結婚生子是人生的選購配備而不是基本組成的現代女性」,考慮生兒育女時的心理動力學。
    Thumbnail
    長的東西就不是靠「想寫」與「時間上餘裕」就可以完成的。長的東西距離自己想寫的那個當下,已經有段時間,它幾乎都是被包起來的狀態。被包起來後就要這裡去戳那裡去戳,看戳哪裡會有東西流出來。當然,要戳什麼地方也不是亂戳,多半都是按著線索戳,像醫生看診。
    Thumbnail
    自臺灣文學學科建置以來,到今日,已然累積許多研究成果,既拓寬了視野,也加深了我們對文學、對臺灣的認識。然而,在知識專業化的趨勢之下,臺灣文學學科無可避免地和其他所有學科一樣,都面臨到學院與一般社會大眾之間的隔閡,或者說「時差」:學院認知走在很前端,但一般社會大眾普遍的認知卻可能停留在二、三十年前……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前段時間跟一些夥伴聊到有關家庭教育的話題。主要針對以及擔憂的話題在於既希望鼓勵孩子自由發展並且積極嘗試各種可能性來獲取經歷;但又擔心孩子走錯路,害怕被負面環境影響而走冤枉路。在這個想法的雙重夾擊下,想要討論如何權衡「自由」及「控制保護」的分寸。  首先,關於「自由」 說真的不要說孩子,這對很多大人來
    Thumbnail
    童年是左膠用來扭曲家庭倫理價值觀,破壞家庭社會結構的詞
    男性仇女的動機是來自於:男性希望生育後代,我想要一個東西,但我得不到;女性仇男的動機來自於:我不想要那個束縛,我要隨時警告自己,必須小心防衛。仇女來自挫敗,仇男來自恐懼。
    一個「在安全的台灣都會區成長,主要以華語及中文溝通,擁有大學學歷,可以在現代都會自食其力,價值觀內核是理性人文主義,沒有特定宗教信仰,沒有特定基礎社區依附,只信任普世通用的金錢或政府明文保證的承諾,因此認為結婚生子是人生的選購配備而不是基本組成的現代女性」,考慮生兒育女時的心理動力學。
    Thumbnail
    長的東西就不是靠「想寫」與「時間上餘裕」就可以完成的。長的東西距離自己想寫的那個當下,已經有段時間,它幾乎都是被包起來的狀態。被包起來後就要這裡去戳那裡去戳,看戳哪裡會有東西流出來。當然,要戳什麼地方也不是亂戳,多半都是按著線索戳,像醫生看診。
    Thumbnail
    自臺灣文學學科建置以來,到今日,已然累積許多研究成果,既拓寬了視野,也加深了我們對文學、對臺灣的認識。然而,在知識專業化的趨勢之下,臺灣文學學科無可避免地和其他所有學科一樣,都面臨到學院與一般社會大眾之間的隔閡,或者說「時差」:學院認知走在很前端,但一般社會大眾普遍的認知卻可能停留在二、三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