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初見藺草。

2019/08/1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初見藺草是陸上颱風警報解除的隔天,前往苗栗苑裡參加藺子藺編工藝復興計劃的我,原本以為這是個單純一日遊,回程才發現這趟後座力竟如此強大。
出發前以為這只是傳統產業轉型的集資計畫,即便明白每個集資背後一定有什麼故事和願景,但或多或少因為聽過身邊承接家中傳統產業朋友的喜怒哀樂和甘苦談,所以大概能猜想這些故事模樣。帶著輕鬆的心態走進藺子工作室,一進門是幾個穿著日系的工作人員們與和我們接洽的怡君很客氣地來到我們身邊邀請我們入座,送上上個月採收編織的手工藺草爵士帽(還有縫上可愛的Ball)。由於距離集合時間還有一下下,所以決定先到附近繞繞晃晃。
在沒有人知道你是誰,街上的人不多的舒服午後,馬上拋開都市的噪音與煩躁。走著走著才發現自己就算因為工作關係去很多城市、很多地方,還是對台灣的某些地區很陌生,即便地理名詞都聽過也很難有機會親臨,因為藺草,我的雙腳首度踏上苑裡。

回到藺子工作室,第一件讓我感到窩心的是他們貼心的再次告知今日會有照片紀錄,但不會刻意拍攝,他們也客氣的說如果今天體驗結束真的喜歡也認同的話,歡迎幫忙分享但不強求。他們的口吻和口氣給體驗者很大的空間和自由,溫和的態度讓人不禁想像吹拂藺草的風應該也是如此柔和吧。

開始今日的體驗課程。
怡雅和易紳共同介紹藺草的由來、苑裡、通霄、大甲一帶因藺草帶起的繁榮與後來工業化影響導致的沒落、每個阿嬤們的故事、原先只從設計與銷售端著手的團隊到後來決定從藺草種植的前期作業加入的故事、讓藺草工藝復興的原因以及現在遇到的困難,還有未來藺子團隊的嚮往。(看起來幾行字帶過,但現場的內容其實非常豐富、紮實和動人。)

在聽的時候,就有幾點被打中,那時我還只是屁股黏在椅子上聽故事而已...
喜歡藺子團隊的概念,傳統產業與創新的結合、平均60-90歲的阿嬤們與平均不到30歲的年輕人們激盪出火花重新對話,拉近世代之間的關係,也重新看待物品和人之間的連結,我在想如果這個產業能讓更多人看見,那麼藺草就是擴散出去的媒介,帶動人們之間的互動。

感人的永遠不是物品,
而是支撐在背後的故事。
喜歡他們用「職人」稱呼這些阿嬤,有的阿嬤從五歲就開始編織,產業的風光與衰敗都在她的生命歷程裡。團隊希望透過藺草藺編復興讓阿嬤不像以往為了生存、糊口獲取微薄工資而已,透過合理工資讓阿嬤認同自己的技藝,再次看見自己、肯定自我價值,找到生活動力和成就感。

怡雅舉個例子是一個帽子售價550元,但阿嬤們收到的工資卻是150元。
手工製作一頂帽子的時間約半天或9小時不等,還有更多人力資源與時間的成本隱藏深處,那些種植、收割、曝曬、把三角藺用針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是從中再挑出不好看的纖維,再分類粗細,開始編織,編好帽胚再進行定型等等步驟.....都是看不見的努力。

喜歡他們因為藺草而看見這些職人的故事,同時也發現某些無法出外工作的弱勢婦女,他們讓職人阿嬤教婦女們編織藺草,一起加入行列,找回自我價值。

喜歡藺子團隊因為擁有共同理念而從台灣的四面八方集結至此,當兩個人想要復興一個產業不是不可能,只是我們都知道這成功機率微乎其微,而藺子團隊中這些明知道辛苦、困難還是願意捲起袖子的人們,帶著熱情、勇氣、冒險、創意加入這個就快要被遺忘的產業,很令人感動啊!

聽著聽著,我們起身出發去拜訪與參觀帽蓆行和製帽工廠。
這台就是將帽子定型的機器。

帽蓆行阿姨和我們分享過往日子的點點滴滴,從小時候到二十幾年前她做了一頂帽子到高雄大立百貨推廣藺草的故事,出口商老闆的故事,還有分享台灣和其他地區藺草產品的製作工法與差異。

接著前往製帽工廠,也是此趟集資首要任務,讓這台陪伴他們多年的老機器正式退役。

老舊機器維修不易,機器開啟後還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使用,這時還不是把帽子放進去就好,要將每頂帽子的成品都維持在某個標準裡可是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才可能辦到的。

