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買消耗品。不消費的2018-11

2019/01/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只能買消耗品。其他物品除非有必要,否則不買。
在看完凱特 · 弗蘭德斯寫的《不消費的一年》之後,起心動念,決定開始自己的不消費生活。說是不消費,也不是真的完全不花錢,畢竟生活在資本社會裡,總是會有必要開銷,而除此之外的消費額度是:零。
剛好遇上搬家這個轉折,擇日不如撞日,就從看完書之後的這個月開始計劃。和凱特一樣,我在開始不消費的同時,逐一檢視自己擁有的東西,思考自己的生活究竟需要哪些物品,有什麼是多餘的,有什麼買了只是浪費錢又佔空間。
希望現有的每樣東西都是有用的,這是需要再持續檢視的目標。雖然在搬家打包的時候已經重新確認,但肯定還有些在『好累喔,全部包起來好了,反正裝得下』這樣得過且過的鬆懈心情之餘,逃過一劫的漏網之魚。
所有東西都是可以直接擺出來的、不用藏起來的。
這是在看完澀谷直人寫的《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值得借鏡的想法。在決定開始不消費生活,就加碼看到這本書,大概是書店之神的鼓勵。
每個人適合的消費方式和財務模式都不相同,參考凱特的做法,我規劃了自己的原則,設定一筆每月生活費。接下來提到的比例,就是按照記帳金額計算出來的數據。
為了符合自己的消費習慣,這筆生活費不含房租、電費、手機費。
將基本開銷分為食材、外食、交通、消耗品、生活,五個項目,剩下多的就作為儲蓄存起來。這是一人份的生活費。

  • 〔食材 17%〕
能妥善利用食材這個項目,要感謝朋友給的搬家賀禮,是他放在櫃子裡很久、沒用過的小電子鍋,讓我接收下來物盡其用。自己煮真的不小心就省錢,一鍋白菜滷食材不到100元,可以開心吃個兩天四餐。
不是刻意省吃簡用,不是勒緊褲帶忍耐,只是剛好自己喜歡的、吃起來心滿意足的食物,並不昂貴。

  • 〔外食 28%〕
比例上開銷最大的是外食,無法否認,在台北吃飯就是不便宜。其中幾項金額比較高的支出,兩次是美式漢堡店,兩次是咖啡店,還有兩次沒寫明細,現在也想不起來。人的記性完全不值得信賴,所以記帳很重要。

  • 〔交通 4%〕
只要沒出遠門,就不會有什麼交通花費,日常基本上是騎機車,偶爾搭捷運。

  • 〔消耗品 19%〕
消耗品是會被用掉的東西,例如洗碗精,或是舊的壞了必須換新的東西,例如充電線。這個月在這個項目的高額支出是機車強制險,屬於過期必須換新的東西。

  • 〔生活 8%〕
食衣住行都有了,剩下的育樂分類在生活,像是看電影、看展覽的門票,還有送人的禮品。為了方便,我承襲了凱特關於禮品也是可消費物品的設定。12月是送禮的年末季節,預先買好了一些。

  • 〔儲蓄 24%〕
儲蓄的部分存多少算多少,同時也是預備的彈性,如果遇上要出門旅行,就可以把額度拿來用。

既然追求再多也無法滿足,不如反過來,別再擁有更多。
會開始這個計劃,是因為想要更好的掌握自己的生活,也因為想要擺脫沒由來的經濟恐慌,如果能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錢可以好好生活,就能更放心的規劃人生其他事項。
凱特的不消費執行了一年,澀谷的極簡生活持續進行,至於我自己,則是不打算設定時限,就看這系列每月一更,可以持續多久。
245會員
340內容數
用散文寫故事,在閱讀和生活裡拆解見聞。在現實的縫隙書寫真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