看著師傅把帽胚放入紫色的模組(這稱模組嗎?),再放入機器裡,對著模組敲打幾下後再將超重的機器上下密合,按下按鈕,高溫使得帽子定型,接著帽子就要讓阿嬤們進行收邊工作啦。
帽子經過定型之後,就更光滑和一致性了。
#拍照的同時很難不被加菲貓和充滿時代性的時鐘吸引
參觀完回到藺子工作室,三位阿嬤已經等著我們到訪,等是等了,但手中正在進行編織的動作根本沒有要停下的意思,非常可愛XD
藺草基本功,考驗眼力和手感。
聽完怡雅介紹阿嬤們和她們在做的事情後,就讓所有人自行找阿嬤體驗或是可以選擇在吃下午茶休息一下。

雖然都很誘惑,但我當下還是決定體驗!!!!!

首先是藺草基本功,將三角藺草用針一分為二或一分為三,儘量平均等分。這簡直就是眼力、手感大考驗!!!


有點膽怯,擔心手拙搞砸,但阿嬤一直給予鼓勵和讚賞,人好好~
姵純阿姨就是五歲開始編織藺草的!!!!!!我五歲在幹嘛!!!!!!
眼力大考驗結束,來到帽子編織區,阿姨讓我雙腳頂住防止藺草滑動的模具,然後教我怎麼編織,說實在的,記憶中我高中家政課是自我歸類在被放棄的那一個,後來學針線縫紉時,連老師都會搖頭說我學不來的那種人,但阿姨很有耐心的教我,後來居然也成功了!!!
最後體驗平面編織,和年輕的藝師一起學習,透過邏輯的方式了解編織這件事也有聊到編織也是需要手勁的!或許所有編織方式大同小異只是材質之差,但和許多手作一樣,都必須付出大量的時間和體力,而這項傳統技藝與時代相關產業/產物一樣,因為工業、科技的發展取代了人工。
一頂帽子從種植藺草到成品,需要經過100天。
當人們被大眾文化影響後的消費行為讓珍惜變得薄弱,傳統產業和創意的結合就是一條出口,除了對抗消費者習慣之外,我相信這些一個又一個關於家鄉、土地連結的故事就是支持藺子團隊做下去的動力,而這動力需要有更多相同理念的人共同推動。
因為太喜歡這個體驗之旅,寫在臉書上又怕落落長沒人要看,也不希望很快就資訊刷過、帶過,所以決定為了他們寫一篇文章,和你們分享這麼棒的一件事。在此也要特別謝謝貝殼放大讓我認識了藺草。
集資方案提供許多不同的選擇,用目前能力所及的方式支持他們或是將這資訊給更多人知道都是很好的做法。我能做的就是透過體驗,真心與你們分享這次的美好之旅,將這麼棒的團隊介紹給你們,同時也邀請你花一點時間看看他們的集資方案:)
集資點進去:
前往帽蓆行路上的我們很像參加校外教學的學生。
小分享:
1.經過來家裡的朋友認證,藺草真的超級香,而且據說曬曬太陽會更香喔!
2.爵士帽內裡特地做調節的帶子,讓不同頭型的人都可以戴上好看的爵士帽。讚讚讚
3.藺子就在苑裡火車站出來後約五分鐘路程,非常方便參觀+苑裡半日遊。
4.集資網站裡頭有個活動是支持及分享即可有機會與朋友免費參加「苑裡藺編文化小旅行」!快去看看在哪裡!!!
藺草小介紹: 藺草從道卡斯族原住民使用開始,在台灣已有近 300 年的文化脈絡。過去我們所熟悉的綁粽繩、榻榻米、涼蓆與草帽,都是由堅韌的藺草製成的喔!另外,藺草在日治時期更曾名列第三大出口品,撐起台灣上萬家庭生計,目前擁有藺編技術的婦女,大多介於 60 至 90 歲之間,人才斷層嚴重,販售價格難符合人力成本,而目前苑裡更僅存 2 台老舊製帽機。
另外小插曲: 那天在高鐵搭上計程車前往藺子工作室,大哥人很好,和我們約了活動結束後再載我們回程的時間,後來回程是他老婆來接我們,剛開始只她是好奇問我們怎麼會來苑裡,我們說我們來參加藺草體驗活動,沒想到她竟然告訴我們她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幫忙做藺草編織,透過簡單的編織她可以幫媽媽的忙,然後就聽她的人生故事。人生真的很神奇是吧!!我答應她介紹更多之後去苑裡可能會搭車的朋友,所以趁著這篇也留下聯絡方式供大家參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78會員
137內容數
不管多麼努力與認真,擁有多少人喜愛和成就,你還是離不開我。 你可以把我放在角落,但別想擺脫我,永 遠 別 想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